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金银滩

金银滩

乘坐火车,穿越大半个祖国,从烟雨濛濛的江南,来到了长云雪山的青海。

站在西宁,站在海晏。

站在西海的金银滩草原上。

金银滩,美丽富有的名字,位于青海海北州境内:西部与青海湖相临,一条不知名的河流穿流其间。北岸草滩,盛开着名为金露梅的金黄芳香的小花,谓之金滩;南岸草滩上,则是洁白如银的银露梅的天下,谓之银滩。每到夏天,山花盛开,金花、银花绽放成片,犹如金色和银色的草滩,草原因此而得名金银滩。

金银滩,人们世世代代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然而,1958年,金银滩这个地名突然从地图上消失了:生活在这片草原上的1700多名牧民,连同放养的牲畜,如同蒸发一般干干净净被异地安置。那个年代拍摄的《金银滩》的电影也随之停放。

也就是在这个时候,在全国人民毫不知晓的情况下,祖国原子弹事业在这片土地上紧锣密鼓地进行着。

金银滩,走过艰苦奋斗的年代:今天,祖国这座原子城已经退役并完全解密,现在有了新的名字——西海镇。

盛夏时节,阳光透过路边树冠的间隙,斑斑驳驳地洒照在路上。阳光里,随处可见路边厚实的陈旧房屋。

看到眼前的往昔建筑,想起俄国作家果戈里的一句话:“建筑是世界的年鉴,当歌曲与传说已经缄默的时候,它依旧还在诉说。”

诚如果戈里所说,在安静的西海,不时会邂逅当年的旧址,向你展现昔日火红的岁月。时空中仿佛有钱学森、钱三强、郭永怀、邓稼先、王承书等无数人的身影。为了铸造祖国的倚天利剑-----原子弹,彼时,他们就是从这里离开试验大楼,沿着通向草原戈壁深处的公路,奔向实验场地的。

让时光倒退回上世纪五十年代。

1949年10月1日,中华民族终于从百年的屈辱、战乱中走出来了。彼时,神州大地满目疮痍,百废待兴。在祖国医治历年战争创伤的时日,亡中华民族之心不死者,一次又一次地对祖国发出了核威胁,企图将新生的中国重又置入战争之中。新中国想要拥有原子弹、制止被再次侵略的决心也就越来越迫切。

1954年的一天,地质部副部长刘杰,将在祖国南方找到的铀矿石拿给领袖看,因担心铀矿石辐射影响领袖健康,刘杰提示领袖偏远点观看而不要把铀矿石拿在手上。领袖兴奋地说道:“有了这个东西,我毛泽东少活几年没关系!”

行笔至此,必须申明,我是没有资格直呼领袖的名字的,是引用领袖的原话用了名字。

1955年1月15日,中央工作会议,要不要研制原子弹作出决策:

“三强啊,我就想知道,也是在座的同志最想问的,我们到底能不能搞出原子弹?!”彭德怀元帅听了钱三强在会议上的介绍之后,开门见山地问钱三强。

“主席,在我回答彭老总的问题之前,能不能先问一个问题?”钱三强向领袖问道。

“你来问!”领袖直截了当地回答。

“中央是不是下决心要搞原子弹了?”钱三强向领袖,也是向与会的各位、认真严肃地询问。

“原子弹一定要搞!三强啊,我要告诉你,既然要搞,就要早搞!现在是时候了,可以动手了!”领袖自信地回答钱三强。

祖国在那个刚从战乱中走出的年代,研制原子弹在技术上、物质上多难,只有钱学森、钱三强、邓稼先等科学家知道。国际上没有谁相信一个国民“喝大锅清汤水,穷得没裤子穿”的国家能够研制出原子弹。

是啊,为什么不先吃饱饭穿好衣而要研制原子弹呢?问题是这个世界没有谁让你从容吃饱饭、穿好衣,在你强大后来揍你!

