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皇帝为什么大多重用外戚,而不重用叔叔,因为两权相害取其轻

中国历史上的继承关系最早是父死子继与兄终弟及并列的,从夏朝开始,父亲去世后把王位传给儿子和兄弟去世之后把王位传给弟弟是并列进行的,比如夏启去世后,把王位传给儿子太康,太康去世后,王位到了他弟弟仲康手中,仲康去世后,王位又传给自己儿子相,相去世后,又传给儿子少康。

商朝也是这样,由于商汤长子太丁早逝,开国之君商汤去世后,王位传给了二儿子外丙,外丙去世后,王位由外丙的弟弟仲壬继承,仲壬去世后,由侄子,太丁之子太甲继承,太甲去世后,儿子沃丁继承王位,沃丁去世后,他的弟弟太庚又继承了王位。

商王

在兄终弟及的继承制中,如果兄长把王位让自己的儿子继承,而没有让给弟弟的话,偏偏弟弟也是不服气自己侄子继承王位,于是就会发动叛乱抢夺侄子的王位,历史上这种事太多了,后面会讲到,所以在夏朝和商朝时期,王位威胁最大的来源就是王的弟弟或者叔叔等直系亲戚

由于父死子继与兄终弟及并列的继承关系,容易引发混乱与统治阶级内部的争权夺利,所以在商朝末年,周朝初年的时候,统治阶级才最终把继承关系确定为唯一的“父死子继”,废除了“兄终弟及”的继承制

西周虽然明确规定了父死子继的继承制度,但是叔叔抢了侄子的王位,在西周就存在,比如周孝王姬辟方,他的哥哥周共王姬繄扈去世之后,把周天子之位传给了儿子姬燮,但是姬辟方发动政变,夺了侄子的王位,更为讽刺的是,他的谥号居然是孝,周孝王姬辟方在位6年,他去世之后,王位又还给了侄子姬燮,这就是后来的周夷王。

中国古代继承制度

叔叔抢了侄子的王位在春秋时期的楚国也发生过,楚厉王熊眴去世之后,他的弟弟熊通杀死了楚厉王的儿子,自立为王,这熊通就是楚武王,楚武王是楚国历史较为有名的君王,楚国的强大有一半的功劳是楚武王创造的,楚武王在位15年,称霸江汉、灭亡权国、攻伐随国、迁都江陵,楚国一步一步强大,但楚武王却是夺了侄子的王位。

所以,在先秦时期,王的弟弟及叔叔是王位最大的威胁,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各国国君都采用了一些办法来避免,最为严厉的手段应该数晋国,晋国把所有王族全部放逐,不在国都之内,无法参与政治中心,但是这么做的确会让王族无法乱政夺位,但是又客观造成了卿大夫的壮大,所以就有了后来的六卿专权和三家分晋。

楚武王熊通抢了侄子的王位

秦始皇建立秦朝之后,采用了绝对的郡县制,对于王族,不给予官职和封地,所以秦朝末年的乱世之中,根本看不到一位王族有能力来挽救秦朝,因为根本没有权力,既没有兵权也没有政治权力,秦朝的王族就是一个摆设。

汉朝建立后,采取了一个折中的方案,也就是郡县制和分封制并存,既分封刘姓王族为诸侯王,镇守偏远地区,拱卫汉朝中央政府,又在汉朝直辖的地区实行郡县制,同时又分封了很多功臣为诸侯,世代享受荣华富贵,这些功臣形成了后来势力很大的政治阶层,先是功臣集团,后来变成了士族集团。

同时,汉朝是第一个重用外戚的朝代,所谓的外戚就是皇帝的亲戚,一般是母族和妻族这边的亲戚,汉朝把同姓诸侯王外封,其实也是一种打击手段,让他们无法参与政治中心,同时也希望这些诸侯王能在天下大乱时,起兵勤王

刘邦建立的汉朝从吕雉开始就是外戚专权

汉朝为什么要重用外戚呢?

