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聚类错觉到随机性失衡丨为什么有人某段时间状态会特别好?

在打网球过程中,我们常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有人某段时间状态特别好,怎么打怎么有,就连擦网运气球都比较多。

看网球也是一样。我们会发现某位球员在连续几站的比赛中,状态和手感一直火热,战胜了从没战胜过的人,赢得了梦寐以求的冠军。

2011年的李娜就是如此。从2010年下半年开始,李娜的状态就持续走高,温网八强之后是中网四强,接着在2011年悉尼站夺冠,然后在澳网首次打入大满贯决赛并收获亚军。来到巴黎后,李娜连胜科维托娃、阿扎伦卡、莎拉波娃和卫冕冠军斯齐亚沃尼,将这段梦幻般的极佳状态推到了顶峰。

一举夺得法网,这在很多人看来是意料之外,但关注李娜一年表现的人则会觉得是情理之中。

类似的还有2014年的瓦林卡。2013年5月,瓦林卡开始跟随诺曼训练,由此开启了长达一年的巅峰状态。他先是在美网首次闯入大满贯四强,接着在澳网夺冠,然后在蒙特卡洛大师赛决赛首胜费德勒。

最近的例子则是去年的蒂姆。他在年初的澳网第三次闯入大满贯决赛,以微弱的差距憾负于经验老到的德约科维奇。接下来的美网,蒂姆再次闯入大满贯决赛并最终夺冠。虽然小兹维列夫一度非常逼近冠军,但回顾两人去年年初以来的表现,我觉得蒂姆更配得上美网冠军奖杯。

我始终认为,2011年的李娜和2020年的蒂姆有很多相似之处。令李娜和球迷都没想到的是,她首个大满贯冠军不是来自于最钟爱的澳网,反倒是澳网夺得亚军后旋即在法网夺冠。同样令蒂姆和球迷没想到的是,他首个大满贯冠军不是来自于最钟爱的法网,反倒是澳网夺得亚军后旋即在美网夺冠。如此想来,我笃定蒂姆一定会夺得法网。

李娜、瓦林卡、蒂姆的经历表明,除了自身的努力和水平之外,他们在某段时间内状态都特别好。这有点类似于打麻将,有一段时间运气特别好,想要什么牌就来什么牌,牌运可谓是挡都挡不住。

在打麻将时,运气好和运气不好其实是随机分布的,但随机分布并不意味着均匀分布,总会有一段时间内运气比较好,于是人们就产生“运气不是随机分布”的错觉,这便是心理学上的“聚类错觉”。

我们可以用下图来举例说明什么叫做“聚类错觉”。

上图中的点是随机分布的,但你是否更倾向于注意图中许多点聚拢在一起或者大片没有点的空白区域?这些 “不正常分布”的区域会更吸引你的注意,甚至让你产生原本的随机分布并非随机分布的错觉。

实际上,真正的随机分布并不是均匀分布,但人们总以为随机分布就应该是均匀分布,或者更倾向于把非均匀分布认为是非随机。

运气是随机分布的,但人的心态却不是随机分布的,这就造成麻将的成绩并不完全符合随机分布。

如果你连输四盘麻将,你的心态势必会受到影响,甚至怀疑自己的打法。最终的结果就是从第五盘开始“瞎打”,于是再输的几率要比正常情况下稍高一些。

理性的人都知道,不管前面已经输了多少盘,重新起牌后抓到好牌差牌的概率仍旧没变,但打牌人的心态却很难不受前面牌局的影响。相比而言,机器却能排除心态的影响,它总能做到绝对的理性,这正是机器能战胜人类的原因之一。

也就是说,“打麻将总有一段时间运气特别好”实际上是聚类错觉,而这段时间总赢的原因,主要是心态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心态的变化将导致接下来的随机分布失衡。其作用原理是:产生聚类错觉后,心理上会认为自己越来越强,这样发挥就更加稳定。与此同时,对方也认可和接受了你运气越来越好的信息,他本能地会调整策略,而策略的草率调整会导致犯错几率增加,这样又会提升你的成功率。

于是乎,“越打越顺”的局面就出现了。

在运气非常顺的时候,最不希望的就是突如其来的变化,比如换人或换座位,甚至起身去倒水。换人或换座位本身并不会改变运气的随机分布,但会对参与者的心态造成影响,进而导致好运气的中断,让局面重新回到随机性平衡。

如果我们将上面的例子换成打网球,情况或许也是如此。

虽然我们不能将网球的球技与麻将的牌技相提并论,但聚类错觉和随机性失衡的原理也会在网球比赛中发挥作用。并且,网球比赛受心理因素的影响非常大,顶尖高手巅峰对决时,谁输谁赢往往取决于双方心理上的一丁点波动,或是随机性分布下上帝掷骰子的结果。

对于网球运动员来说,首次夺得大满贯将会铭记一生,在回忆这个经历时,很多球员都会表示那段时间状态爆棚、自信满满,有点灵魂出窍的感觉,在那段时间夺冠并不是爆冷,而是顺理成章和水到渠成。

这样想下去的话,我们不妨来地预测一下今年的澳网男单冠军。回顾过去一年,尤其是去年下半年以来各位球员的表现,德约科维奇毫无疑问是最大的夺冠热门,除了他之外,最应该被看好的就是蒂姆和梅德韦德夫。(来源:网球之家 作者:云卷云舒)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