就这样,祖国艰苦卓绝的原子弹工程拉开了帷幄。

1958年,地处青海湖北岸的金银滩、近千平方公里的草原戈壁,被封闭起来,成千上万的科技人员、解放军战士来到这里,金银滩组成了一个与外界近乎隔绝的基地:中华民族为了安宁和一个良好的环境进行工农业建设,共和国迎难而上,悄然开始铸造旷世奇剑——核武器。

1954年10月1日,祖国向苏联提出援助核技术意向,被婉拒。当时祖国的电量不够,钱也不够是事实。后来,苏联有过一定的帮助,1959年6月终止了相关核技术合同。

1959年10月1日,天安门城楼上,赫鲁晓夫对领袖说:“关于原子弹,我们决定把专家们撤走,不再提供技术帮助。”

领袖听完赫鲁晓夫的话,淡淡地回了一句:“技术上能帮我们一下最好,不能帮就由你们决定吧。也没有太大的关系。”随后,便同身边另一位外宾胡志明谈笑,仿佛什么事也没有发生。

1960年8月,苏联撒走所有在华技术人员。当时有外国媒体断言,中国核工业已处于技术真空状态,中国二十年也造不出原子弹。

彼时,不必讳言,祖国因苏联骤然停止援助、连续三年的自然灾害降临,国民经济一时陷入了困境。经过讨论、争论,坚决摒弃了来自内部放弃开发核武器技术的消极主张,祖国的原子弹最终被命名“596”工程继续研制,以大无畏的勇气走上了依靠自己的双手、独立自主研制原子弹的道路。

关于原子弹,领袖说:“谁也没有原子弹是上策,他们有,我们有是中策,只有他一个国家有是下策。”不得不说,领袖作为一代伟人,对于原子弹的看法高瞻远瞩,这是祖国研制成功原子弹的决定性因素。

研制原子弹所遇到的困难,书不尽,写不完!就如领袖所说:研制原子弹,我们没有钱!只有“带”,这个“带”不是口袋,而是裤腰带。省吃俭用“勒紧裤腰带”,无奈而又激昂慷概的一句话,那是一个催人奋发的年代。

1961年的农历除夕夜,国家三年困难期间,总理在人民大会堂举办了一次特殊的宴会,邀请参加两弹一星的科学家们,主菜就是一小碗红烧肉。宴会中,总理面对科学家们,没有讳言祖国面临的困难。总理鼓励大家:“中国改朝换代了,尊严和骨气不再是埋在地层深处的矿物。中国人跪地求饶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在场的科研人员十分感动,大家激动不已,自发起立,高声唱起了国歌,眼神中流露出坚定无比的决心。

若干年后,“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程开甲院士回忆说:“那日子里,毛主席和周总理为了与中国人民一起共渡难关,也都节衣缩食,不再吃肉了。那一碗红烧肉,珍贵无比!看到红烧肉时,有人当场就流泪了!”

艰难困苦,因命相博!

1964年9月28日,金银滩研制、装配的原子弹运往2300千米外的罗布泊试验基地。

1964年10月16日下午3时,罗布泊深处强光闪起,火球凌空,伴随着巨大的蘑菇云升起,决定中华民族命运的原子弹爆炸成功!

试验场地,祖国人民的科学家们喜极而泣,无数参加核试验的解放军战士呐喊狂欢!

至此,随着我国第一棵原子弹横空出世,祖国成为继美、苏、英、法之后,第五个拥有核武器的国家。

1964年10月16日,中国原子弹爆炸成功的消息传到了美国,当时总统约翰逊发表了讲话,其中有这样一句:“今天是咱们最黑暗和悲伤的一天”。

世界上没有谁想到,中国如何就拥有了原子弹?明明才度过三年自然灾害,能在完全依靠自己的情况下,这么快研究出了原子弹并爆炸成功。

祖国原子弹成功爆炸后,科学家们与所有从事核武器相关工作的工人、解放军战士没有停下自己的双手,为撑起祖国的核力量,仍然夜以继日地工作。

彼时,美国国防部长麦克纳马拉嘲笑说:“有弹无枪。”

麦克纳马拉这样说,在当时来看的确没有错。

彼时,祖国原子弹的爆炸是采用的地爆方法,架起一个高达102米的铁塔。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我们暂时还没有投送的能力。

当时美国中央情报局分析认为,中国想要做到飞机投掷原子弹,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他们甚至预估,这个时间至少得五年;而当时的情况,中苏关系举步维艰,美国感觉到,在中国还没有完全掌握原子弹的实际应用之前,大概率会受到苏联方面的核打击。

可美国人没有想到,仅仅在祖国原子弹爆炸过去半年的时间,1965年5月14日,中国就具备了能空投原子弹的实验。这一天天气不是很好,飞行员驾驶一架我国最先进的战机,翱翔着飞向了万米高空。

