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痴 |读王羲之《天鼠膏帖》兼寄2020年父亲节


题引:

去岁春节回家省亲,与七十多岁的老父亲坐在沙发里聊天,聊着聊着,发现父亲有时答非所问,母亲在旁听出来了,便压低了声音给我说:“你爸爸现在耳聋,老听不清话,还不承认,一说他还生气,要面子…”话音未落,这话却被爸爸听到,马上接一句:谁说我听不清话,我耳朵好的很!妈说:你看,你看…。我便赶忙接了话说:“对,对,爸爸听得清”!有俗话说老人有耳背的,但你说他坏话,他却能听的门清!哈,看来这俗话还真有验,套王羲之《天鼠膏帖》中的一句话:有验乃是要话!
 
这样的场景,让我突然想到曾经看到的一则两个老人测耳聋的故事:这两老人也是和我的父母一般,故事说的是老太太发觉老头子的听力越来越不行,于是便想着考验一下老头的听觉差到什么程度了,先是轻轻走到老头身后10米处,然后开口说:“老头子,”我说,“你听到我的话了吗?”老头没有回答。老太太于是移到他身后5米处,又以同样的声调说话:“老头子,我说,你听到我的话了吗?”老头仍未搭腔。老太太这次干脆站到老头他身后说到:“老头子,你听到我的话了吗?”老头一扭头,不耐烦地说:“听到了,我这是第三次回答你了!”两老人一听,噗嗤都乐了。
……

天鼠膏,治耳聋有验不?有验者乃是要药。

《天鼠膏帖》为王羲之《十七帖》丛帖第九通尺牍,2行16字。言简意赅,虽是千数年前的魏晋人语,现读亦几同白话:天鼠膏,治耳聋有效吗?有效才是好药。多年前央视天天播的一个赵本山演的广告:“…选好药,选药也得有诀窍,别看广告,看什么?看疗效!”今天念起,不禁莞尔。

天鼠为何鼠?清包世臣《十七帖疏证》里说:“天鼠即今飞鼠,毛赤而尖,苍白,似黑狐,蜀产也。”查百度:按包之描述,此鼠学名应叫做鼯鼠,亦称飞鼠或飞虎,又叫赤鼯鼠,体长360~480毫米,尾长330~425毫米。体重约600克。此鼠分布在福建、广东、四川、贵州…。鼯鼠的入药部分是其粪和尿,中药称为五灵脂,主要的药效是疏通血脉,散瘀止痛;是妇科要药。遍查不得能治耳聋一说,故我对包世臣的这个疏证存疑。又尝看到有其他的学者释注曰:天鼠,兽名,即猞猁孙,亦作“失利”“失利孙”,又名土豹,野猫的一种,毛皮极贵重,可为裘,熬膏用以治耳聋是当时民间偏方。这个说法估计也不靠谱,猞猁孙一名据考最早出现在明代,从时间上来看,与《天鼠膏帖》相差千年。我个人查的资料,以为《天鼠膏帖》的天鼠应该是指蝙蝠,主要的依据是来自明·李时珍《本草纲目·禽二·伏翼》:“蝙蝠、天鼠、仙鼠、飞鼠、夜燕。”蝙蝠全身都是药,尤其是其屎名为天鼠屎,对于内外障翳、青盲不见、小儿夜盲等眼病有很好疗效,对于耳病的治疗也查到一条:耳出汁用。用夜明砂(即天鼠屎之药名称)二钱、麝香二分,共研为末,先将患处揩干净。然后把药末敷上。这就是说“天鼠膏”能治耳聋病也确实是有出处了,由此而言,《天鼠膏》之天鼠似指蝙蝠更确。

王羲之有耳聋之病,《天鼠膏帖》不是孤证,2010年沪上大豪刘益谦先生以3.08亿巨资拍得据说是王羲之的《告姜道帖》,该帖中有句:“吾近患耳痛,今渐差”。但刘先生的3.08亿买的只是《告姜道帖》的半部帖,因为只有四行,而据查此帖在《澄清堂帖》等刻帖中是2页,9行,74字。在北宋潘师旦摹刻的《绛帖》中此帖也还是完整的。直到到明代的文征明刻的《停云馆法帖》中,才是现在的这四行的样式。据此,有学者考刘先生所拍得之帖应为明代的摹本。此帖整篇原文如下:

