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侯旅游】古镇人文

传承客家非遗   畅享客家文化

中共大埔县委宣传部(宣)

古镇人文

■ 温波 / 文

(一)

古镇人文

退休之后,职场上那种迎来送往,热闹喧哗,尽心竭力的情景今生不再。衣食无忧,正好享受清闲,独处一室,伴着一杯清茶,专心读书。有时写写文章,重续旧梦,悠然自得。

昔日的同事已少有见面。年华渐老,人影稀疏,旧情淡去,也属自然。但挚友还保持往来,情投意合,谈天说地。其中,有张生在。此时的气氛,显得更纯粹、更深切、更真诚。

如果从职场的标准来看,张生不属于特别成功的人士。大家都知道他做事专注,文化底蕴深,工作能力强,完成任务出色。在与我一起工作的时期内,我深有体会。他个性耿直,不圆润,不逢迎。

但从人生内涵的丰盈性来说,我觉得他颇有硕果。云低树影,坡斜草长,柳暗花开:他通过努力考取了律师职业资格证书和社会工作师。当了几年社区的领导,却在理论刊物上发表了近二十篇有关社区理论研究的学术论文。平时喜欢爬山、打篮球,耍拳踢脚,体魄强健。早年曾在广州做过装修工,但他却能绘制施工图、效果图,设计、施工、管理,样样精通,这在九十年代初可是许多装修工人连图纸也还看不懂的时代。他对中医药学也有所熟络,爱一行,专一行,求知欲强,多才多艺。近年来工作之余,更热衷于家乡大埔县百侯镇的文史研究,潜心研修国学,写了不少有价值的文章,并为乡贤张星如编注了《补阙草庐诗稿校注》一书。

多次与他接触,从他读书为文的专注认真以及所赠送的书籍中,引起了我们几个同事朋友对他老家大埔县百侯镇——著名的文化之乡的浓厚兴趣,欲往多时,今年初夏,终于成行。

(二)

古镇人文

汽车经过将近五个小时的奔驰,我们到达了目的地,住进了百侯山庄。

这时已经是下午三点多钟了,初夏的阳光灿烂,有着一种玻璃般的晶亮锐利的感觉。天气炎热,视野很好。站在民宿房间的阳台上,向西北的方向眺望,百侯镇的全景豁然跃入眼帘。从远处看,整个百侯镇的色调是素朴温和的,屋舍俨然,街巷适中,间有田园花圃,保持着山区古老乡镇的恬静和悠闲。特别是我们从深圳而来,见惯了现代都市造型多变、耸入云天的高楼大厦,这种感觉就更加明显。但是,当你将视线延伸到白云缥缈的蓝天下,延伸到围绕着百侯镇连绵起伏的崇山峻岭之中,或将眼光注视公路对面那几座宽敞奢华、赫然在目、气派十足的古老大宅,就会惊异于此地的山灵水秀,卓尔不凡了。

历史上,在百侯镇河川纵流、山岭高峻、仅有11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在客家人从遥远的中原故土迁徙辗转,落脚于此,披荆斩棘,辟田开渠,并且风狂雨暴,战事不断的漫长岁月中,这里曾经出现过5个翰林、23个进士、134个文武举人,和多个军政要人,文风鼎盛,书香弥漫,战将闪烁,人才辈出。特别是近现代涌现出一批杰出的院士、专家、学者、将士、革命英雄、企业家等等,其业绩可歌可泣,清晰如昨,流传至今,在这块土地上光耀河山,永不泯灭。

(三)

古镇人文

江流不息,岁月也无情地卷走了多少壮美的历史画卷和杰出倔强的生命。幸好,厚重的书卷仍在人们的手中不断翻动,祠堂的香火袅袅升起,那古老的深宅大院,仍以巍峨的姿势、高贵的气质、内敛的文气傲立于世。百侯最显著的景观,无疑是几百座各种风格、雍容华贵的古屋。现在,该我们前往参观游览了。

下午四点多钟,我们走在街上。炽热的阳光还在街巷、在花园、在稻田间展示它的绚丽与余威,发出黄金般的光芒。随着时间的流逝,微风轻拂,光线渐渐暗淡下去。这期间,我们不停地走动、热情痴迷地探访了中西合璧的肇庆堂、富于南洋风格的海源楼和气派十足的通议大夫第,等等。

海源楼

这些古建筑气魄的宏大,细部的精美,梁柱的坚固,空间设计的舒适合理,花草和字画的点缀搭配,人文的气氛,等等,都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但毕竟都是些上百年甚至三四百年历史的建筑了,年久月深,如英雄老去,略呈衰颜。这些宽敞的古屋,从斑驳的墙体和砖缝,从生有薄苔的天井,到各个角落或陈旧的用具中,仿佛散发出一种隐约可闻的霉味和久远年代的气息。我进入其间,所见所闻,会联想到这里主人往昔的辉煌,同时又感到人生的易逝,各种幻象纷至沓来。无疑,这里凝结着岁月、美感、梦境、憧憬和向往,充满着种种启迪和暗示,无比厚重多义。因其古老,更有韵味。