当天上午8时许,新华社向世界宣布,中国又一次核试验成功了。

就在这次试验时间没过去多久,试验的照片放到了苏联总书记勃列日涅夫面前。他看到眼前的照片十分清楚,中国已经具备了使用核弹的能力。但是,当他得知中国的轰炸机不比图----16好的时候,放心了。他认为,中国的飞机毕竟没有他们的先进,没有必要以为然。勃列日涅夫转念一想,那导弹呢?中国人把核弹装在导弹上,结果会如何?很快,他就有了一个自己满意的答案:中国现在还没有能打到斯莫科的导弹,勃列日涅夫松了一口气。可他没有想到,中国不是过去的中国了,早在1955年钱学森就已经主导开始导弹的研发。1964年6月,中国的中程导弹已经发射成功。

1966年10月27日,第一枚带有核弹头的东风--2A导弹,在飞行了896千米之后,准确命中了目标。中国的两弹,在这一天完成了历史性的结合。

美国国防部长麦克纳马拉“中国五年内不会有运载工具”的预言,在至少10万人的努力下,被戈壁狂风吹得一干二净。

也就是1966年10月27日的第二天,美国《华盛吨邮报》评论说“中国已经是一个核国家,这是西方必须承认的事实。”

祖国没有停下捍卫安全的步伐:

1967年6月17日,第一枚氢弹爆炸成功。

1970年4月24日,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升空。

1970年12月26日,第一艘核潜艇下水。

祖国的核导弹,不必讳言,这柄“达摩克利斯剑”,终于时刻高悬在美国人、日本人、英国人、澳大利亚人的头上。

美国与苏联震惊了!

核恐怖平衡无法有效打破前,没有谁敢进攻中国。

西方媒体评论说:“中国闪电般的进步,神话般不可思议。”

1971年10月25日,祖国恢复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席位。

也就是从上世纪七十年代起,祖国终于从战争的阴影中走出来了,可以安下心、踏踏实实开始民用工业建设。随着工业技术的不断突破,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看得见的提高。

今天,不知道有多少人坐在四季如春的空调风口下,诉说那个年代如何没有饭吃、如何苦?

不必讳言,当然苦!只是这个苦,与外寇强加的战争苦难相比,如何比?在那个外寇入侵、战火纷飞的百年里,无尽的苦难用不着细说了,简单地说:今天晚上睡下,不知道能不能看到第二天的太阳升起?

上世纪六十年代,祖国在那个“内外交困”的岁月,人民“不挨打”与“不挨饿”这同时要解决的问题,祖国只能先集中力量去解决一个。

时任外交部长的陈毅元帅说:“我们不搞原子弹,只发展轻工业确实好啊!大家都有鸡蛋、蛋糕吃,拿着鸡蛋吃真不错啊,但你吃的正有劲,人家几万吨钢铁砸下来,你还有什么?”

也是陈毅元帅,在一次谈到原子弹时话锋一转,说出了一句话:“即使我们把裤子当了,也要造出自己的原子弹!”元帅的话当然只是比喻、决心,但掷地有声。

核武器,定海神针,倚天长剑,扼杀战争的杀器!

核武器,人们听到的是原子弹、氢弹、或是导弹,实际核武器,应当是核工业产业链,从找矿、挖矿、冶炼,制造原子弹、氢弹、导弹,在这宏大的工程中,钱学森、钱三强、邓稼先、郭永怀、程开甲、于敏、王淦昌、彭桓武、朱光亚、王承书等无数科学家贡献出了他们的卓越智慧与才华,我们要永远记住他们的名字!同时,还有无数的工人、解放军战士也献身于这伟大的事业中,他们默默无闻,我们同样也要记住那个时代的他们!还有他们身后同样艰苦奋斗、负重前行的人民,一样值得今天和平安宁、衣食宽余的你我尊重和铭记!

在此,转述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

话说江西抚州一个叫杨淑云的女子成年后,父亲为她安排了一次相亲,对方男儿是一位年青的军人,杨淑云源于父亲也是军人对军旅十分向往,在经过一年的通信了解后,杨淑云终于成为了一名军嫂。婚后不久丈夫立马归队,而杨淑云从来不知道丈夫去的是哪里,具体做的是什么,什么时候才能回来。像所有军嫂一样,无时无刻不在牵挂远方的丈夫。多年后,杨淑云终于有前去部队探亲的机会,一路颠簸,从城市到乡村,整整六天五夜后,由南方的水乡来到了西北的戈壁荒滩。遥远、缺水、风沙,杨淑云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大声抱怨“这到底是什么鬼地方?再也不来了。”丈夫没有回答。杨淑云将自己的问题重复了一遍“这到底是什么鬼地方?”,丈夫沉默了一两秒钟,突然之间表情变得严肃起来:“这里的一切都是保密的”。多年后,两弹元勋邓稼先的事迹公布出来,已经退役回家的丈夫才向妻子透露了一点点,原来他是一位天空保护者,主要负责雷达操作,而杨淑云丈夫本人也根本不知道自己守护的天空下,还有邓稼先那一批伟大的科学家。

