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如何做到形散神聚?
散文的形散神聚
散文如何做到形散神聚?
说到散文,我们都知道一个词——形散神聚。
所谓“形散”,主要指散文的取材十分广泛自由,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形散还指它的表现方法不拘一格;组织材料,结构成篇也比较自由。
所谓“神聚”,主要是说其要表述的中心思想明确而集中。
一、散文形散如何体现?
散文的形散体现在选材、结构、表达上,下面我们分别加以分析。
(一)选材
与其他文体相比,散文的选材可谓是最为广泛的。它可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也可以描述社会现实、风土人情等。凡是能给人以思想启迪、美的享受、情操的陶冶,使人开阔视野、丰富知识、心旷神怡的内容,都可以成为散文的题材。在散文中,材料也往往是很散的。
1.写人记事:
(1)涉及人物的事件多、小;
(2)时间跨度大。如:写人物在不同时间的小事。
(3)空间变化多,如:写人物在不同工作地点的表现。
温馨提示:
写人记事散文往往抓住人物的性格特征作粗线条勾勒,偏重表现人物的基本气质、性格和精神面貌,如鲁迅《藤野先生》,人物形象是否真实是它与小说的区别。
记事也比较简略,往往是一两个典型的(或者是能打动人的)细节描写。
2.写景抒情:
(1)涉及的景物多。
(2)涉及的景物观察角度多样(视角变化,空间变化多)。
第2点还可以从写景调动的多种感官认知,比如视觉、听觉、嗅觉。
3.议论哲理
涉及引发文章议论的事,由此事的类比事例(古今中外)。
温馨提示:议论哲理类散文往往比写人记事、写景状物、文化散文要更集中一些。因为其议论也不太好把几件事一块拿来议论,往往是一件事生发开来的所思所想。
4.文化散文
写古物、写古事、写古迹:
涉及的人、事,时间跨度(古今意义或影响)。
(二)结构
在结构上,散文没有统一或严格的结构模式,可谓不拘一格。结构、格局都是依照抒发感情的需要来安排的。
1.在前后段落的安排上:结构上完全是随意组合的,没有总起、分述、铺垫、照应等。
2.在前后段落内容的组织上:某几段是时间顺序,某几段又变成逻辑顺序等。
例如:文化散文《挺拔之姿》(朱以撒)共7个自然段,文章第2、3段是时间顺序,4、5是逻辑顺序,6、7又变成空间顺序。
再如著名作家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片段):
“鲁迅先生的笑声是明朗的,是从心里的欢喜。若有人说了什么可笑的话,鲁迅先生笑得连烟卷都拿不住了,常常是笑得咳嗽起来。
鲁迅先生走路很轻捷,尤其使人记得清楚的,是他刚抓起帽子来往头上一扣,同时左腿就伸出去了,仿佛不顾一切地走去……
鲁迅先生包一个纸包也要包得整整齐齐,常常把要寄出的书,鲁迅先生从许先生手里拿过来自己包,许先生本来包得多么好,而鲁迅先生还要亲自动手。”
这里摘录一些片段,而全文就是由这些看似零碎的段落连缀而成的,写鲁迅喜欢的口味、陪客、工作,写鲁迅的笑、走路的轻捷、饮食……
结构上完全是随意组合的,没有总起、分述、铺垫、照应等。如果说萧红的回忆如涓涓细流,随心流淌,那么她对鲁迅先生的尊敬、怀念就如河道,牵引着这回忆的细流。正是由于采用了这样的结构,作者的娓娓叙述让读者觉得分外亲切自然,而鲁迅先生的音容笑貌也宛如在我们眼前。
(三)表达
1.散文运用了多种表达方式。
常常把写景、状物、叙事、抒情、说理等内容综合起来,以作者的感受、思想为主,信笔写开,这就是散文中的“形散神聚”。
2.文章的叙述角度,叙述人称的变化。 这样的作品很少,比如:林徽因的散文《窗子以外》第二人称、第一人称交替使用。
3.句式长短结合、整散结合。
作者在使用句式时没有刻意形成骈偶,而是根据作品的需要长短句结合、整散结合。
4.多种表现手法、修辞手法的运用。
5.风格亦庄亦谐。
如 《回忆鲁迅先生》除了朴实自然的文字,还有一段充满谐趣的文字——
“ 鲁迅先生说到这里就笑了起来。
'鬼也是怕踢的,踢他一脚就立刻变成人了。'
我想,倘若是鬼常常让鲁迅先生踢踢倒是好的,因为给了他一个做人的机会。”
二、散文如何做到神聚?
形式散,但是有一个明确的中心,或者表达一个集中的情感。
(一)情感(主题)集中
(二)线索明晰:
全文围绕某个线索(时间、空间、逻辑)。
比如: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文章是表达作者对童年生活得无限怀念,写了院子,写了美女蛇的故事,写了到私塾里读书,看起来很散,其实是有一个主线,即时间线索,把这些事情串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