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进涛——科研不能着急,要花心思去思考

滴水之所以能穿石,就在于其长期地坚持,不断地积累,在科研这所看似康庄的大道上,不时便会出现荆棘。但只要我们坚定自己的信念,成功就在不远的将来。本期我们将要讲述的是山东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张进涛先生。

首先,让我们先来欣赏一下张进涛先生的风采。

个人简介

张进涛先生毕业于新加坡国立大学,主要从事电化学催化和能源存储与转化的研究,现在在山东大学任教、教授(博导),山东省泰山学者青年专家,。

主要学习经历
  • 2005年聊城大学 化学化工学院  学士

  • 2008年山东大学 化学与化工学院  硕士

  • 2012年新加坡国立大学 化学与生物分子工程系 博士

  • 2013年南洋理工大学(新加坡)化学与生物医药工程系 博士后

  • 2015年凯斯西储大学(美国)高分子科学与工程系  博士后

  • 2015年8月山东大学 化学与化工学院  教授

研究领域和兴趣

以电化学方法和技术为基础,对新能源材料在能源存储与转化器件中的应用进行理论阐释与实验探索:揭示理解其中的新现象、新理论,阐明材料结构与性能间的构效关系;实现材料结构和电化学性能的有效调控,建立和发展新型能源材料宏量可控的制备方法和技术;构建高效、清洁的新型能源器件,其包括以下研究方向:

(1)新型能源材料和器件的设计与性能优化。研究复合材料的储能机理,指导新型复合储能材料的制备及其应用(如锂离子电池、超级电容器、金属空气电池、锂-硫电池等。

(2)非金属催化剂的创新性合成与应用。设计合成低花费、高催化活性的多功能催化剂,用于金属空气电池、燃料电池、电催化制氢产氧、电化学二氧化碳还原等。

科研不能着急,要花心思去思考

结束了长期的求学之路,张进涛先生开始走上了科研实践的道路。在回答做科研的秘诀时,张进涛先生回答说:“没有什么秘诀,每一个成果的出现,都是一点一滴的积累,都经历了长时间的跨度。科研不能着急,要花心思去思考。”对他来说,遇到的问题有多大,可能取得的成果就有多大,但这个过程包括对研究领域的把握,对文献资料的梳理,对前人经验的总结,以及深入的创新思考。

对于每一个在外深造的人来说,学成归国都是他们的不二选择,本着中国人长期的思乡情节,乡愁总是能牵挂每一个在外的异乡人,张进涛先生也和其他人一样,他选择回到祖国,回到自己的母校山大进行教学工作,因为山大是张进涛先生梦想和理想开始的地方。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由于对化学学科的热爱,张进涛先生在大学填报志愿时并没有多想,直接就选择了化学学科,从此,从本科到硕士、博士、博士后以及现在的工作,化学一直与他相伴。

在科研的道路上不会一帆风顺,张先生团队在制备锌空气电池时,电池隔膜问题困扰了他们很长时间,团队不怕困难,经历了无数次的尝试,但每次电池的运作时间都非常的短,效果不尽如人意。可是张进涛先生的团队没有放弃,仍然从零件配制到机理反应,从理论研究到实践操作中寻求答案,但效果不佳。

在一次偶然的团队交流当中,张进涛先生受到启发,那就是隔膜问题对电池的影响。后来经过测试改良,锌空气电池可以工作二十多小时,从十几分钟到二十多小时再到后来的一百多小时,他们制作的锌空气电池终于成功了!

闲暇定终生

胡适先生说过:“闲暇定终生”。尽管科研工作异常繁重,张进涛先生还是会抽吹宝贵的时间进行学习,晚上经常会在家人休息之后,自己翻阅资料,专心撰写、修改论文,或是思考下一步的工作计划。他一直认为,安静、独处的时间是最适合自己思考的黄金时光。

对于每一个科研人最大的愧疚就是未能给予家人最多的陪伴,但因为对科研工作的热爱以及工作性质的原因,他别无选择,因为他知道,自己正在做着一件重要的事情。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