在金银滩,相遇到了一群老年人,从他们之间的谈话中知道,他们是阔别金银滩数十载的当年的职工,他们相约旧地重游,回来看看多年未见的曾经的家园。他们讲起那个岁月,如数家珍,哪里是曾经工作的地方,哪里是总装厂,哪里是试验区;义无反顾,将自己最宝的青春年华贡献在这里,不少人在这里定居、成家。一路上,明显感觉到他们发自内心深处的无比自豪。

站在金银滩,看到试验室十分简陋的仪器,一张张照片定格着每个人洋溢着笑容的脸,神情是那样的坚定。祖国原子弹研制成功是必然的,因为,一个人、一个民族,只要有信心,相信自己,付出自己的努力后,总会有收获。中华民族智慧勤劳,祖国相信自己的科学家,发挥出了每一个人的聪明才智,人民在齐心协办地付出,在研制核武器的道路上,当然就没有征服不了的险阻、克服不了的难关!

但是,到底是什么力量让人民团结一心,科学家们无私地奉献呢?

在此,转述罗布泊核武器试验基地第一任司令员张蕴玉将军,曾经与参加核试验的程开甲教授的一番对话,从他们的谈话中是不是可以找到答案?

张司令员问:“为什么你们这些科学家,民国时期不回来报效祖国。新中国一成立,就回来了呢?莫非是新中国的'新'字让你们产生了兴趣?”

程开甲教授回答说:“还真是那么回事!我们虽然在国外,可是也知道西方列强欺压中国,历届政府没有不屈从他们的,只有你们,敢于在长江口炮击英舰。当时我们这些海外侨胞也关注着这个事件,许多人认为你们不敢打,可是你们居然打了!这让我们非常意外。从这个时候起,我们就知道,这届政府是能干大事的,是我们回家的时候了。我想,这就是我们放弃好的科研条件、舒适的生活,不畏险阻回来的原因。”

站在金银滩,阳光和熙,平静安宁。

向参加核武器研制的钱学森、钱三强、邓稼先等科学家和工人、解放军将士们致以崇高的敬意!

向那个年代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一点一滴地改变祖国面貌的人民致以崇高的敬意!

西出阳关为国筹,一曲高歌唱未休。

无数儿郎身负重,多少巾帼写春秋。

青海湖畔夜闻笛,金银滩上剑出炉。

为有东风靖环宇,再无狼烟觊神州。

图片/网络

作 者 简 介

方亦飞,湖南人,1984年学校毕业参加工作,从事金融经济管理至今。

用诗和远方,陪你一路成长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冬歌文苑工作室

名誉顾问:戢觉佑 李品刚

文学顾问:周庆荣 王树宾 白锦刚

法律顾问:王   鹏

总编:琅    琅

副总:蔡泗明  倪宝元

编审:孟芹玲  孔秋莉  焦红玲

主编:石   瑛  赵春辉

(0)

相关推荐

  • 他推荐的人,有七位是后来的“两弹一星”元勋!

    1959年的一天,时任近代物理研究所所长钱三强把邓稼先找到办公室,说了一句幽默的话:"小邓,国家要放一个大炮仗,准备调你去做这项工作,你怎么样?" "大炮仗?" ...

  • 参与中国核工程的科学家,每一个都是顶尖人才

    1950年,美国总统杜鲁门就朝鲜战场的形势公开表示:如果志愿军胆敢越过三八线的话,那么美国有可能考虑使用原子弹,毕竟这是我们一种新式的武器. 1964年10月14日,随着天空一声巨响,顷刻之间,巨大的 ...

  • 王承书:留美女博士回国奉献,为国“抛夫弃子”,隐姓埋名30年

    对于绝大多数人而言,王承书的名字,并不像钱学森.邓稼先.钱三强等科学家一样熟悉.但王承书有一个外号,是"中国的居里夫人",其能力之强.贡献之大,便可见一斑了. 不过,在介绍王承书之 ...

