纯干货!古代服饰写作大全(下)

# 前言 #

中国古代每个朝代的服饰都各有特点且古代有严格的等级制度,因此贵族和平民的服饰穿搭也是不同的,就算是官员之间,在服饰上也有等级之分。

/ /

宋代服装大体沿袭唐制。这时的 幞头内衬木骨、外罩漆纱,宋人称之为“幞头帽子”, 可随意脱戴,与唐初必须临时系裹的软脚幞头大不相同。

皇帝和高官戴的展脚幞头,两脚向两侧平直伸出,可达数尺。身份低的公差、仆役等,则多戴无脚幞头。

宋代妇女也穿裙和衫,这时的衫子多为对襟,盖在裙外。裙较窄,多施细摺,福州黄墓中除出罗裙外,还有开裆裤与合裆裤,可见宋代妇女在裙内着裤。

宋代品官制度基本上沿袭前代,因此宫中的官服也与前代相仿,分为 朝服、 祭服、 公服、 戎服、 丧服和 时服。

朝服是红衣红裳,内穿白色罗质中单,外系罗料大带,并有 绯色罗料蔽膝,身挂锦绶、玉 、 玉钏,下着 白绫袜黑皮履。

除这种朝服是统一样式外,官职的高低是以搭配的不同来区别的。

主要是在有无禅衣(中单)和锦绶上的图案上作级别变化。

穿朝服时必戴'进贤冠'(一种涂漆的梁冠帽),'貂蝉冠'(又名'笼巾',是以藤丝编成形,上面涂漆的冠帽),獬豸冠(属进贤冠一类)。

公服即常服,又名'从省服',以曲领大袖,腰间束革带为主要形式,另有窄袖式样也。

这种服式以用色区别等级,如九品官以上用青色;七品官以上用绿色;五品官以上用朱色;三品官以上用紫色。到宋元丰年间用色稍有更改,四品以上用紫色;六品以上用 绯色;九品以上用绿色。

元 /

元代是中国历史上民族融合的时代,服装服饰也充分体现了这一特点。

元代由于民族矛盾比较尖锐,长期处于战乱状态,纺织业、手工业遭到很大破坏,在前期大多服制延用宋式。

直到l321年元英宗时期才参照古制,制定了天子和百官的上衣连下裳上紧下短,并在腰间加襞积,肩背挂大珠的'质孙服'制,汉人称'一色衣'或'质孙服'。这是承袭汉族又兼有蒙古民族特点的服制。

' 质孙服'服用面很广,大臣在内宫大宴中可以穿着,乐工和卫士也同样服用。

元代女服分贵族和平民两种样式。贵族多为蒙人,以皮衣皮帽为民族装,貂鼠和羊皮制衣较为广泛,式样多为宽大的袍式、袖口窄小、袖身宽肥,由于衣长曳地,贵夫人外出行乐时,必须有 女奴牵拉。

这种袍式在肩部做有一云肩,即所谓'金绣云肩翠玉缨',十分华美。作为礼服的袍,面料质地十分考究,采用大红色织金、锦、蒙茸和很长的毡类织物。当时最流行的服用色彩以红、黄、绿、褐、玫红、紫、金等为主。

元代平民妇女穿汉族的襦裙,半臂也颇为通行,汉装的样子常在宫中的舞蹈伴奏人身上出现,唐代的窄袖衫和帽式也有保存。此外受邻国高丽的影响,都城的贵族后妃们也有模仿高丽女装的习俗。

/明代/

明代的服饰面貌仪态端庄,气度宏美,成为中国近世纪服饰艺术的典范。

明代皇帝的日常服装是龙袍,上面绣着龙纹、翟纹和十二章纹,一般以黄色纱罗制成,配金冠。

皇帝礼服则仍保持上衣下裳的古制,由玄衣、纁裳、白罗大带、黄蔽膝、素纱中单、赤舄等组成。玄衣肩部织日、月、龙纹,背部织星辰、山纹,袖部织火、华虫、宗彝纹,领、袖口、衣襟侧边、裾都是本色。纁裳织藻、粉米、黻、黼纹。

明代的公服亦用幞头和圆领袍,但这时的幞头外涂黑漆,脚短而阔,名乌纱帽,无官职的平民不得服用。公服除依品级规定服色外,还在胸、背缀补子。

文官补子中饰鸟,武官饰兽。为褒奖官员的功勋,另特赐蟒袍、 飞鱼服、 斗牛 服等服饰。

蟒是四爪之龙,飞鱼为鱼尾有鳍之蟒,斗牛则在蟒头上加弯曲的牛角。官至极品则用玉带。所以“ 蟒袍玉带”就成为这时大官僚之最显赫的装束。

清朝 /

清朝是以满族统治者为主的政权机构,满族旗人的风俗习惯影响着中原地区。

满族的旗装,外轮廓呈长方形,马鞍形领掩颊护面,衣服上下不取腰身,衫不露外,偏襟右衽以盘纽为饰,假袖二至三幅,马蹄袖盖手,镶滚工艺装饰,衣外加衣,增加坎肩或马褂。

旗袍或短装有琵琶襟、大襟和对襟等几种不同形式。与其相配的裙或裤,以满地印花、绣花和裥等工艺手段作装饰。襟边、领边和袖边均以镶、滚、绣等为饰。清初满族妇女与男人的装扮相差不多,不同之处只是穿耳梳髻,未嫁女垂辫。

清初,满族妇女以长袍为主,而汉人妇女仍以上衣下裳为时尚;清中期,满汉各有仿效;到了清代后期,满族效仿汉族的风气日盛。

经汉人由满族旗装改进之后的旗袍逐渐在广大妇女中流行起来。

这种旗袍是汉族妇女在满族旗袍的基础上,吸收西洋服装样式后,通过不断改进,才进入千家万户的。

旗袍的样式很多,开襟有如意襟、琵琶襟、斜襟、双襟;领有高领、低领、无领;袖口有长袖、短袖、无袖;开衩有高开衩、低开衩;还有长旗袍、短旗袍、夹旗袍、单旗袍等。

改良后的旗袍在20世纪30年代,几乎成为 中国妇女的标准服装。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