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毕业创作故事:我们太难了!
对于2020年即将毕业的艺术生们来说,这或许是最难忘的一个毕业季,当寒假大部分同学们还在担心“能不能开学”、“如何更好上网课”的时候,他们不得不操心“能不能好好毕业”。毕业创作对于每位美术生们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一次人生经历,既是学业的总结,也是一次重要的亮相,有时候甚至关系到今后的工作,所以大家都会认真对待,但受疫情的影响,对于本届毕业生来讲,他们真的“太难了”!一般来讲,美院毕业生的毕业创作,都需要良好的、完备的工作室环境和基础设备,即便是绘画系的同学,也需要比较大且安静的空间来进行创作,更别说那些雕塑系、工艺美术系、版画系以及各种设计专业、影视专业等等,在缺乏场地、工具、材料的情况下他们是如何完成毕业创作的?而对于毕业创作他们又有哪些想说的呢?连吴楚与王望:在多重实验中找到方向
连吴楚连吴楚是中央美术学院造型学院雕塑系研三的学生,2019年下半年开始,他就着手准备自己的毕业创作,并且也完成了开题报告。由于近两年来吴连楚一贯运用生物材料蚂蚁进行创作,而在此之前,他也养了很多年的蚂蚁,所以毕业创作他依然打算沿用这种创作材料,创作一件与自然主题有关的作品。
作品名称:《巢穴No.32》作品材料:蚂蚁、装置、影像 作品尺寸:可变 创作年代:2019
《巢穴No.32》局部
《巢穴No.32》影像静帧“蚂蚁是一种非常有意思的生物,他们的行为对我很有启发性。我特别喜欢用观察的方式来养动物,我喜欢用第三视角观察它们的行为。蚂蚁是一种社会性生物,它们的很多行为都是一种社会行为,这非常有意思。比如蚂蚁在对待老弱病残这个群体的时候,与我们人类社会是完全不一样的,我们讲要尊老爱幼,而在蚂蚁的世界,它们是要去干最危险的事情,因为即使是逝去了生命,对群体的影响是最小的,它们会保留那些最有生命力的个体。”连吴楚讲到。
作品名称:《界》 作品材料:影像 作品尺寸:1分钟 创作年代:2019他是从本科的时候开始养蚂蚁的,也是从那时候开始打算用蚂蚁做一些作品,他养过的蚂蚁的品种有很多,具体养过多少种连吴楚自己也不太记得了,“我们都是按照一窝一窝的算的,最多的时候会同时养二三十种,数量有好几千只。”除此之外,他还养过蜘蛛、蜥蜴。连吴楚表示这些动物其实没有想象中的那么恐怖。“如果深入的了解它们的话,就会发现有很多可爱的地方。”
疫情开始时常去的山
疫情期间第一次上山的工作地点
在主题确定后,连吴楚做了很多的小稿,尝试很多的效果并不断地与导师沟通,但没有想到的是一个寒假改变了之前所有的计划。受疫情的影响,学校不能开学,隔离在家的连吴楚还要继续毕业创作,但这时候快递不通,买不到材料,而之前创作所需的材料基本上都放在了学校,怎么办?