通议大夫第

就这样,我们在短暂的时间里尽可能多走多看,不知道走了多少座古屋,饱尝了仪态万千的古建筑奇观,直到远山变得朦胧,黄昏降临大地。

(四)

古镇人文

傍晚,我们来到百侯老街,在一家叫“立记肉丸”的店铺品尝当地著名的腌老鼠粄、牛杂、薄饼、汤面等小食。

为什么在这条沿河并行、骑楼肃然、店铺林立的百年老街选择这个小店?除了这里的小食做得特别地道外,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是,这个聪明能干、年轻秀气的女店主是一位热衷于写作的文史爱好者。

近年来,由于智能手机的普及,百侯文史发烧友自行组织微信群,每天都有文章在群里发表,写的都是有关百侯历史、人物、建筑、风土人情、文学艺术等内容的文章,群里热闹非凡,各抒己见,互相激励,气氛浓烈。百侯历史的渊深和文化底蕴的丰厚,为他们提供了无穷的题材和灵感。在热心乡贤萧曾祥支持下,还办起了《百侯人文》公众号,五年来尽心编辑文章发表。

这个女店主以落叶有声(杨鞘玲)的微信号积极参与了这些活动,这几年居然写了一百多篇文章,绝大多数是抒情和叙事散文。我们的同事张生也是“百侯人文”群里的中坚份子,包括这个下午一直伴随着我们参观游览的萧武兵,他们以文相识,闻名而来。

左起:张则武、杨鞘玲、温波(作者)、萧武兵

我读了落叶有声几篇散文,觉得文笔细腻流畅,充满女性的柔婉和诗意的敏锐,题材取自原生态的人和事,都是自己熟悉的,其中体现的情愫既温馨又略带淡淡的忧伤。

我们在小店品尝美食的过程中,落叶有声表现得大方得体,既敏捷又从容,把店面打理得井井有条,来客深感满意。一问才知道,她已是三个孩子的80后母亲,每天要忙到半夜十二点才上床休息,第二天五点钟就要起床做家务、送小孩上学和为店铺的生意做准备了。忙忙碌碌,每天如此,其间很少休息。

尽管如此,她还挤时间读书写文章。在家乡初中毕业后,她曾经到深圳做过打工妹,摆过地摊,在公司、工厂做过,十年后才回家结婚创业。看她现时的模样,不像是经历过生活风霜的人,倒觉得她年轻灵秀、身体匀称、皮肤白皙,特别是那双眼神,稳重优雅又有智性。在她身上,充分体现了客家女性吃苦耐劳而又聪明贤慧的特点。也许文学的诗情画意,故土那种博大怜悯的人文精神,在不断滋养着她的生命,外秀内慧,始终乐观向上,异于他人吧。

至于萧武兵先生,是个热心人士。四十岁左右的样子,中等身材,略瘦,皮肤微黑,有一对热情明朗的眼睛。他也是“百侯人文”的积极投稿者,写了不少文章甚至诗歌,恬畅地表达自己对故乡的感情和对生活的信心。热爱家乡,性情中人,喜欢文史,真值得赞美!

(五)

古镇人文

百侯镇除了是有名的文化之乡外,还有一个响亮的名字,是上世纪三十年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推行“生活教育运动”的实践基地,行内里有“北有晓庄,南有百侯”的说法。当时的陶先生为什么选择百侯?无疑是因为这里良好的学习氛围和深厚的文化底蕴。那么多年来,百年历史的百侯中学和百侯小学,为社会、为桑梓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人才。当晚,在行程匆匆之间,我们在百侯中学校门口徜徉一会儿,并照相留念。

第二天一早,我们先到侯北“笙曹筱筑”古屋参观。这也是一座厚重、雍容典雅的百年老屋,二千多平方米的建筑面积,走进去光线柔和,清风徐来,令人心旷神怡,恍入幽梦之境。古屋门墙上挂满了各种创作基地、采风基地等牌匾,室内各个地方有序地摆放着各种艺术品,墙上挂着当地艺术家的画作和书法作品,有些房间还摆放着不少图书,甚至锣鼓等等。

张生向我们介绍这是侯宝斋萧曾祥先生将家乡的古屋修缮,作为公益艺术馆,每周都会请一些艺术家来开展公益培训。有客家锣鼓等各种丰富的少儿培训活动,并以此为基地成立侯宝斋志愿服务队,为家乡获得了不少荣誉。他几年来默默地为家乡作出了很大的贡献。百侯文史爱好者群体也是在他的倡议和大力支持下走到一起的。我们左瞧右看,陶醉其中,一边欣赏这座古屋的华丽、宽敞与舒适,一边不断赞赏萧先生的慷慨与善行,久久不愿离去。