十二月六日,告姜道等,风岁忽终,感叹情深。念汝不可往。得去十月书,知姜等平安。寿故不平,复悬心,顷异寒。各可不寿以差也,吾近患耳痛,今渐差。献之故诸患,勿勿力不具。二夕告姜等平安。寿故。

刘益谦所拍得《告姜道帖》

《告姜道帖》全本刻帖其一

《告姜道帖》全本刻帖其二

据考,王羲之写《告姜道帖》时的年龄应是五十多岁了,这个年龄在魏晋时算的上

是标准老人了,再加之他常年服食“五石散“”等药物,耳聋之症正是服食后遗症之一。其实就算王羲之不服食,耳聋或言听力减弱,对于一位五十多的人而言,也是很正常的。没有服食之癖的杜工部也曾有诗叹曰:“眼复几时暗,耳从前月聋”。杜甫对自己眼睛看不清是不记得从何时开始的,但是对自己耳聋却是记得明白得很——就在前月!

去岁春节回家省亲,与七十多岁的老父亲坐在沙发里聊天,聊着聊着,发现父亲有时答非所问,母亲在旁听出来了,便压低了声音给我说:“你爸爸现在耳聋,老听不清话,还不承认,一说他还生气,要面子…”话音未落,这话却被爸爸听到,马上接一句:谁说我听不清话,我耳朵好的很!妈说:你看,你看…。我便赶忙接了话说:“对,对,爸爸听得清”!有俗话说老人有耳背的,但你说他坏话,他却能听的门清!哈,看来这俗话还真有验,套王羲之《天鼠膏帖》中的一句话:有验乃是要话!

这样的场景,让我突然想到曾经看到的一则两个老人测耳聋的故事:这两老人也是和我的父母一般,故事说的是老太太发觉老头子的听力越来越不行,于是便想着考验一下老头的听觉差到什么程度了,先是轻轻走到老头身后10米处,然后开口说:“老头子,”我说,“你听到我的话了吗?”老头没有回答。老太太于是移到他身后5米处,又以同样的声调说话:“老头子,”我说,“你听到我的话了吗?”老头仍未搭腔。老太太这次干脆站到老头他身后说到:“老头子,你听到我的话了吗?”老头一扭头,不耐烦地说:“听到了,我这是第三次回答你了!”我原本的将这故事讲了出来,两老人一听顿时都乐了。

美国作家海伦·凯勒言:“盲,隔绝了人与物;聋,隔绝了人与人。”由此可见,聋之于盲对于人而言,或许失去的更多。但是中国人自古对与耳聋却是有着乐观的心态,子曰:“六十而耳顺。”意指是指个人的修行成熟,逆耳之言,詈骂之声皆无碍于心。我却常窃以为人到六十耳多背,听事不清反倒耳顺了。又有汉经学大师郑玄《笺》注曰:“人之耳聋,恒多笑而已。” 近代钱钟书则批此注曰:“如果不是用来解诗,单纯作为一句话,是很曲体人情的,颇为可取。”钱先生的所谓“耳聋多笑”之“曲体人情”大体可揣解为两种情况。其一:别人说什么,耳聋之人听不到,却装着听到了,生怕别人歧视他耳聋,是以多笑;其二;别人说什么,耳聋之人听不懂,却装着听懂了,以笑而示尊重别人,是以多笑。由是无论哪一种“耳聋多笑”都算得上是一种相对积极的“曲体人情”吧。

西人但丁说:

在地狱里,连太阳都是静悄悄的。

对于身处东晋时代的王羲之而言:

耳聋焉知非福? 至少可以落个——耳根清净!

张旭光先生批《天鼠膏帖》

西元2020年父亲节有感

论语里仁篇中有句:“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痴人生此浮世,不远游无以为生,为生之游,何能求方也?每念此句,心戚戚而生悲,奈何!奈何!

痴记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