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格沃茨在逃教师,用“魔法”开展教学——教学情境的威力
引言
老师教学中的一项最为重要的任务,就是营造“教学情境”。只有与知识紧密关联的、引人注目、并能吸引学生投入情感、留下深刻印象的情境,才能为以语言文字表达的知识,赋予灵魂和意义,进而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的内涵与实质。一位网红教师清华高材生窦相璞,擅长通过实验、演示等方法,为学生营造出奇妙的教学情境,被学生戏称为“霍格沃茨在逃教师”。
教学不易,老师叹气。现在的老师,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不得不练就十八般武艺。
在家云教学,老师分分钟化身直播间主播,抄起家里的大葱当教鞭,不求老铁们双击666,但求学生们做题没毛病。
为了讲好古诗词修辞方法,老师穿上汉服努力营业,就是要做到360°沉浸式教学。
为了让学生们记牢知识点,老师把大闸蟹搬进课堂当教具,想要抓住学生的心,先抓住了学生的胃。
近日,有两位老师的教学技能更升一级,直接“溜”进了中粮可口可乐北京厂,给学生们上了一堂神奇又快乐的“实验魔法课”。
“霍格沃茨在逃教师”实验课上成魔法课
提到可乐,很多人想到的是夏天的快乐水,可乐鸡翅的灵魂配料,而在老师手里,可乐也能变成讲解科学知识的魔法教具。
用“有趣”专治各种不明白,是清华高材生窦相璞在8年教学生涯里一直都在努力探索的事。
这一次,他以可乐为教具准备的实验课,也保持了自己诙谐幽默的“教学style”。
将可乐倒入锅内,用文火慢熬。当锅内的可乐泡沫变密,变成浓稠的糖浆时,倒出放凉凝固。随后敲碎,将“可乐碎”倒入棉花糖机,用一根竹签匀速旋转。伴随着圆周运动,一支新鲜的可乐棉花糖就出炉了。
凭借着轻车熟路的糖果制作手艺,相璞让镜头前的学生们结结实实“馋哭了”。
当然,借着制作“棉花糖”的过程,窦相璞真正的目的,是让学生们更为透彻地了解沸腾、汽化、液化、凝固等物理概念。
比起传统的实验瓶操作,如此特别的方式让学生更为记忆深刻。
枯燥复杂的物理知识,终于走进了学生们的日常生活。
寓教于乐,学以致用,书本上的枯燥知识,变成了“舌尖上的物理”。
学生们纷纷评论留言:“用味蕾记住的知识点,这辈子都忘不掉。”
除了用可乐制作棉花糖以外,窦相璞还准备了许多令人惊喜的趣味小实验。
利用共振原理,用可乐瓶敲击演奏当红名曲的《无价之姐》;
用迷你磁力小炮台讲磁极知识……
这些仿佛变魔术一般的趣味小实验,牢牢吸引住了学生们的注意力,窦老师也因此被学生们称为“霍格沃兹在逃教师”。
为什么知识理解,需要依赖于“情境”
在《为什么说“照本宣科”,是典型的错误教学方法!》一文中,介绍了“双重编码理论”。
“语言理解”的基本规律,以下为原理简述:
【原理一】语言,是一种条件反射,是第二信号系统(这是巴甫洛夫的原话)
【原理二】对于语言(语义信息)的理解,依赖于脑中所产生的“非语言”信息(双重编码理论,Paivio)
第一句话的意思是:
对于语言,如果一听到,就能在脑海里产生某种固定的、当然得是恰当的反应(条件反射),就算是能听懂了(至少是某种程度的“懂”)。
而第二句话告诉我们:
所谓脑海中的“某种固定的反应”,一定要是“非语言”的(双重编码理论中称为“表象”)!
反之,如果听到语言,脑海里啥反应也没有(当然也没有“非语言”信息的产生),就不可能听懂。
依据这一原理,如果老师在向学生讲解新知识时,一味套教材中的专业术语,一味用贫乏的语言(而非学生的经验)来解释教材中的术语,那么,在学生的脑海里,能产生什么条件反射、或“非语言”信息吗?
我们接着再问自己这样一个问题:
用什么方法,能让学生听到语言时,脑海里能产生与知识相对应的、恰当的、印象深刻的“非语言”信息?
——毫无疑问,精彩的“教学情境”,就是与知识相关联的、恰当的、印象深刻的“非语言”信息!
因此,教学情境的创设恰当与否(包括与知识的关联性、是否能吸引学生的高度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情感),就是知识学习中极为重要的一个因素!
我们也就可以理解,为什么很多网红教师、很多教学培训机构,会花相当大量的时间、精力、财力,去创建极富有吸引力的情境了!
我们也就可以理解,为什么学生经常会觉得老师讲课很“枯燥”,但却很可能被网络教学所吸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