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C头条:沉迷“垃圾快乐”的孩子,大脑严重受损:请警惕孩子世界里的上瘾行为 | 伴读

这几天放假,我带着孩子去朋友家做客。

期间大家坐在一起吃晚饭,朋友喊他家9岁的儿子吃饭,结果喊了半天都没反应。

直到朋友进屋批评了他几句,他才不情不愿地上桌,一边吃饭一边紧紧盯着屏幕里的直播,没吃几口就放下筷子躺在沙发上玩手机。

朋友尴尬地笑了一下:

这不孩子月考进步了,为了奖励他,就把手机给他玩几天,没想到玩的这么专注。

我小心观察了一下那个孩子:

眼睛浮肿,满脸憔悴,眼神呆滞,一看就是作息极其不规律。

不禁想起了那句话:

毁掉一个孩子最快的方式,就是让他沉迷于“垃圾快乐”。

点击加载图片

沉迷“垃圾快乐”的孩子,可能导致大脑“受损”严重

美国一项研究显示,每天看电子屏幕超过2个小时的儿童,在思维和语言测试中获得的得分较低。

而每天使用电子屏幕超过7个小时的儿童的大脑皮层,则显著的出现变薄的现象。

也就意味着,常玩手机的孩子感官灵敏度会下降,变得迟钝,注意力不集中。

“垃圾快乐”让人获得了短暂的快感和满足,却收割了人们最宝贵的时间与精力。

它正在腐蚀着孩子的大脑,严重影响孩子的身体健康。

点击加载图片

“垃圾快乐”,正在杀死孩子的上进心

同事芳姐曾和我抱怨:

之前放寒假的时候,因为自己白天上班,晚上要准备考试,为了防止孩子打扰她,就把手机丢给了刚上小学二年级的孩子玩。

结果才短短十几天,孩子就对手机里的短视频上了瘾;

吃饭时也要刷,走路时也要刷,结果最后一大半寒假作业都没有写完。

最糟糕的是,开学以后,孩子在家里只要一看到手机就扑过去玩,拉都拉不住。

老师也专门找过她,说孩子现在上课经常走神、心不在焉,学习效率直线下降。

她说真是悔不当初,早知道“垃圾快乐”毒害如此之深,她说什么也不能把手机给孩子。

孩子毕竟是孩子,面对诱惑很容易失去自制力,一不留神就会上瘾。

是的,“垃圾快乐”就是这样一点点地吞噬掉孩子的专注力,瓦解他们的意志,甚至夺去他们对学业的关注。

当一个孩子沉迷于“垃圾快乐”,就会对周围一切事物失去感知,又何谈努力读书,展望未来?

点击加载图片

千万别让孩子一时的放纵,酿成一生悔恨

地铁里、大街小巷,更是随处可见沉迷于手机的孩子。

总听到身边有父母说:

就让孩子玩一会嘛,能有多大事?

千万不要高估孩子的自制力,也不要低估垃圾快乐对孩子的侵蚀。

网络世界千变万化,动感的音乐、华丽的生活,远比书本中枯燥的知识有吸引力得多,轻而易举就会把我们的孩子从学业中越拉越远。

如果家长没有及时制止、干涉,孩子就会沉迷其中,一步步沉沦。

为人父母,千万别因为自己一时的放纵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毁掉美好的未来。

点击加载图片

想要让孩子远离“垃圾快乐”,父母一定要守好这三道“闸门”

以身作则,制定规矩

孩子小的时候缺乏自觉能力,千万不要指望孩子能自觉远离。

每个自律的孩子都需要父母“逼”一把。

想让孩子远离“垃圾快乐”,最好的方式,就是从根本解决问题,根据不同的年龄给孩子制定相关规则。

比如,6岁之前,父母尽量不要让孩子接触手机等电子产品,就算是用的话也要删掉游戏、短视频等娱乐APP;6-12岁,不宜过度打压,可以与孩子协商规定玩手机的时长、次数,并且严肃立下使用规矩,如有违反必须接受处罚,等等。

与此同时,父母一定要做到以身作则,不要一边禁止孩子玩手机,一边自己沉浸其中。

用陪伴代替虚无的快乐

李玫瑾教授讲过一个故事:

一位爸爸发现儿子在高二的时候迷上游戏,他没有一味制止,而是带着儿子在暑假报了一个乒乓球班。

每到周末,爸爸就要求和儿子比赛。结果为了赢爸爸,儿子不得不加倍努力练习,也渐渐摆脱掉了网络游戏。

其实,当孩子与其他人和事建立了亲密链接,从现实世界中获得了乐趣,他就会忘记虚拟世界中那些短暂如泡沫般的快感了。

所以,父母不妨丰富孩子的生活,培养孩子一些兴趣爱好,鼓励孩子在生活中多结交朋友。

周末多带孩子外出,爬爬山、逛逛公园,体验大自然的美妙,孩子的眼睛才能住进别的色彩。

多关心孩子、陪伴孩子,用爱和温柔填满孩子的人生,才能让孩子获得真心的快乐。

爱与包容永远是最好的良药

一位中科院的博士曾讲述过和爸爸的一段往事。

他从小沉迷游戏,叛逆、厌学,在他14岁网瘾最疯狂的时候,有次父亲悄悄去网吧找他,默默地在角落注视了他10分钟,又一言不发地走了。

第二天早上,他在缝纫机上看到了父亲留给他的一封信,写道:

儿子,爸爸昨天去网吧了,看到你打游戏,知道你在同学们前面要面子,没敢打扰你。

不知道小时候听话的那个儿子哪里去了,但我是你爸,我养的儿子我清楚,你只不过是迷路了,爸一定把你领回家......

此后,这样饱含深情的信就一直没有断过,把他漆黑的人生一点点照亮。

只有用爱灌注力量,让孩子感受到人世的温暖和美好,体会到更高级的快乐,才能真正拉回我们的孩子。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