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闲话】比喻:男性向女性致敬的神器
比喻:男性向女性致敬的神器
作者:张金波
上高中的时候,喜欢看书却没钱买书,所以看见有字的东西,就像饿狗一样咬住不放。很偶然地,有一次在地上发现了一张印刷厂包书用的一张特别大的纸,印了字还没有裁割的那一种,也顾不得脏不脏,捡起来就读。我在上面看到了这样的几句话:
花木阴阴,
偶过垂杨院,
香风散,
半开朱户,
瞥见如花面。
看过之后,竟然再也无法忘怀。一个垂柳掩映的院子,朱门半启,香风氤氲,露出一个花儿一样的面庞。这香风里面,不知道揉合了几分之几的花草香,融入了几分之几的脂粉香,香气仿佛透过纸面,熏到了我。这被香风包裹的“如花面”,到底是一个怎样的让人可怜见儿的人儿。我绞尽脑汁,去构思这样的女子,设想了千万种模样,似乎都不是最美的模样,总觉得不甚满意。我像庄周一样迷醉了。当时,我并不知道这奇妙的句子出自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当然也不知道这“如花面”就是和张生演对手戏的崔莺莺。总之,这个“如花面”的比喻震撼到了我,以至于20多年过去了,仍然念念不忘。
西班牙超现实主义大师萨尔瓦多·达利说过这样的话:
The first man to compare the cheeks of a young woman to a rose was obviously a poet;the first to repeat it was possibly an idiot.
翻译成中文,就是:第一个把年轻姑娘的面颊比作玫瑰的人,他显然是一个诗人;而第一个模仿他的人,可能是一个白痴。它所表达的意思,和我们所熟知的另外一段话有异曲同工之妙——第一个把姑娘比作花的人是天才,第二个把姑娘比作花的人是庸才,第三个把姑娘比作花的人是蠢才。
无论哪一种表达,无非都是在强调,文学创作忌讳人云亦云,必须推陈出新。我们不妨把话题局限在“比喻”这个修辞上面。比喻是最常见的一种修辞,大家尽可以用比喻去描写自己觉得美的女人,但是喻体却不能局限在花儿的上面,否则就没有新意了。话是这么说,可是古往今来的作家、诗人似乎并不买账,他们总是乐此不疲地用花儿去描写女人,而读者似乎也毫不厌倦,而津津乐道。
以花喻人,芙蓉大概是最受人青睐的,芙蓉即荷花。白居易在《长恨歌》中,写安史之乱后,唐玄宗回到宫中,“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一草一木都会触动他对杨贵妃的思念之情,“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不过,这里的芙蓉是本体,而非喻体,更能表现唐玄宗的触景伤情。王昌龄的《采莲曲》有“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的句子,后一句说少女的脸庞红润艳丽如同出水的荷花,但“芙蓉向脸两边开”却又不单是比喻,还可以理解为实写眼前之景:采莲少女的脸庞正掩映在盛开的荷花中间,看上去好象鲜艳的荷花正朝着少女的脸庞开放。把前后两句联成一体,读者仿佛看到,在那一片绿荷红莲丛中,采莲少女的绿罗裙已经融入田田荷叶之中,几乎分不清孰为荷叶,孰为罗裙;而少女的脸庞则与鲜艳的荷花相互照映,人花难辨。写实与写虚天衣无缝地交织在一起,别有意趣。
当然,花不能也不必局限于芙蓉。唐朝诗人崔护《题都城南庄》中“人面桃花相映红”,最为脍炙人口。桃花,春风中的桃花,人人都知道是何等的艳丽,而“人面”竟能“映”得桃花分外红艳,则“人面”之美可以想见;再者,本来已经很美的“人面”,在红艳艳的桃花映照之下定是显得更加青春美貌,风韵袭人。表面上是写人面与桃花,其实又何尝不可以理解为人面如花的比喻呢?“人面桃花”的典故太过于为人所熟知,所以古人一提美女的容颜就是“面如桃花”。
看美人而注重眼睛,这似乎是中国男人的经验与传统。汉代的王充倒是坦白,他在《论衡》中直言说:“美色不同面,皆佳于目。”同时代的《淮南子》中也说:“佳人不同体,美人不同面,而皆悦于目。”这已然说得很明确了,以至于晋代大艺术家顾恺之肯定地总结:“四体妍蚩,本无关于妙处,传神写照,正在阿堵(眼睛)之中。”到了这时候,从理论上,男人们完成了对眼睛的统一认识。
秋波,是秋风中的湖波涟漪,清澈,漾动。然而在古人的诗中,这秋波却演变成了女人的眼神,所谓“眉如青山黛,眼似秋波横”。最早用秋水描写人眼的,当是唐代诗人李贺。李贺《唐儿歌》中有“骨重神寒天庙器,一双瞳人剪秋水”的妙句,双瞳剪水,形容眼神的清澈。“秋波”的最早出处,是否就是李贺的这两句诗我无法考证,但在这之后,指美女之眼为秋波、秋水者才逐渐多起来。