因为汉朝缺乏有效的人才推荐制度,察举制大多为功臣、官僚和士族所掌控,皇帝想要培养自己的亲信是比较难的,从汉文帝当上皇帝之后,就开始打击功臣派,加强皇权,比如周勃就屡次被汉文帝打击,差一点连命都丢了。

打击完功臣之后,总得有大臣帮皇帝跑腿,皇帝还得从功臣、官僚和士族中选择,而外戚就在这个时候登上了历史舞台,外戚一般是皇帝的母族和妻族,甚至还干涉皇帝的婚姻,比如汉文帝之子汉景帝的首任皇后是其祖母薄太后家族的族人,再比如汉文帝的窦皇后多次推荐自己的堂侄窦婴担任汉景帝一朝的丞相。

重用外戚的高潮在汉武帝时期,武帝朝的名将卫青、霍去病都是外戚,卫青是汉武帝皇后卫子夫的弟弟,霍去病是卫子夫的外甥,再比如后来的贰师将军李广利也是汉武帝宠姬李夫人的兄长,这些外戚的重用给后面的皇帝提供了榜样。

卫青、霍去病都是外戚

皇帝重用外戚,有几个原因:

1、母族及妻族的压力。

如果皇帝英明,尚能使用比较有能力的外戚,毕竟外戚之中也有不少人才,比如卫青与霍去病,如果皇帝不英明,重用没有能力的外戚就会导致政治祸乱,比如东汉时期的跋扈大将军梁冀,梁冀甚至还毒杀了小皇帝。

皇帝用人,一定程度上受到了来自母族与妻族的压力,比如汉文帝、汉景帝、汉武帝都有这样的情况,汉武帝的丞相中窦婴和田蚡都是外戚,这是来自母族的压力,田蚡是汉武帝母亲王太后同母异父的弟弟。

都说两汉以功封侯,其实外戚是个例外,外戚可以不用立功,就能封侯,这是西汉流传下来不成文的规定,汉景帝时期,他的母亲窦太后要求汉景帝封王皇后的哥哥王信为侯,周亚夫以没有功劳不能封侯为由劝谏汉景帝,但是后来汉景帝还是封了王信为侯,王信并没有功劳,只是皇帝的母亲要求这样做,皇帝就照做了。

汉景帝也在用外戚

2、对抗其他政治势力,寻找政治平衡。

这种情况在东汉较为普遍,东汉皇帝大多寿命不长,英年早逝,三十几岁去世的很多,皇帝去世之后,儿子又小,不能处理朝政,那皇太后就是国家最高领导人,垂帘听政,皇太后是个女人,只能在后宫之中听政,所以他需要有自己信任的人在前朝处理,所以就大封自己的族人为官,掌控朝政,这就是外戚掌控的由来。

比较经典的例子就是东汉的跋扈将军梁冀,梁冀是汉顺帝皇帝的哥哥,汉顺帝29岁就去世了,梁冀的父亲是大将军梁商,梁商去世后,梁冀就因为外戚的身份不断加官晋爵,成为汉顺帝一朝的大将军,当时汉顺帝的儿子只有两岁,权力只能由太后和外戚大将军掌权。

跋扈将军梁冀

梁冀后来还毒杀了不听话的汉质帝,整个朝廷的大多数官员都是梁冀的党羽,梁冀后来拥立了汉桓帝刘志为帝,汉桓帝长大后,没有权力,于是在厕所中联合宦官策划了废除梁冀的计划,最终皇帝联合宦官扳倒了外戚梁冀,重新控制了朝政。

而西汉的王莽就是以外戚身份夺取了西汉的政权,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以外戚身份夺取政权的人,外戚在两汉就成为一股强大的政治势力,可以对抗其他政治势力,比如功臣和宦官,而外戚在东汉时期更是三大政治势力之一,到了东汉末年同样如此,大将军何进就是外戚身份执掌朝廷的。

相比于皇族,外戚对皇帝来说,更值得信任,因为外戚没有皇族的血统,没有直接的继承权,皇族无论在哪个朝代,都是皇帝来回防范的对象,整个两汉除了初期的七国之乱之外,基本上没有皇族作乱,三国时期更是如此,皇族是严厉排斥的,曹丕阻止他的亲兄弟参政,只给荣华富贵,不给政治权力和兵权。

皇帝喜欢重用外戚

而西晋则是一个另外,大肆分封皇族,后来的结果也就看到了,八王之乱引发了西晋皇族之间的互相残杀,兄弟、叔侄之间相互攻杀,把西晋的实力全部消耗殆尽,然后就是五胡乱华,几百年乱世的开始。

所以真的比起来,重用外戚的危险比重用皇族的危险要小,历史上外戚夺位的只是凤毛麟角,而皇族或者王族夺位的则比比皆是,从夏商周就开始了,比如前文讲到的叔叔抢了侄子的王位,所以两权相害取其轻,如果总得选一个重用,那皇帝宁愿选择外戚,而不愿意选择叔叔这样的皇族。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