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韦神”前辈,出国深造,与导师不和,流浪打工,终人生逆袭
最近,一名头发凌乱,笑容腼腆,手拿一瓶矿泉水瓶,外加三个馒头的北大男子被采访的视频火了。通过男子朴素的言语,我们知道年纪轻轻的他不仅获得过数学大奖,现在还是北京大学的助理教授。网友并没有放弃,不查不知道一查吓一跳,原来此男子名叫韦东奕,是一位妥妥的数学系大神。从小痴迷数学,在数学领域,一路青云直上,各种大奖拿到手软。因成绩太突出,直接保送北大,其招生代码为10001。而哈佛大学更是愿意为他打破校规:只要他愿意来,可以直接免掉英语考试,并为其专门配备英文翻译。最终,韦东奕还是选择了号称“第一学府第一院系”“北大四大疯人院”之首的北大数学系。而三十五年前,作为韦东奕的师哥,同样毕业于北大的数学天才张益唐却选择出国深造。不料,因与导师不和,他的求学之路并不顺。
帅气逼人的韦东奕
数学天才的求学之路
张益唐与韦东奕一样,都出生于知识分子家庭。韦东奕的父母是山东建筑的大学的教师,父亲还是数学系教授。而张益唐的父亲是清华大学的教授。由于父母工作繁忙,将他交由上海的外婆抚养。张益唐从小就对数字极感兴趣。还未上学,就在舅舅的教授下,学会了小学三年级的知识。无独有偶,出生于1991年的韦东奕也是从小就对数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张益唐(二排右一)全家照
当舅舅的知识不足以教授张益唐后,他自己在无人指导的情形下,通过自己的钻研,在九岁时竟然琢磨出了勾股定理证明。1964年,那是一个特殊的年代,图书馆中的书相当匮乏,尤其是关于数学方面的,这让小张益唐非常苦恼。庆幸的是,不久后,他遇到了舅舅的好朋友姚先生一位数学老师。那时,刚刚十岁的张益唐就可与姚先生谈论高等数学。当姚先生的墨水已不能满足张益唐的求知时,这位数学天才又一度陷入“独孤求败”的境地。
张益唐(左一)与同学
13岁时,父母将他接回北京。父亲在清华教学,这让张益唐打开了眼界。因为,他可以与清华大学的数学教授切磋学问。一次逛书店,张益唐偶然发现了华罗庚的《数论导引》,他爱不释手,一口气读完,更加坚定了研究数学的决心。而韦东奕是在小学一年级时,读到一本名为《华罗庚数学学校》的书,从此真正喜欢上数学。 韦东奕说,其实,这本书并没有特别之处,书中都是难度很大的数学题,他却从解出第一道数学题开始,体会到一种与众不同的乐趣。
睿智的韦东奕
然而,之后十年的特殊时期,张益唐不能再上学,去了锁具厂上班。但他不甘心一辈子就这样下去。在恢复高考的第二年,他凭借聪明的头脑,简单复习了考试科目,轻而易举地考进了北京大学。相对于张益唐,韦东奕幸运得多,从初中到高中,再到被保送北大,心无旁骛地一直在数学的天地中遨游。
张益唐进入北大后,才正式系统地接触数学知识。当时北大的数学系对本科生分成了两个专业:一是,计算数学,二是,理论数学。起初,张益唐被分到了计算数学,但他很快发现自己并不适合这个专业,而对理论数学更加感兴趣。后来,张益唐回忆道“数学这东西,问题非常简单,一般中学生都懂,但是解决的方法并不容易,也许正是这点吸引了我。”之后,张益唐相继获得北京大学数学系学士学位、硕士学位。
北京大学数学系毕业照(张益唐靠前第二排第二个)
就在张益唐读研期间,恰逢美国普渡大学的美籍华裔教授莫宗坚来访,他想邀请几名学生出国深造。在当时北京大学校长丁石孙的推荐下,张益唐作为公派自费留学生去了美国留学。韦东奕在这点上似乎比这位前辈更牛。美国哈佛直接打破校规,只要他愿意出国深造,直接免掉英语,并专门为他配备翻译。两人的选择不同,韦东奕没有接受哈佛的邀请,而张益唐前往了美国。
韦东奕讲课
到了普渡大学,张益唐不仅在生活还是在学习上都适应地非常快。这一点,韦东奕不如前辈张益唐。韦东奕虽然在数学领域是一个“大神”,但在人际交往和生活自理能力方面是短板。刚开始读大学时,韦东奕并没有很好地适应大学生活。以至于北大曾向韦东奕的高中学校反馈,此人在大学表现并不突出。后来,为了能让韦东奕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他的母亲到北京陪读照料他的生活起居。没有生活烦恼之后,韦东奕的小宇宙重新爆发,在校期间,不断斩获数学方面的奖项。然而,要想成为真正的数学大师,不仅要有科研能力,还需具备优秀的人品,有质量的生活和健全的性格。这也是数学大师与数学家的不同之处。
朴素的韦东奕