南唐那位只会做词而不会治国的皇帝李煜,可以说是一位真正的风流皇帝,词也作得好,用语独具风格。小周后在姐姐生病时来到宫中,一下爱上了姐夫李煜,而身边有着数不尽美人的李煜也为此神魂颠倒。在花明月暗,轻雾迷蒙的夜晚,小周后手提金缕鞋,只穿着丝袜,悄无声息地来和李煜幽会。两人心音颤颤,每次都恣意尽欢。后来,大周后病故,妹妹接替了姐姐的位置,为此,李煜很认真地为小周后火辣辣的眼睛和不顾一切的真情写了三首《菩萨蛮》,其中一首写她的眼神说:“眼色暗相钩,秋波横欲流。”想来小周后的眼睛是很勾魂摄魄的,而李煜用“秋波”比喻也算是恰到好处。
《晋书》有谢鲲被邻家女子打折牙齿的记载:“邻家高氏女有美色,鲲尝挑之,女投梭,折其两齿。”说的是,谢鲲家住建康,邻居姓高的人家有个女儿,长得很美。谢鲲去挑逗她,当时那女子正在织布,怒他无礼,随手抛出织布的梭子打他,把他的两颗门牙都打断了。后来苏轼把这个典故写进《百步洪》诗,有“佳人未肯回秋波,幼舆(指谢鲲)欲语防飞梭”一句,后代遂用“秋波”形容美女眼神清如秋水。
《西厢记》中,有“临去秋波那转”的佳句,那上边批着:“'秋波’一句是一部《西厢》关窍。”想那秋波流转,该有多少情意暗中传送,不禁令人骨醉神迷。
最早使用比喻描写美女的文学作品,当属《诗经·卫风》中的《硕人》,诗中描写庄姜的美貌说:“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前几句形象的比喻加上后两句的神韵飞动,使它成为后世千百年描写美女妍姿的滥觞。清人姚际恒盛赞它“千古颂美人者无出其右,是为绝唱”,可见对它推崇之至。不过其中的很多喻体,今人已经陌生,只有“凝脂”流传最广,后世最为常见。白居易在《长恨歌》中描写杨贵妃的美貌,有“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之句,形容杨贵妃的皮肤洁白且细嫩。凝脂,即凝固的脂肪,窃以为猪油为最佳,颜色最为接近。形容女子的肌肤,还有“肌肤胜雪”的比喻,出自《庄子·逍遥游》:“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绰约如处子。”金庸在《射雕英雄传》中描写黄蓉时,曾形容她“肌肤胜雪,娇美无匹,容色艳丽,不可逼视”。
风流倜傥的西汉名士司马相如曾因自己的出众才华和一曲《凤求凰》而博得寡居在家的卓文君的芳心,那卓文君的美貌也是后人所乐道的,晋葛洪的《西京杂记》上说她“眉色如望远山,脸际常若芙蓉,肌肤柔滑如脂”,虽与《诗经》中一样运用了比喻的手法,但意象上却自辟蹊径,另有出蓝之处,同样成为后世常用的典故。
三国时才高八斗的曹子建的《洛神赋》是名传千古的佳文,人们自不会忘却文中对洛神美貌的描述:“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远而望之,皎若太阳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蓉出渌波。”宛转轻盈的体态,容光焕发的姿容,若隐若现,忽远忽近,给人以恍惚迷离之感,不由得让人想起《庄子 ·逍遥游》中那“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的藐姑射之山上的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仙来。
民间形容美女有一句顺口溜:“柳叶眉,杏核眼,樱桃小口一点点。”还有一个成语,叫作“素口蛮腰”,“素口”即“樱桃小口”,“蛮腰”就是大家非常熟悉的“小蛮腰”。樱桃小口和小蛮腰,都与唐代诗人白居易有关系。此公不但文采飞扬,而且风流倜傥,喜好女色。按照他的官阶和待遇水准,只能蓄女姬三人。不过聪明的他,在家姬之外又弄了上百人专管吹拉弹唱。这些姬女不仅诗词歌赋精通,而且身材出众。众多姬女中,有两个人是他最喜欢和宠爱的,就是樊素和小蛮。唐朝孟棨《本事诗·事感》:“白尚书(白居易)姬人樊素善歌,妓人小蛮善舞,尝为诗曰:'樱桃樊素口,杨柳小蛮腰’。”意思是说,美姬樊素的嘴小巧鲜艳,如同樱桃;小蛮的腰柔弱纤细,如同杨柳。樱桃与杨柳的比喻,都无比传神,引人遐想。从那以后,人们就形容细腰女子为小蛮腰,小嘴女子为樱桃口了。流传至今,成为描写美丽女子的必用词语。
自古以来女子们追求曲线美,努力打造不盈一握的纤腰。古时有“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的说法,为了细腰也是拼了性命了。追求杨柳细腰,无可厚非,不过凡事有度,过犹不及,今天的女子为追求曲线美,过分节食,似乎很不可取。
再说樱桃小口,嘴唇红润光泽,娇嫩欲滴,美则美矣,但这样的小嘴实用性要差一些,用这样的小嘴吃饭,恐怕只能吃面条了,还得是一根一根地往嘴里吸。吃炸酱面就更麻烦了,面条吸进去了,酱都糊在嘴唇上了,岂不有碍美观?
2021年5月20日
雨萍书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