和父亲一起搬运木材
在山上收集材料
收集木材
收集木材连吴楚不得不改变选题。连吴楚的家乡在福建的农村,离家一公里的地方就是大山,疫情期间他基本上每天都会去爬山,山里没有人特别安全,不用戴口罩,空气还特别清新,有一种前所未有的自由感受,吴连楚很享受这种感觉,看这这片熟悉的环境,他就在想是不是可以以此入手来进行创作。于是在爬山的过程中,他会捡一些自然材料回到家中进行试验,比如腐烂的树枝,在实验的过程中,他发现其实外表看似完整的树枝,其内部别有洞天,不仅仅有非常有意思的空间,还生活着各种各样的小生物,这种自然生态一下子让连吴楚找到了毕业创作时的感觉,与他最初的想法不谋而合。在最初的设想里面,是让蚂蚁创造一个生态,然后再在其基础上进行创作。
将作品运回森林
和朋友一起将作品搬回森林确定了方向之后,连吴楚在网上订购了三百斤的石膏,由于不能发快递,只能走物流,等了半个多月的时间才收到,接着就开始了紧锣密鼓的实验。在创作的初期,连吴楚都是捡一些小树枝实践,当确定了自己的想法可行之后,他的材料对象也开始变得越来越大,其中最大树木的直径将近两米,因此他不得不找人去到山上,将腐烂的树木从森林里面拖出来,然后再用车运回到家里。
临时工作室
清洗木材
木材中凿出虫子
将虫子饲养起来
在木材中浇灌石膏创作时,他将石膏浇筑在木头中,把其内部不可视的空间形态以实体的形式剥离出来,使自然物的自然状态与非自然状态相互嵌合,最后再将这些“雕塑”放回森林。因为在野外的环境中作品的观众不只是人还包括一切自然物,蜘蛛在上面织网、白蚁在其中筑巢、河水将它们冲刷,每一种自然物以它自己的方式去感知与干预这些作品。对于连吴楚来说,在家乡的环境里面做东西,与校园的环境完全不一样,疫情刚开始的时候,自己还挺慌乱的,但反过来讲,也是疫情给了一次打开另外一扇创作大门的机会,虽然限制很多,但还是倒逼着自己去创造条件,适应环境。
作品拍摄“在北京我是不可能创作出这样的作品的,这对我今后的创作帮助将非常大。”创作的想法与重庆的天气有关,王旺自幼生活在重庆,小的时候在外面经常会发现,一些地方突然就长出很多真菌出来,非常的好看,对王旺有着特别的吸引力。到了大三创作课的时候,王旺就尝试着创作相关的作品,毕业创作他也同样选择这种材料来进行创作。
原方案初稿更改后的方案初稿为了实现自己的想法,他一边学习菌类培养的相关知识,一边实际操作,可寒假期间突然爆发的疫情,让原本都在正轨的创作不得不戛然而止,同时学校不开学,更是雪上加霜,因此放假前培养的“菌”可能已经都死掉了。在这种情况下,王旺也是选择更换创作选题,由于有大把的时间可以在家与父母相处,他与父母之间的交流变得越来越多,同时也发现很多生活中的细节,这使得他产生很多创作的想法和灵感。尤其是父母工作之后,一个人在家的王旺有更多的时间来进行思考。
购买材料
购买材料他渐渐的将目光聚焦到了自己身边的事物上面,想要创作一件转化实验室的作品。比如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的物品有其独特的功能,像灯的功能是发光,但在发光之前有一个能量转化的过程,这期间还会消耗掉很多的能量,于是王旺就设想如何运用这些被损耗掉的能量做作品,比如电灯在发光的同时也在发热,但我们只使用了它的发光功能,而热能就被损耗掉了,但在生活中有很多这样的事物。
创作环境
