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大学中文系,哪家最强?不是北大复旦北师大,而是南方这所
中国最好的中文系,这个殊荣到底该“花落谁家”?这个有意思的八卦话题,近30年来都是吃瓜群众一闲起来就争论不休的。
有人说,北大中文系自民国以来,就是开风气的领头羊,不仅是全国中文系排名第一,更意味着在全球中文系首屈一指,连哈佛斯坦福都无法望见项背云云;有人说,依据教育部第四次学科评估,还有个北师大中文系是A+,其次才轮到复旦浙大等结果为A,理应是“崔颢上头”,官方评定真金白银无话可说。
但是,这两项“权威排名”,显然更重视的,是以往的“历史声誉”与所谓“科研成果”。这种官家评定,一虚一浮,并不能很好体现文史学科所特有的那种特性,以及当下或显或潜的实力,更无法凸显出“民间口碑”。
就我个人观点而言,“国内大学里中文系最好的”,我一直认为在江苏南京大学。南大南大,岂止南方老大?
关于中文系,我向来存有一大偏见:学古典文学的,最好到北大去,很多教授默默无闻又真实力担当;若学现当代文学,上海华东师大可能是不错的地方,那里人才济济思维活跃;但若论综合指数,南大堪称首选。尽管,我与南大毫无关联,至今连其校园都未曾踏足过。
南大中文系,当然指的是“南京大学”,看看张雪峰讲考研,还为此特意声明,甚至捧为“曾经亚洲第一的学校”。它论历史地位,自不必言,过去的国民政府设在南京,南大就是“央大”。其地位,就犹如今日的北大一样,本身就是与北大分庭抗礼的。所以,时至今日,南大还存留一个“南雍”的外号,对标“国子监”,虽是调侃也说出了某种事实。
虽然,建国后,庞庞“央大”分拆了,似乎一下子风光不再。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南大实力始终都在一线顶尖位置,尤其是中文系。 论往日地位、论历史声誉、论科研成果,南大中文系都不比北大中文系、北师大中文系逊色多少。反倒是复旦,民国时往往被嘲笑为“野鸡大学”,是真正的后来居上。
表面上,我认定“南大中文系第一”,免不了得个“南大吹”的讥讽,但我对南大中文系的整体评价,其实很冒犯人家。中文专业本身是南大王牌,业内声誉极佳,这没啥问题。但以我所读所见,那里的教授也并没有特别拔尖的。南大中文系古典文学方向,其最大特征,是全线地“专家”化,老师们各守一亩三分地犹如分庭割据,可是真正的“通儒型”、能摸到“大家”屁股边的,怎么数名点卯都找不出一两位来;
现代文学类,新锐、敢说、能说、会说,这一块走在业界前列,可似乎又都浅薄了些。莫大的集子我是看不下去的,王彬彬哪一篇文章不是在叫嚣?
只是说,这些点面,看似是南大中文系弊端,可对照国内兄弟系看,却又是难得的优点。
这个优点是什么?即自老辈凋零之后,中国学术圈整体上青黄不接后继乏人,随此大趋势,南大中文或许系内早没有了顶级大佬存在(其余学校其实也基本没有),可几乎每位教授水准都不错,没有很差劲的——其他学校同系教授水准可以是云泥之别,汇聚起来的整体实力非常强大。这种分工明确、水准齐一、力求专精的趋向,也是国内任何一所中文系都做不到如此彻底的。
过去南大中文系的老前辈们,诸如程千帆、周勋初、卞孝萱等老牌当家人,那学术眼光与栽培方针,是非常超前的:培养二三十个高足,让某某研究唐,让某某研究宋,让某某研究明,让某某研究诗学,让某某研究海外汉学,雨露均沾不一而足。就这么因材施教、分而治之,结果一二十年后,几乎每个弟子都成了该领域的头面人物。
这套法门,师传弟子弟子传徒孙,不仅迅速占了每个山头,也让整个师门得以团结。大家各有事业,利益又不在一块,忙时通通声气,闲来交流切磋,师兄弟间关系也怡怡,不至于为了抢同一份羹同室操戈。国内大学每个中文系,大体都有那么几个派系,而眼前蛋糕也就这么一小片,不免争风吃醋,明里争内里斗。
相较起来,南大中文系教授应该是最团结的。这里的氛围,当然绝非象牙塔——这样纯粹的地方也根本不存在,但相对“干净”太多了。中文系,独学则无友,很重视一个环境和氛围,南大中文系在这方面,无心插柳柳成荫,倒成了最理想去处。
另外,整体实力最强,还不是南大中文系最值得称道的。南大中文系有现在的口碑,绝非靠吃“老本”、靠拼“论文”、靠弄“人头”,而是有自身的精神追求、价值显现。
说起来,南大中文系最有意思的地方,我以为在没有格调的教授似乎最少,用一位老师去年的闲谈说,“南大没有什么败类”。举个例子说,这些年,社会上有各种各样的事件与争论,各路大学教授、各派知识分子纷纷冒头发言,争先恐后大显身手口吐芬芳,可坦白说绝大多数都很丢人,为了点残羹冷炙太失身份与人格了。
但南大几乎没有这样的教授。南大中文系的精神象征程千帆先生,晚年回首,自道生平,说“千帆晚年讲学南大,甚慰平生。虽略有著述,微不足道,但所精心培养学生数人,极为优秀,乃国家之宝贵财富。望在我身后,仍能恪守敬业、乐群、勤奋、谦虚之教,不坠宗风。”,这些话是有所指,也是恰当的。
南大中文系人,有张扬的一面,有沉潜的一面,但绝少“不要脸”的一面。“奇葩”的言谈、“罔顾事实”的论调、“伤风败俗”的行为、“吮痈舐痔”的不要操守,近些年见于各大学中文系教授群落,惟南大中文系教授几乎找不出一个来。这样的学术共同体,是顾惜声誉的,也是有力量在潜在维护的。
而且,这些年我所接触的南大学生,似乎整体“正常程度”也高过同量级学校,不知道是接触少了还是错觉如此。从这一点看,我带有情绪地讲,南大知识分子群,更像旧社会的读书人,有学、有识、有信、有仁、有义,有做人起码的东西。在这样的地方读几年书,成才与否不好预期,但至少人格会健全些。
譬如,这几日,南大隔壁的葛教授,引发很大争议,青椒们义愤填膺的。他们所失望的,岂是葛先生个人如何依违两可?实质对标的,是的葛教授,背后所指代的学者人格。
素负重望
学在中文系的人,在学什么,又需要学什么?比起摇头晃脑会背《唐诗三百首》,更为重要的,不正是这点底线、正气与操行吗?
这正是孟老师念叨的“吾善养吾浩然正气”,无用且玄,但真切又宝贝。以文化为另一层生命,冷眼旁观的同时不忘民胞物与,为道义而发言的时候不堕底线,这样的中文系才是走心。而这层意义,说得大一点,所密切关联着的,其实是中国文化乃至民族精神气的坚守与传承。其器小哉?
为何孔老师几天没梦到周公,心里就不踏实?因为他在生活的时代,没见着几个正常人。他如此迫切需要榜样,好找到活下去,以及读书何为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