误区 1:今天我状态很好,多跑几公里没问题
很多初学者在有了 1~3 周的跑步基础以后,会感觉浑身充满力量、心肺功能变强(上楼梯也不喘了),就开始不满足于“10% 原则”了。他们会想:“我今天状态那么好,跑完 6 公里感觉还能跑到 10 公里,为什么一定要按计划表上的来呢?”
这种想法是非常错误的。
我们之所以要在训练初期控制整个跑量,是因为人体的 3 个与跑步关联的结构组织、其成长成熟的速度是不太一样的——肌肉(包括下肢肌肉、部分核心肌群和心肌)的成长速度远远快于韧带和骨骼。
肌肉经过一个星期的训练就会变强壮。
韧带的成长以三个月为一个周期。
骨骼则需要半年的系统训练才能成长起来。
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会在“感觉状态很好”的时候意外受伤——因为那天你的肌肉状态很好,你的心脏经过一个月的训练状态也很好,但你的韧带和骨骼并不能“超越自我”。
误区 2:我膝盖痛,应该多去运动
人体机能的巅峰期一般是25-30岁之间,是运动的黄金年龄。一旦过了 30 岁,伤痛就是不可逆的。
总有人说“我膝盖痛一定是骨骼肌肉不够强大、缺乏运动导致的,那我就多去运动。”结果越来越痛,恶性循环。
大家要记住,运动不能解决伤痛!
如果有教练跟你说“膝盖受伤了,跟我练深蹲就能康复”,这个人对运动康复的理解一定是有问题的。
虽说没有受过伤的膝盖痛确实可能是股四头肌肌力不足造成的,类似蹲马步的动作可以增强肌力,但肯定不适合练深蹲。
而如果膝盖真的受伤了,就不能再运动,必须先去看医生,通过医疗手段干预康复,之后再通过训练提升肌肉、韧带能力,保护它未来不再受伤。
误区 3:经常跑步就不会感冒了
还有一些人会认为,“我免疫力比较差、经常感冒,那就多跑步来提高身体素质”。
结果不但没有效果,感冒次数反而增多了。
这是因为人在运动中、运动后,免疫力是最低的。尤其是运动后半小时,是身体非常脆弱的时期,这时一定要注意保暖。
不少人就是以为自己运动完身体很壮,穿很少、吹凉风,结果第二天就感冒了。
最后,请大家记住,就算你跑完了全马,别人跑完了半马,也不代表你的身体素质就一定比别人强。从健康角度看,大多数人只要能在无伤痛的情况下跑完 15 公里,就说明心肺功能已经非常强健了。
对普通人而言,马拉松可以是人生的一个小目标,但不要带着跟别人攀比的心理盲目追求跑量和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