创作环境如何将生活中常常忽略的一些能量转化成一件装置作品?当确定了新的选题之后,王旺就来到住所周边的建材或者五金市场淘买材料,然后来到自己找到的临时工作室中进行创作,由于不能打扰到别人,只能自己一个人默默的进行,不断反复地实验。李林泽:总是留有遗憾的毕业创作鲁迅美术学院2016届影视专业毕业生李林泽的毕业创作,因为无法开学而处在停滞状态。他毕业创作选择的主题是黑色幽默题材的剧情片,是一个关于家人逝去的故事。“疫情爆发前在一位朋友的欢送会上,他告诉了我们他过去几个月发生的事,大概就是他的父亲去世了,而由于种种原因他的父亲并没有死亡证明,而为了继承遗产他不得不在各种渠道想方设法弄到一张属于他父亲的死亡证明书,而每次他拿着新的死亡证明书去公安局办手续时都会因为格式问题被劝退回去重新弄。最后,终于通过了,手续办完后结果他却继承了他父亲的一屁股债务。听完这个故事后,我当场就问他:'如果我把它拍出来,你会介意吗?’而我的这位朋友不仅不介意,还成了我们剧组的摄影师。”李林泽身兼导演和编剧两个职务,为了增加剧本的说服力,他查阅了许多资料,比如国内各个地区死亡证明办理的流程、法医的申请渠道、遗产与债款的继承等等。当然,更多的还是与摄影师的直接沟通,因为从当事人那儿取得的信息更加准确与真实,例如死亡证明书的格式,他在网上一直没有找到正确的格式,而他的朋友直接将那张通过了警察层层检验的死亡证明书的照片发给了自己,有趣的是,那张死亡证明书的格式也是在网上找的。受疫情的影响,他们的制作团队每周会定期开线上会议围绕着剧本讨论,因为除了前期准备工作以外,他们什么也做不了,尤其是一切实际进展都无法顺利推进,连堪景都无法进行。此外,他们还通过老师找到了几位专业的演员,但考虑到疫情之下的来回行程,也基本都没有了后文。
如果还能开拍的话,李林泽打算设备“租厂里的阿莱或RED,因为想追求一下黑白画面的质量,所以放弃了最开始的轻便为主的拍摄计划,于是决定用厂里的专业配套设备,资金预算与人手都会增加,但为了成片质量这一切都是值得的。如果还能开拍的话。”
动态分镜截图虽然目前一切都还是未知数,但身为导演的李林泽还是绘制了一份动态分镜,目的之一是为了优化将来的拍摄过程,之二就是,如果还能开拍的话,他希望这部“样片”能够唤醒大家毕业创作的向心力以及创作欲。星空模特www.68jiameng.com/special/pcxingkongmote.html疫情期间,李林泽及其团队也曾想过改变选题,创作与疫情相关的作品,但无奈事与愿违,当他的朋友要买票带着设备找他的时候,这位朋友家对面发现了两例确诊,而那位朋友家所在的小区当天就被隔离了,计划也因此失败。“无法克服,没法解决。”
朋友在卧室窗口拍摄的照片,工作人员正对居民楼进行强制隔离其实,李林泽与他的团队从一开始就对毕创充满了期待,那时候他们都计划着毕业创作要“干一票大的”,甚至可以说是一直以此为最终目标而努力着的。而疫情爆发后到现在,他们也已经慢慢接受了现实,应该是再也拍不成了。因为如今已经完全没有时间拍摄了,返校后估计马上就毕业了,而离开学院后再进行拍摄将会困难重重,失去学院资源的支持在社会上建剧组进行拍摄对于毕业生来说无疑是举步维艰的。“这次毕创我与我的组员必然是充满遗憾,并且将会永远遗憾。”在最后,李林泽讲到:“朋友们,来日再相逢。”毛华磊:探索美育之路从乡野艺校开始福建省前汾溪村,是福建省宁德市屏南县的一个自然乡村,总人口800余人,实际居住人数仅150人左右,且主要是老人和小孩,是个典型的“留守”乡村。
毛华磊
前汾溪村中国美术学院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2020届毕业生毛华磊大二时去写生,没想到就此结缘。乡村、乡情、艺术、教育等词让同来自乡村、自认“求学经历比较曲折坎坷”的毛华磊产生了高度认同感,他和同学们在那待了近三个月,为融入当地,颇费心思,如办展、举办乡村电影节、组织孩子们晨跑等。他发现村里小学只教语文和数学课,便想实实在在地发挥专业优势和初心,“我们考虑的不是成功与否,最主要是先去做。”当下美育资源主要集中在城市,乡村缺口巨大。因此在导师陈子劲的支持与帮扶下,毛华磊决定将毕业创作定为《乡野艺校》,即在“五育融合”指导下传播美育:“既然来了,就做些有情怀的事。”只是没想到,疫情席卷而至。
