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时珍《本草纲目》关于茶的记载

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记载:“茶苦而寒,阴中之阴,沉也,降也,最能降火。火为百病,火降则上清矣。然火有五,火有虚实。若少壮胃健之人,心肺脾胃之火多盛,故与茶相宜。温饮,则火因寒气而下降。热饮,则茶借火气而升散。又兼解酒食之毒,使人神思爽,不昏不睡,此茶之功也。若虚寒及血弱之人,饮之既久,则脾胃恶寒,元气暗损,土不制水,精血潜虚;成痰饮,成痞胀,成痿痹,成黄瘦,成呕逆,成洞泻,成腹痛,成疝瘕,种种内伤,此茶之害也。民生日用,蹈其弊者,往往皆是,而妇妪受害更多,习俗移人,自不觉尔。况真茶既少,杂茶更多,其为患也,又可胜言哉?人有嗜茶成癖者,时时咀啜不止,久而伤营伤精,血不华色,黄瘁痿弱,抱病不悔,尤可叹惋。”

李时珍很可贵地提出了,饮茶要与体质相宜的概念,否则会元气暗损,戕害身体。

茶要温饮或热饮,方可有助药效。

展开剩余47%

茶的苦寒之性,是由茶中的茶多酚和咖啡碱决定的,只要茶中含有一定量的咖啡碱、茶多酚及其氧化物,茶的寒性,就不会因之而改变,从来就不可能存在热性的茶。

我们有时,会遇到喝茶上火的假象,那是因为绿茶、乌龙茶或红茶等,在加工过程中残留的火气还没有完全退掉所致,所以古人饮茶,有“火气未除莫接唇”的告诫。

李时珍客观论述了茶的苦寒之性,及其为患种种。饮茶不慎,不科学地根据自己的体质,误饮不适合自己的茶,最终会如茶圣陆羽所讲“采不时,造不精,杂以卉莽,饮之成疾”。

纵观当下为茶所累的人,不可胜数,可悲的是,又不能自知。苏轼说:“除烦去腻,世故不可无茶,然暗中损人不少。”李时珍晚年,也在《本草纲目》里回忆说:“时珍早年气盛,每饮新茗必至数碗,清汗发而肌骨清,颇觉痛快。中年胃气稍损,饮之即觉为害,不痞闷呕恶,即腹冷洞泄。故备述诸说,已警同好焉。”故《茶疏》也讲:“茶宜常饮,不宜多饮。”古人所强调的饮茶观念,值得我们引起重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