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而不养是罪,养而不育是过,育而不善是孽

前不久,我在网上读到了一篇标题为《我后悔把儿子培养得太出色了》的文章,大意是身为教师的父母风雨无阻地接送儿子上各种培优班、奥数班,家务活由父母承包,孩子高考时以优异的成绩被保送国内顶尖大学,毕业后又出国深造并就业,且薪资丰厚得令人咋舌。在儿子的父亲身患肝癌晚期的弥留之际,母亲再三催促,可儿子未能在父亲床前尽孝。但当她的儿子听闻乡下老家的老村要拆迁时, 一家三口从德国奔着拆迁补偿匆匆回国,此刻的母亲冷静得出奇,她在村委会的见证下立下遗嘱并公证,我去世后三套房中的两套留给两个外甥,另一套捐赠给希望工程。儿子只能恼怒地摔门而去,连头也没回。好像撇下的是一块再也没有利用价值的破抹布,而不是自己的亲妈。试问:这位母亲的教育成功了吗?为什么母亲的晚景如此凄凉?

一位小学老师---教育路上的追梦人

在关注孩子的行为举止中修正孩子

每一个孩子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都渴望得到父母的关注。如果父母疏忽了对孩子密切而又高度的关注,孩子的言行举止就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有些孩子为了使自己能够得到父母的关注,甚至会采取极端的行为。只有父母及时关注孩子的行为举止,才能随时纠正孩子在成长道路上所出现的问题与困惑;只有父母及时关注孩子的行为举止,才能让孩子知道他们在父母心中的重要位置;只有及时关注孩子的行为举止,才能让孩子随时享受到父母的深爱。父母一定要相信和明白,一个时常保持语言文明,举止文明的孩子,他的未来差不到哪儿去,对父母的爱差不到哪儿去,对家庭和社会的责任同样也差不到哪儿去。

其身正,不令而行。

在关注孩子的规矩意识中管理孩子

常言道,没有规矩,难成方圆。父母给孩子制定规矩宜早不宜迟,而且每一个规矩都要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而有所增补。只有让孩子明白了什么是规矩?才会让他们更早地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什么是应该做的,什么是不可做的;这有助于孩子及早辨析是非曲直,有助于孩子对善恶美丑有一个基本的认知。规矩最好是父母和孩子一起制定,并完全能被孩子所接受。落实规矩绝不能讲条件,父母绝不能对孩子抱有恻隐之心而心慈手软。规矩的落实一定要奖罚分明,及时落实而绝不拖延,就事论事绝不讲条件。对孩子的爱既要仁慈,又要设限,这不是残忍,而是有助于他们及早明白为人处世,做人做事的原则和底线是什么。

没有规矩,难成方圆。

在关注孩子的学习效果中培养孩子

钱文忠教授在曾发表过的一篇演讲里说:“教育里面一定有痛苦的成分,这是不言而喻的。孩子毕竟不是成年人,孩子还必须管教、必须惩戒,必须让他知道教育绝不仅仅是快乐的,学习绝不仅仅是快乐的!”惰性是人的共性,好玩是人的天性。成年人时常都不主动去自觉学习,又怎能指望孩子自觉学习呢?说实在话,学习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学习也不可能永远快乐。“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学习如登高山会崎岖不平,如涉险滩会激流暗涌,所以在孩子学习的单位时间内,关注孩子的学习效果比什么都重要。父母想法设法推掉应酬,牺牲娱乐时间,每天抽出时间来陪伴和监督孩子学习,有助于他们养成自律的、良好的学习习惯。

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

在关注孩子的品德修养中引领孩子

关注孩子的品德修养,要立足于正面管教,而绝不可想着一味地去惩罚和控制孩子。家庭教育的最高境界,莫过于父母的言传身教。只有家长做到位了、做对了、做好了,又何愁孩子变“坏”?“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这个世界上绝对不存在完美无缺的父母,也绝不可能有完美无缺的孩子,更没有完美无缺的教育。父母只有在自己的能力范围之内做好孩子的养育人,做好孩子的监护人,才能让孩子懂得父母的艰辛与不易。在关注孩子的学习与成绩的同时,更应注重培养他们的良好品格和道德情操,父母才不会落得晚景凄凉。唯愿每个家庭、每一位父母,在守望孩子由自然人成为社会人的过程中,让他们对亲人温暖纯良,对学业努力诚实,最终成为有温度、有原则、有担当的人。

家庭教育的最高境界,莫过于父母的言传身教。

生而不养是罪,养而不育是过,育而不善是自作孽。在《我后悔把儿子培养得太出色了》的末尾,这位母亲说出了这样一番话:我也想通过自己的经历提醒大家,这人哪,就算做父母,都不能太无私。因为你的无私,会养大孩子的自私,让他觉得即使把你吸干榨尽都理所当然。最终的结局不是天伦之乐,母慈子孝,而是一拍两散,鸡飞狗跳。残酷的事实让这位母亲最终明自:她的儿子不是去国外被洗脑了,而是他的根子早就养坏了。母亲的后悔之处在于:当初只顾着抓孩子的学习,却没有培养他的好品格,才落得晚景凄凉。这世上的每一个家庭各有各的难处,每一位父母各有各的不易,但最可悲的莫过于,父母含辛茹苦般的辛勤付出却是培养出一个白眼狼来,这种悲哀在于有儿子跟没儿子没什么区别,这种悲哀远远大于膝下无子。

生而不养是罪,养而不育是过,育而不善是自作孽。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