孩子们运用当地特有的石头、树叶、木材等材料搭建的“四大神兽”深受欢迎,形成独特景观
孩子们运用当地特有的石头、树叶、木材等材料搭建的“四大神兽”深受欢迎,形成独特景观
孩子们运用当地特有的石头、树叶、木材等材料搭建的“四大神兽”深受欢迎,形成独特景观
孩子们运用当地特有的石头、树叶、木材等材料搭建的“四大神兽”深受欢迎,形成独特景观
孩子们运用当地特有的石头、树叶、木材等材料搭建的“四大神兽”深受欢迎,形成独特景观“那时我们都回家了,怎么办?转变模式:能不能巧妙地转化成线上?”同时,他也反思:我是老师吗?“其实不是,而是组织者、策划者及鼓动者。”如当地3月3传统活动由于疫情取消,“便让学生提出想法,我们引导,再安排学生执行。他们做出的景观装置实质就代替了3月3的传统活动。”他们也会联系家长指导,“更希望通过孩子和家长的合作完成,因为我们的初衷是让学生在行动中思考与学习,遇到困难学会求助。”目前,孩子们运用当地特有的石头、树叶、木材等材料搭建的“四大神兽”深受欢迎,形成独特景观。
疫情期间孩子们的创作
疫情期间孩子们的创作
疫情期间孩子们的创作这次的深度接触,带给毛华磊的最大感触是“开心”,这种既朴实又真实规律的生活让他体会到了“真实”:“不管以后做成或不做成,我一定会走教育这条路。”这一年,他24岁。拓展想象之可能,延伸生活之觉知。立足当下的毛华磊,不仅在发掘故事,更在探索美育的发展方向。这,无疑是美好的。张静娴:创作计划被打乱但创作未受影响今年面临毕业的张静娴来自西安美术学院,她现阶段基本完成了她毕业创作的其中一个摄影作品《零号柜》。“疫情打乱了我的创作计划,所以刚好利用此段时间在家里进行实验拍摄”张静娴的毕业创作方向属于“行为影像”,在春节结束后她就开始准备。她的家在西安,“疫情期间封闭在小区里,所以主要是在家里进行拍摄。”
《零号柜》2020 张静娴 摄影 60X60cm 数码微喷“我刚开始计划是要去山里拍摄,场景设定全部是在大自然里。在那儿用自己的身体进行一些行为创作,用摄像机记录,最后以影像的方式呈现”,这是张静娴刚开始的设定。因为疫情所有的一切计划全部打乱,进不了山,也没有人来帮她拍摄。于是她改成在家自拍做一些实验。于是,“把我卧室的床拆了,先留出一个空间来进行实验。拆的过程中,因为房间里有很多家具。拆的时候会钻进去,就突然有了一个想法可以用这些家具来进行创作。”最后,张静娴直接把卧室清空,选了一些家具,自拍了几百张照片,最后用电脑合成15张成片。作品的名字叫《零号柜》。张静娴花了半个月的时间来拍这一系列15张作品,期间指导老师张亚谦也不定期开会和学生们沟通。“老师们会给我一些建议。但是现在是拍出来了,我又有了一些新的想法,如果这些拍摄道具再考究一点就更好。之后我会重新找一些新的家具或场景,再去完善这个作品。这一次的拍摄其实算是一个实验的过程。”张静娴现在的作品是室内部分《零号柜》,还有室外的动态影像部分,:“最近在进行影像部分,我还是喜欢大自然,最近要出去拍。”“疫情期间大家都在有限的空间里做着各自的实践,不断完善自己的作品。”张静娴说,这是一个很好的梳理个人创作线索的时期。不妨利用现有的时间去做做实验。郝永博:搞毕业创作的同时记录现实同样来自西安美术学院的郝永博,他的毕业创作是在老家菏泽的一个小村子进行,同时也在拍一个长纪录片。“我的作品是声音装置,目前在声音实验的阶段。”郝永博的毕业创作从上学期开始确定方案的时候,就一直在推敲,到今年2月份的时候开始材料部分的实践。