因为今天上午的行程还要到张生的老家,来不及细细品味,我们只好开车前往张生的老家百侯镇南山村。一路上东绕西转,时见坡岭上众多翠绿的柚子树迎风摇曳,时见清碧如玉的梅潭河波光粼粼,路边庙宇、高塔耸立,还有沉稳黝黑的百年客家古屋从车窗一闪而过。半个小时左右,我们的汽车就停在了南山村里的路边了。

南山村背靠起伏连绵、高峻的青山,面对空旷的田园,前面有清碧的梅潭河流过。初看山村很平凡,却是一个卧虎藏龙之地。史上村里出过一个翰林、三个进士,其中翰林张翱最为著名,是大埔县唯一的解元,才高学博,诗句沉雄壮丽,被时人比肩唐代柳宗元。现代有鲁迅美术学院原院长张望、革命作家张芝田(笔名梅林)等名人。当代清华大学热能工程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张衍国,在垃圾焚烧热能利用方面研究成果领军行内。

张生领着我们,一起看望他的旧居和有几百年历史的阴沉颓败的祖屋,以及童年时玩耍的清溪和田野山地;一边深情地向我们讲述艰难岁月的亲情和往事。除了周围环境的潜移默化之外,他觉得父亲对他的一生影响至深。

张生的父亲六岁丧父,却少年早慧,高小毕业后考上大埔中学,却由于家穷,求学难以为继。出社会后,当过私塾教师。一个偶然的机会,被当时的县长看中,当上了县长的文书,并随长官的升迁到广州工作。广州解放时随部队投诚于解放军。解放后回乡工作和生活,一生命运跌宕起伏。在诸多艰难困苦的岁月中,他唯一不变的是对读书的热爱,正是对读书的痴迷,对文化的信仰使他永远不会失去对生活的信心。并善用知识的力量在帮助自己巧妙地应对环境变化的种种不测,尽可能生活得好一些。张生在这点上继承了父亲的秉赋,从小就迷恋读书,喜欢独处思考各种问题。他有一篇文章《书缘》,就生动地讲述了自己这方面的特殊的经历。

(六)

古镇人文

在强烈的阳光下,村庄显得炫目而又宁静。新建的楼房错落有致,但村道、窄巷却少见行人。庄严的祠堂静立在村里显著的位置上。

我们边浏览村容村貌,边听张生滔滔不绝地讲述往昔迷人的故事。在一座宽阔幽深的张树勋、张翰父子进士故居旁边,突然,他把我们带进村里的一个普通人家里。

屋主叫张志平,正在厅内收拾各种胡乱堆放的书籍,一边招呼我们坐下饮茶。他六十多年的模样,壮实,朴素的衣着,看起来没有什么特别。据张生介绍,张志平是本村村民,年轻时跟随父亲从事建筑行业。由于他家祖传祭祀时负责放铳,从小耳濡目染,所以对祭祀、宗族事务、族谱、文史事情兴趣。又因年轻时有次祭远祖,因家谱记载不详,对远祖不太了解,于是立志弄清谱系。二三十年来潜心搜寻散秩民间的族谱(房谱),整理族谱。近年来我省开展村史调查,被县方志办聘为村史调查员,参与《全粤村情》大埔卷的编审,由于工作严谨认真务实,忠于历史事实,成绩突出。特别是在古屋调查、古驿道调查方面,取得较大的成果。

当我们参观他的书房,谈起他的业余兴趣和所取得的成绩时,他兴致勃勃地说,自己刚从连平县自费实地考察颜伯焘回来。并小心翼翼地从行李包里取出三张用钢笔书写的稿子给我们看。字体不算漂亮,但很工整,很用心。很明显,这又是一个文史发烧友,并且是资深人士。祖先的血液在他体内汩汩流淌,几十年如一日孜孜不倦地追求他的梦想且有成效,在我们这个金钱万能、浮躁的年代里,实在难能可贵!

又到告别的时候了!短短的两天,我们收获满满,感慨良多。无论是这里的山川地势、百年古屋,还是落叶有声、萧武兵、张志平以及张生们,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千百年来,他们的祖先从远古的中原,为逃避战乱,跋山涉水,一路血汗而来,在这块土地上深深地安营扎寨,建起了自己的家园。后子孙繁衍生息,扬名显达,并远漂重洋,创造功业。除了顽强拼搏的精神外,他们也许靠的是一书在手,墨砚飘香,皓首穷经,应对着世事万物,逆流而进。而新的一代,在生活的进取和应变中,不仅以祖先为荣,还自觉地践行其要义。我觉得更理解张生的各种行为、他内在的心境和感受了。

来源:百侯人文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