  • 钱三强:与原子弹同一天生日的人

    打开凤凰新闻,查看更多高清图片 钱三强在杨振宁办公室(1980年纽约石溪) 从"秉穹"到"三强" 1913年,钱三强出生于浙江绍兴,取名秉穹.其父钱玄同早年留学 ...

  • 钱学森顶得上5个师,他能抵10个师,但却因飞机失事英年早逝

    美国人评价钱学森,说:"钱学森一个人能顶得上五个师." 钱学森后来接受采访的时候说:"若我顶得上五个师,郭永怀就顶得上十个师!" 郭永怀是谁?在我国两弹一星的2 ...

  • 大揭秘《“原子弹之父”钱三强》

    大揭秘《“原子弹之父”钱三强》

  • 1961年4月3日,刚从苏联回国不久的科...

    1961年4月3日,刚从苏联回国不久的科学家王淦昌接到第二机械工业部的通知:刘杰部长约他即可见面.于是一纸调令,54岁的他从王淦昌变成了王京,隐姓埋名了17年,为了一项伟大的工作,他不能告诉自己的父母 ...

  • 科学无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

    "科学没有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这句话是法国科学家巴斯德说的,在德国占领法国后,身为法国人的巴斯德把母校波恩大学赠他的荣誉证书退了回去,人家用"科学无国界"来劝 ...

  • 晨之风随笔《纪念处女作发表二十五周年》

    昨天晚上,远在北京的弟弟在聊天时,发我一张手机图片.说是在收拾东西时,无意中发现了我过去的一篇文章.文章是打印的,字迹已经不太清晰了,题目是<畅享金秋>.对这篇还谈不上文章的文章,我几乎没 ...

  • 刘振华随笔:关于做生意【小说】(第2679篇)

    作者:刘振华 群会员:领D打电话给我 说他朋友需要我们这儿的土特产, 让我帮忙去买一下, 然后给我钱, 这个钱我要不要收啊? 刘振华:这个其实叫索贿. 按我的意思是不要收. 他主动向你要, 说明他信任 ...

  • 春天的诗句最美的情书散文随笔

    春天的诗句最美的情书散文随笔 (一) 沿着时光的小径,看绿意在陌上草长莺飞,隐在时光深处的暗香也在悄悄苏醒,那首风吹雨落的诗句,就像这慢慢走来的春天,潮湿的心又一次为你浪漫,徐徐的涟漪是我为你洇开的 ...

  • 望雪:《麦苗返青》(随笔)

    - <麦苗返青>(随笔) - 杨柳放绿,麦苗返青了.今天一定要捕个大鱼!儿子下午就回来了,四年没归家,你娘白日黑夜一想起你,就哭天抹泪的.每个寒暑假,别的娃都回的时候,爹也是想得慌. 爹娘 ...

  • 【随笔】乾州蕞娃:传统民俗之售卖梨膏糖

    [内容提要]之所以有这样一篇文章,是因为小时候那个卖醋的礼泉人,他的声音极富穿透力,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前些年在整理地方文化.民俗的时候,我就想着把这个也作为一项内容整理出来,只是因为难度大,且时间 ...

  • 紫微斗数随笔23

    生命感悟 赠君一法决狐疑,不用钻龟与祝蓍. 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 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 --白居易 <二>.洛书 洛书之来历与河图 ...

  • 少年之页/张甜:随笔(外诗一首•辅导老师/喻荣春)

    文/张甜 辅导老师/喻荣春 时光一直安静而又明亮.时光在一朵花里安家,在一片绿叶里写诗,在一盏茶里品味人生. 童年一直美好而快乐.童年在大自然里写诗,在大树下唱歌吟诗,在风中感受大自然的美. 婴儿一直 ...

  • [母亲节特刊]​汪卫红的随笔《美丽的谎言》

    美丽的谎言   女儿小时候,我曾经带她参加过一次亲子活动.活动中有一环节是"心心相印".母亲和孩子背对背分开坐着,回答主持人提出的问题,看看妈妈和孩子的答案是否一样.   我和女儿 ...

  • [母亲节特刊] 冷月的随笔《最想对母亲说的话》

    最想对母亲说的话 我的母亲,今年70多岁了,拄着个拐仗,走起路来一拐一拐的,但从不闲着.她在屋院一角,养了鸡:在屋前屋后,辟了地,种菜种瓜种果树:在屋周的沟边,种水芹.高苞.鱼腥草,还种菖蒲和荷花,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