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哲保身善行藏——《论语》悟读【376】
用行舍藏,明哲保身。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论语》第十五篇第七章:
【原文】
子曰:“直哉史鱼!邦有道如矢,邦无道如矢。君子哉,蘧伯玉!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juǎn,收)而怀(藏)之。”
【译文】
孔子说:“史鱼正直啊!国家政治清明时,他像箭一样直;国家政治黑暗,他也像箭一样直。蘧伯玉是君子啊!国家政治清明时,他就出来做官;国家政治黑暗时,就把自己的才能收藏起来(不做官)。”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悟读】
明哲保身轻富贵,英雄退步即神仙。
此沈心阳题留侯张良庙的一副对联,是对张良“明哲保身”的人生智慧的一种高度肯定。
史鱼,字子鱼,卫国大夫,一生刚直如矢。史书记载,他临死前要儿子不为他在正堂治丧,以此劝谏卫灵公任用蘧伯玉,斥退弥子瑕,这就是著名的“史鱼尸谏”。
国有道或国无道之时,史鱼皆能正直;而蘧伯玉却能审时度势以处世,蕴含了道的变通和通达的哲学精神。夫子对两人都予以了赞赏,但很显然夫子更为欣赏遽伯玉,老人家说史鱼为“直”,而蘧伯玉为“君子”。
这就无意中表明了夫子更赞赏“用行舍藏,明哲保身”的思想。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儒家的“明哲保身”之道,是最为后世人们所诟病的。理由有二:第一,儒家不够英雄,讲究妥协,不敢斗争;第二,不符合儒家“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思想。
其实,明哲保身,强调的是明于事理,善于自保。这主要是基于:其一,明哲保身的前提是时逢黑暗邪恶当道,底线是明哲,即不同流合污;其二,传统文化中讲究“家国天下”,家在前,国在后,一个人的行为不应给家庭招祸;其三,孝道文化是中华主流思想,与昏君死磕,搭上性命,背离了孝道;其四,世道混乱,也非一时一己之力能改变。
用舍行藏,是早期士大夫的处世态度。强调君子须知择时而决,因势而动。
当然,我们需要明白的是,“用行舍藏”主要针对的是对于时局、参于政事以及上级而言,而“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则主要是针对自己的理想而言,二者不可混而言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