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层政治斗争不断,下属不想被卷入,该怎么办?【143】
【材料】《资治通鉴》汉纪 孝灵皇帝 中平五年 公元188年
太常江夏刘焉见王室多故,建议以为:“四方兵寇,由刺史威轻,既不能禁,且用非其人,以致离叛。宜改置牧伯,选清名重臣以居其任。”
焉内欲求交趾牧。侍中广汉董扶私谓焉曰:“京师将乱,益州分野有天子气。”焉乃更求益州。会董扶及太仓令赵韪皆弃官,随焉入蜀。
【译文】太常江夏郡人刘焉见朝廷政局已乱,向灵帝建议:
“各地叛乱不断,是由于刺史位轻权小,既不能平叛,又无法深度支配下属,所以引起百姓背叛朝廷。应改置威重位高的州牧,选用有清名的重臣担任。”
当时刘焉想担任交趾牧。但侍中、广汉人董扶私下对他说:“京师洛阳将要大乱,益州有天子气。”于是,刘焉改口向灵帝讨要益州牧。侍中董扶和太仓令赵韪[wěi],,都弃官随刘焉入蜀了。
【解析】一、背景材料
大规模的黄巾起义虽平,但黄巾余波尚在,溃散的黄巾军化整为零,逃入乡里,占山为王,到处都是,朝廷无法投放兵力剿灭。
此时的并州,并州近胡,外族侵扰不断;
此时的凉州,韩遂和马腾在搞凉州独立,三辅长安地区成为战区;
此时的幽州,张举联合乌桓,拥众十万,嚣张称帝,冀州成为前线;
此时的冀州,黑山势力盘踞,西扰司豫,南捣青徐;
此时的荆州,武陵、零陵地区的蛮族抗税斗争此起彼伏;
此时的益州,马相等人冒名黄巾军,在锦竹起兵;
此时的汉中,张良的后人,五斗米天师正在向百姓传播教义;
在地方,地主豪强互相呼应,结坞自保;在中央,皇权、士族、外戚、宦官互相倾轧。
此时的东汉,真的是天下糜烂,兵祸连年,身上几乎没一块完整的肉了,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财税断绝,入不敷出,病入膏肓。
在这种时候,东汉的灭亡,已经是勾着手指头算日子了。刘焉的建议,说四方兵祸是由于刺史位轻权小,这是表面现象。
实质原因是豪强做大,得不到节制,如同恶性肿瘤侵占健康细胞,老百姓活不下去了,自然会被有心人加以利用,起来造反混口饭吃。
改六百石的刺史为两千石的州牧,只不过是身患绝症的人伤口溃烂,往上面贴个创可贴,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
当然了,根本问题根本没办法解决,只能是强行洗牌,推倒重来,改朝换代就好像将系统重装一遍一样。
系统的内核基本一样,只是占内存的垃圾(豪强)少些,补丁更新得多些,运行更顺畅些。
在这种情况下,灵帝或许也明白无药可救了,但在其位谋其政,生活还是要继续,还是要死马当活马医。
或许他明白刘焉想干什么,也明白改设州牧意味着权力失控。但这个时候已经权力下沉了,再不改设州牧,地方必然进一步失控。
灵帝面临的问题,是喝水银还是砒霜的问题,只能在这里面二选一,与其立刻死,不如穷途末路苟延残喘几天,这就叫山河日下,运去英雄不自由。
刘焉提出这个建议,主要还是为了夹带自己的私货;而灵帝同意这个建议则是能苟一天算一一天,这种时候只能将希望寄托在州牧的忠心上了。
灵帝认为刘焉是皇族宗室,就算是造反,那也是肉烂在锅里,总比他姓得之要强,万一忠心耿耿,那自己就赚了。
二、组织高层大乱斗,下属不想过早站队该如何自保
材料中,刘焉的举止,其实就是在组织高层倾轧严重的时候,比较明智的自保之术。总结来看主要有两点:
1.主动回避
焉内欲求交趾牧
刘焉本身担任太常,太常是九卿之首,在中央朝廷,像这种中央高官,一旦高层开始大乱斗,是不可避免的要面临站队问题。
而一旦大乱斗开始上演,政治斗争那是一波接着一波,城头变幻大王旗,在这种时候,根本看不清谁才是最后的赢家。
这种时候草率站队是极容易遭到清算的,只要有一次站队错误,足以粉身碎骨。
君子不立危墙之下,在这种混乱局面下,如果无力主导形势,也无法看清形势,看不懂的事情,首先就要远离,避免参与。
刘焉主动申请出任偏远的交址牧,就是想远离中央,最大程度的避免被一波接着一波的政治倾轧冲击。
2.积蓄力量
侍中广汉董扶私谓焉曰:“京师将乱,益州分野有天子气。
刘焉一开始想要交州牧,后来又想要益州牧,交州和益州有什么区别?益州的开发程度更好,战略位置更好。
益州这个地方,自古就是王图霸业的起点,进能攻取汉中,入主三秦,将凉州纳入囊中,这就是秦皇汉高之势;
或趁中原大乱之时,沿江而下,霸占荆、扬州,具三州之地,亦可划江而治,只要中原没有统一,就有运作空间。
天下未乱蜀先乱,天下已平蜀未平,或可以凭益州山河之险要,勒兵自守,在天下大乱的形势下,苟个三五十年问题不大。
蜀中天府之国,也可以依据蜀中资本,据关自守,待形势稍微明朗后,投靠有德者而辅之,任何领导上位,都不会拒绝一个身家清白,能力资源出众的下属的投靠,这也是一种出路。
这是益州比交州好的地方,交州实在是离中原太远,开发不足,只是守势;而益州则是攻守兼备,所以董扶说益州有天子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