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世公认的稀世珍宝:东珠
东珠其实就是珍珠的一种,但是由于产地在东北一块的松花江,鸭绿江,黑龙江等一系列东北江水之中,故而才被称为东珠。因为是淡水珠,所以颜色上也与海水珠有差异。最 好的一等东珠色泽透亮,多呈淡金色,为皇 室所爱重。
东珠共分七等,重量在一钱以上的就称得上上一等,而这一等只能被皇帝皇太后和皇后使用。除皇帝,皇太后,皇后外,其他文武百官使用东珠的规格都有明确规定。且大小质量都远远不如皇 室。《大清律例》规定,文武百官,凡使用东珠,一颗东珠的质量不得超过三分。如果超出规格,那就以下犯上可能招致杀身之祸。
清廷的这些物产象征着帝国的等级制度。虽然很多人穿毛皮,但是颜色、种类、裁剪方式体现着一个人在帝国中的位置。在努尔哈赤的时代,最 高 级的精英穿戴东珠、黑貂皮、猞猁狲皮,地位稍低的贵 族穿松鼠皮和鼬鼠皮。在高 级贵 族中还存在差异:顶 级贵 族穿嵌毛貂皮袍、 黑貂皮袍、“汉人”式貉皮端罩(满:nikan elbihe dahū)、猞猁狲皮端罩;次一等的穿纯貉皮袍或黑貂皮镶边的衣服;第三等穿黑貂皮镶边“女真式”袍子。巩固了在东北地区的统治后,早期满洲宫廷还通过立法禁止奢 侈行为,以便将社会阶 层和政治等级制度化。1637年,朝廷下令所有满洲贵 族男女佩戴饰以东珠的帽子和发钗;等级越高,戴的东珠就越大、越多。1644年之后,清廷再次颁布禁奢令,从此亲王在头上佩戴10颗东珠,郡王8颗,贝勒7颗,以此类推,最末一级贵 族戴1颗。
咸丰年间,东珠的采摘进入了衰落时期,咸丰、同治、光绪、宣统四朝不过采捕3次,一共采珠2419粒。而仅仅是乾隆年间,采捕的东珠就达50余次,采捕珍珠多达万粒。清朝前期大规模采捕让内务府的东珠库存积压也是采珠次数越来越少的原因之一。咸丰八年,内务府库存之中仍有两万余颗东珠,清朝廷对东珠的需要也不像前期那样多,打牲乌拉的衰落是大势所趋。
东珠的名字是为了和南珠区别开来。南珠是南方生产的一些珍珠,东珠则是松花江流域产出的一些淡水珠。清朝把产于东北地区的淡水野生珍珠称之为东珠,满语称之为“塔娜”。
东珠是珍珠中的上品。据档案记载:“珠,淡青色,大可半寸,小者如菽豆。以有光者为贵,所谓东珠也。”
自唐宋以降,珍珠逐渐成为了皇 室大量使用的珍宝,但在这些皇 家采集的珍珠清单里,南海合浦的珍珠,却并非是宫廷的首 选,真正让皇 室着迷的是出产于中国东北黑龙江、鸭绿江、嫩江流域的北珠,这种颗粒更加饱满圆润和稀有的珍珠还有另外一个耳熟能详的名字——东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