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每一个既害怕又勇敢的人:勇气是直面恐惧与不安时,才会爆发的惊人力量!

“你怎么这么胆小啊!不就是坐秋千吗?瞧把你吓的!”
妈妈温柔地给儿子贴上“标签”,抱下来紧紧搂住。
“不玩了,不玩了,以后再也不坐了。”
电影《少年的你》,主人公陈念貌似与勇敢无关,胆小,害怕,不反抗,逆来顺受,以假想未来排解烦忧,试图熬过高考实现逃离,顺便改变命运。
害怕,充斥了电影的前半段,压抑人心的不仅是受气委屈,还有时刻伴随的恐惧。
害怕,没有让恶运止步,反而在其控制下,悲剧命运不断延伸。
转机,不是铲除了害怕,突然变得强大,而是从躲避害怕走向害怕着面对!
这个世界上的人,谁不曾害怕?
挥师沙场的战将会害怕,主刀手术的医生会害怕,冲进火场的救火队员会害怕,高压线上除冰的电业工人会害怕……
做节目,小片中警察说:
当时我们非常紧张,知道他们有凶器,但不知道有多少;蹲守时估计的人数,具体几人不知道。
但是,团伙头子非常狡猾,不立即抓捕,一旦分散离开很难再一网打尽。
我们商量了一下,分两组冲进去。事后发现,他们五个人都有刀具。
害怕,不等于不勇敢!
面对凶徒,警察也会害怕,但他们仍旧勇敢。
看过两遍“钢锯岭”,安德鲁·加菲尔德主演的军医戴斯蒙德·道斯,拒绝带武器参战。
他面对双重害怕,一重战友们的误解排斥,一重战场的血腥残酷。
他的害怕明显得是人都能感知,他的勇敢也明显得是人都能被震撼!
害怕,谁都会有,谁都应该有。
人,可以害怕着退缩。
像《少年的你》前半段,陈念缩小自我,努力逃避。她以为,退了就能生存,弱了就能安全。
现实是,越缩小越弱小,越逃避越无处可逃。

“害怕”没有伤害她,“害怕”之后的选择把她逼入绝境。
勇敢,我知道害怕,害怕的我不逃避。我很害怕,害怕的我要说出来。
坐秋千的孩子有的害怕,有的不害怕,天性不同,经验不同。人生来要保护自己,感知到危险表示害怕,说明发育正常。
急吼吼地贴标签“我儿胆小”,告诉他永远不需要害怕这事,因为“再也不坐了”。
这双母子的悲剧已然写成,因为儿子真的会胆小,母亲永远要扮演保护神!
要他学会勇敢,是允许他害怕,陪着他接受害怕,然后再尝试。
有人问,为什么现在抑郁的人多了,几句批评就抑郁,一次挫败就抑郁,领导不喜欢就抑郁,客户拒绝就抑郁。
搞得当下的人,若没抑郁过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成功!
心理学本身是一门积极的学科,现在有人却在歪解。
上网查点资料,比对一下就说自己抑郁了,积极要求休学,坚决不出去工作,躲过所有的害怕,成就了害怕本怕。
有多少人,除了读书考试越是艰险越向前,其他的事都可以用“害怕”躲掉。拜如此教化的父母所赐,只要不是害怕学习,其他“害怕”统统替儿挡下。
上学,工作,生活,处处都可能出现令人害怕的事,害怕不丢人,害怕了马上逃跑才丢人。
害怕做不好,不做了!
害怕被批评,不去了!
害怕不胜任,辞职了!
害怕不接纳,宅家了!
害怕,处理的方式就是退回妈妈的“子宫”,那个封闭自我的地方,那个小得只有一隅的家。
不敢坐秋千的孩子是害怕,不等于他胆小,更不等于他不勇敢。
“钢锯岭”上的戴斯蒙德·道斯,他害怕得颤抖,但他依然冲出去救更多的人,包括对手!
人人都可以勇敢,因为懂得害怕,所以更知道勇敢是什么样子。
害怕,但不逃避;害怕,还要继续!
让害怕秋千的孩子不怕,既不是再也不坐了,也不是硬塞进去强迫他摇,那只会给他一生的恐惧记忆。
为孩子敢于坐在不晃的秋千里鼓掌,在他注视别人在秋千上飞翔时握紧他的手,在他惶恐地接受秋千轻摇时为他鼓劲。
他,依旧是会害怕的孩子,但他已然完成了向勇敢的迈进!
一个与害怕和解的孩子,一个在害怕中成长的孩子,将来不会轻易成为职业、社会、情感的逃兵!
文:晓彤
图:网络
—— E N D ——
如果你这篇觉得“好看”,请帮我点“在看”或转发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