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代汉字“二次简化”,许多姓氏从此发生改变,看看有你的姓吗
汉字作为我国的通用文字,从其诞生之初到现在已有六千余年时间,同时它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
汉字的演变过程比较漫长,并且曾经出现过很多种字体,比如甲骨文、金文、篆书等等,现如今最受欢迎的便是楷书。
不得不承认,中文是最难学习的语言,汉字也是最难书写的文字。我们现在所使用的简体字其实相对于繁体字而言要简单很多,但是其难度依旧不小。
目前我国台湾、香港等地区依旧在使用繁体字,了解过繁体字的朋友就会发现,其实汉字的简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现象。只有相对简单的语言和文字才适合国际化,这也是英语受欢迎的原因。
虽说我们现在使用的是简体字,但少有人知的是,70年代还有汉字的“二次简化”,但是最终以失败告终,但许多姓氏从此发生改变,看看有你的姓吗。
1919年五四运动期间,钱玄同曾提出过“汉字不灭,中国必亡”的口号,那时候我国的社会局势是内忧外患。
清政府的腐败不堪以及闭关锁国让无数能人志士愤慨。同时西方国家传来的思想观念,也在影响着国内的一批青年才俊,有人认为废除汉字就是摆脱现状的开始。
其实这些人倡导废除汉字的原因很简单,就是希望学习比较简单的文字,然后让国内更多的人可以接受教育,降低文盲率,提高国民的整体素质。
除了钱玄同之外,鲁迅也在其文章中明确表达应该废除汉字,他在《关于新文字》一文中这样写道:“方块字真是愚民的利器……汉字也是中国劳苦大众身上的一个结核,病菌都潜伏在里面,倘不首先除去它,结果只有自己死。”。
虽说这样的说法过于偏激,但是鲁迅先生的观点在其中都有所体现。他倡导学习西方的拉丁文,尽快的简化汉字或者废除汉字。
不得不说,这些倡导废除汉字的人,其实都是希望我们的国家能够变得更好。并且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很少有人能够得到良好的教育,社会上大多数人都是“大字不识一个”的农民。
试问这样的情况下,如何有效的和科技、工业都在我国之上的西方国家较量呢?
但若是真的废除我国流传千年的文字,就一定能够改善社会状况吗?答案自然是否定的。
语言才是人与人沟通的工具,如果废除汉字倡导西方化,那么普通人之间或许都不能正常交流了。
太平天国时期出现了我国的第一个简化字【囯】,其寓意是天下太平。此后国民政府时期,也曾推出过简化字。但是在计划推出的第二年,因为存在的争议较大。
简化汉字的计划就被搁置,之后因为战争的原因并未重新启动。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汉字简化,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后,其或多或少也受到了太平天国时期汉字简化的影响。
虽然这次对于汉字的简化还是存在很大的争议,好在政府将这个决策很好的坚持了下来。
那时候新中国刚刚成立,社会急需各个方面的人才,汉字简化之后,人们学习知识就变得相对简单一些,并且汉字的书写也变得简单很多。
很快简化之后的汉字就被全民接受,并深得人们的喜爱。虽说汉字简化之后变得相对简单,但是政府还是希望人们能够认识之前使用的繁体字,这样才不至于跟不上社会的发展。
第一次简化汉字相当成功,但是第二次汉字简化则以失败告终,二次简化之后的汉字也被人们称为“二简字”。
这一次简化则显得比较草率,没有章法可循。比如说用同音字代替,将“帮”改为“邦”;用形声字,将“酒”改为“氿”等等。由此可见,汉字的第二次简化的意义并不大。
虽说当时国内很多主流媒体都开始使用“二简字”,但是由于一简字的推广力度较大,使用“二简字”反而会影响人们的阅读。
并且对已经设定的程序进行修改,会消耗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这笔帐算下来其实并不划算,最终“二简字”被废除。
虽说“二简字”最终被废除,但是还是给一些姓氏造成了影响。当时有些人的姓氏书写起来相对复杂,所以“二简字”就创造出了一些简单的字,并一直得以沿用。
比如说将“傅”简化为“付”,“阎”简化为“闫”,“蓝”简化为“兰”等等。但是简化之后,原来的姓氏依旧有人继续使用。
所以就出现了一个家族之中有两个姓氏的情况,很多人觉得简化之后的姓氏书写起来比较方便,所以就没有硬性要求再改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