张益唐进入普渡大学后,第一学期,几乎天天与导师莫宗坚交流,在数学方面进步极快。所以,当他对导师说,要将“雅可比猜想”作为博士论文题目时,莫宗坚听后大吃一惊。因为,自从德国数学家1939年提出“雅可比猜想”后,至今无人能解。不料,这位在外人眼中的数学天才之后的人生道路走得并不顺。
张益唐
仅仅用了两年的时间,张益唐就完成了论文中的部分内容。这让很多数学专家对其产生了兴趣,从而对张益唐的论文进行审查。然而,当他们仔细审查后,却发现张益唐在论文中所引用莫宗坚的研究成果,竟然是错误的。外国的论文评审相当严格,并且一旦出现错误,后果极其严重,这次行为的后果直接导致张益唐不能顺利博士毕业。其导师莫宗坚多年的研究成果也付诸东流。更为严重的是,这次论文事件导致张益唐与导师莫宗坚之间的关系出现隔阂。直到七年后,张益唐又交出了博士论文,虽然导师莫宗坚认为这篇论文非常棒,并通过了答辩,但不肯再为他写推荐信。不要小看这个举动,这将意味着,张益唐不会被任何一家研究机构录用,想走学术研究的道路也不可能。
张益唐默默行走
相对于张益唐在国外的经历,身在国内北大学府的韦东奕就幸运得多了。母亲的照顾,能让他安下心来研究数学,北大的支持,让他在数学的道路上不断前进,屡创佳绩,成为了数学院乃至北大神一般的人物。 不可否认的是,张益唐在当时对“雅可比猜想”的证明是最好的一个,但追求完美的他并没有发表出去。由于没有推荐信,只有寥寥无几的论文见报。当时的北大为招回这位数学天才,特意让其来北大任教,但被张益唐拒绝了。此时,已无法在数学界立足的张益唐,选择了销声匿迹。
讲台上的韦东奕
数学天才流浪打工
在异国他乡的美国,张益唐除了做研究,真的没有一技之长。但他要吃,要喝,要最基本的物质,就不得不去谋生。离开大学后,他四处流浪打工维持生计,刷过盘子,做过零工,送过外卖。因为,没有钱交房租,他只能睡在废旧的汽车里。他不会想到,自己会有一天沦落到这步田地。每到深夜,他蜷缩在狭窄的汽车内,冷风从四面八方吹来,久久难以入眠。在那这样的环境中,他这才静下心来思索自己的前半生。为自己痴迷的数学可以放弃一切,现在远离故乡、亲人,却不能从事喜爱的研究,整日为三餐发愁。他也曾想过,是否听从朋友的建议,转行改变一下自己的生活,但在他的内心对物质并没有太大的欲望,还是一直对数学念念不忘。当看到这里,我们似乎又看到了那个拿着一瓶水,一包馒头,一身朴素装扮的韦东奕。不禁要问,难道数学天才都对物质没有太大的需求感?
沉思中的张益唐
张益唐没有听从朋友的建议,而朋友实在看不下去了。他邀请张益唐到自己的餐厅帮忙,尽量让他干一些轻松的活,留出大部分的时间让其继续从事研究。张益唐这才答应了好友。张益唐在工作之余,经常一边在公园散步,一边思考数学。如果有时间,他还会去当地大学的图书馆查找资料,看看别人的研究,并充分认识自己的课题与别人有多少差距。数学虽然让他经历了磨难,但也成为他继续走下去的精神支柱。
张益唐在公园中散步
由于,在当地已无法查找到能让他吸取更多知识的数学资料。通过朋友的关系,他来到大都市纽约,并得到了一个在新罕布什尔大学担任客座教授的职位。即使是临时的,这也让张益唐无比高兴,因为他终于进入数学圈,可以专心系统地研究数学了。十几年间,张益唐一直没有放弃当初思考的那些难题,一边为生活努力,一边将那些难题渐渐化解。2005年,三位来自美国、匈牙利、土耳其的数学家,一直钻研孪生素数这个世界难题。遗憾的是,他们在证明孪生素数是“有限间隔”这一步上只差一点点。这一点虽似一根头发丝的距离,却让他们怎么也迈不过去。当张益唐知道这个消息后,直觉告诉他,这个难题,他应该能做出来。
张益唐讲课
一晃就是七年,2012年7月4日这一天,张益唐计划晚上与朋友一起去看演唱会。于是,在下午,他就到了朋友家的后院静候。此时,落日余晖照在树叶上,在叶间散落而下。张益唐一边来回踱步,一边思考着。突然,一个念头跳进了他的脑海,灵感突现,那个一直困扰数学界多年的问题终于有了答案。此世界难题的解决,让张益唐一举成名。各地大学邀请他去讲学。
张益唐在北大演讲
2018年,北大七八级入校四十周年纪念大会之际,张益唐重返母校,作为学生代表发言。他对北大学子说道:“我的心很平静。我不大关心金钱和荣誉,我喜欢静下心来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这些选择在自己痴迷领域中深耕的智者,无心追逐名与利,却恰恰获得了名与利。张益唐如此,一个月只需三百元生活费的韦东奕亦如此。这是那些绞尽脑汁追逐名与利的人,永远也无法理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