指导老师是崔凯敏。郝永博毕业创作的作品拟定题目《耳鸣》,“在方案建立之初,我打算针对的是新闻媒体,用现成的媒体播报的声音来完成。在推进中刚好疫情爆发,所有的主流媒体都朝着这个方向在发声,所以我的创作也是自然而然的向这个方向靠拢。”郝永博这样阐释他的理念:在这泛信息化时代,我们应该怎么去构建自己对这事件的判断,成为比攻克焦虑和恐慌更重要的事。 新闻媒体,谣言,被认定为谣言又被辟谣的信息,在这样的兜转中,我们的位置在哪?被科罗娜捆绑在一起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比起病毒带来的窒息,那些被切断氧气的真实更令人感到压抑。
出入签字
村口疫情关卡
村口疫情关卡
村中老人采访
工作现场
健康申报表
陪伴104岁太姥姥度过日常疫情给郝永博的创作上留够了足够的时间。但是因为一直被隔离在小村子,村落的管控会更严格一点,没办法出去。原来计划用一些喇叭和公放来解决声音装置里的问题,要放出不同的声音在一个空间里制造出一个混杂的效果,一种轰鸣感。现在材料获取变成从网络上获取一些声音,然后进行加工创作。“但是比较难的是实验的那个部分,因为没有材料,声音装置要有发声的媒介才可以放出来。当时没办法预估最终的效果或者是这个想法能不能实现都是未知的,解封之后我又买了一些小的喇叭和单独可以播放声音的公放。一点一点摸索吧,就是这样。”
展览场景透视图
展览场景透视图郝永博一直在期待开学,因为他的方案是要比较大的一个空间改造,要具体的去做一些手头上的工作,“但是隔离那段时间其实也挺好的,一直来推敲方案,让自己的作品更有深度。”郝永博的装置作品需要一个空间,他的具体方案是要在一个空间里把所有声音的源头都隐秘起来,在一个美术馆的环境当中对空间进行稍微的改动,然后让这些声音造成一种空谷回响的那种空的感觉。他在思考声音这个媒介的时候就感觉和疫情和病毒很相像,它是一无形的,但又对人带来一无处不在的压迫感。校方已经决定2020毕业展实行线上展示,这对于郝永博来讲不是好消息:“毕竟我这件作品还是讲求沉浸式的体验,如果把空间全都局限在线上的话,不太能出来效果。所以现在我比较担心的是,怎样把一个实体的装置去转换到线上来呈现。如果学校有要求要线上的话,我可以提交一份单个的音频文件。或者提交我的长片我也可以。”
《告别19岁》创作 剧照
《告别19岁》创作 剧照
《告别19岁》创作 剧照
《告别19岁》创作 剧照郝永博曾经拍过一个《告别19岁》纪录片,疫情期间也在拍村子中发生的长纪录片:“拍村子里的老人的口述历史、他们的记忆,疫情期间封村时的一些日常。这也是当下值得记录的一部分,我们站在一个大的历史结点之下,个人的生活是什么样的。都是和这个相关的,这个环境一直绕着我们,避不开的。”毕业创作,虽然同学们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困难,但都在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并尝试以各种方法来解决和弥补,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同学们的创造力和坚韧不拔的韧性,从另外一方面来说这或许也是一次机遇,真心祝福同学们能够越来越好,顺利毕业拥有美好的未来。
赵琰哲:明清时期倪瓒画风的风靡倪瓒,一位每日洗桐的洁癖患者一位散尽家产、泛舟湖上的落魄公子一位“逸笔草草、不求形似”的文人画家……其笔下“一水两岸”的画面构图空亭枯树的萧索意象干笔淡墨的折带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