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制时代,中小上市公司的市值管理(1)

最近看好一个市值30亿左右的做TO B行业上市公司,买了些股票去跟一个私募大佬请教,顺便了解一下对市场的看法。市场嘛,大佬看好震荡市,不绝对牛不绝对熊,关键是品种,坚定持有过去几年筛选出来的好品种,顾名思义这些自然是以核心资产为主的。谈及品种,不正好谈谈我想安利的品种嘛,balalalalala…

大佬听我一顿介绍,按下F10看了老半天,幽幽地问我:这种公司有必要研究吗?

是啊是啊,市值太小,流动性不好,您也买不了多少。

这个其实不重要,流动性不好买个几千万也没问题。可是,确定吗?这个规模的企业,竞争环境会不会恶化?它竞争得过吗?有没有道德风险?基本面有没有行业公开信息(例如产销量什么的行业公开数据)可以佐证?勾兑太累了哦。

噢,我原本以为大佬们不买小票是因为买不到量,研究成本太高,规模不经济。看来,不仅仅如此。

曾几何时,董秘做投资者关系其实挺简单的吧。买方卖方都密切跟踪着行业和公司的情况吧,想来现场调研还要看看董秘有没有时间吧,有个什么公司公开信息朋友圈一发机构们都跟着点赞吧。更有甚者拉个投资者群,有啥公司新闻、公告往里一扔,也算直达市场上比较关注公司的投资者了吧,出去路演找谁安排还得考虑怎么平衡下不同卖方之间的关系,分别是找哪家卖方带着呢,哪家买方是重点呢,小买方是不是就不去了呢?卖方又集中开策略会了,时间冲突,怎么平衡一下呢?总之,那时候好像都是一些幸福的烦恼,股票是个卖方市场,董秘市值管理的重点在于预期的管理、节奏的把握。

突然,注册制来了,小公司董秘的好日子突然就没了。刚过了IPO的浮华,却马上要品尝股价在发行价上下震荡甚至跌破发行价的苦涩。公司基本面正常甚至景气度向上,股价也跌成了公司要破产或者退市的节奏,辛辛苦苦做的股权激励、限制性股票成了负激励。公司的竞争力引起了客户的关注,对方的采购主管在合理的范围内适当倾斜订单给公司顺便买了点公司的股票,却深套其中苦不堪言,最后割肉的不仅是公司的股票,还有客户的订单。

董事长要求董秘做好市值管理和投资者沟通。可是机构投资者没几个有关注兴趣的,托朋友找卖方分析师求关注,人家只是冷冷地说了句:现在公司真的太多,覆盖不过来。这些在资本市场没有任何人脉资源的新公司董事长和董秘们,这心啊,拔凉拔凉的。得了,埋头干活吧,业绩出来了总会有人慢慢关注吧。于是,董事长开始做一头骆驼,把头埋进沙土里,艰苦地耕耘。终于成功让公司业绩3年翻了一番,可是随着小非解禁流通盘扩大和全面注册制的进一步推进,公司的市盈率只有原来的一半,公司的股价基本上没有增长,一直是随机游走得过且过不死不活。再融资?想多了吧兄弟,IPO成功就是中彩票了,还想再中一次?兜底不,得,你那点市值没有流动性也兜不住啊。创业半辈子了卖点股票改善下生活?每天几百万成交额,你卖卖试试?被散户把自己的祖宗八代都骂遍了,一个月能套现出海淀一套学区房不?

是的,这就是大部分中小上市公司的现状和未来,这也是IPO信仰破碎的必然要义,绝大多数没有成长性的小公司上市的意义不大了。这必然是一个股权投资的黄金时代(遍地是黄金),却也是一个小市值公司的悲惨世界(价值发现越来越难)。

可是,对于有成长性、有企图心的中青年企业家,他们想让资本市场成为企业成长的助推器,他们想利用资本的势能在产业竞争中挥斥方遒,他们想让核心骨干共享公司成长和发展的成果,可总感觉市场无从把握力不从心。不是把头埋进沙土里做一只骆驼,就是被上蹿下跳或者单边下跌的K线不断鞭打。

于是问题来了:注册制时代,中小上市公司的市值管理该怎么搞?

详细内容...且听后续分解。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