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房联选萃:傲骨(下)

这一讲继续说傲骨。本讲所选对联,多少都有点孤傲的意味,也就是常说的“又穷又倔、又臭又硬”。人要活得坚强,往往还真需要一点这样的精神胜利法——虽然你们看不上我,但我更看不上你们!先看沈曾植(1850-1922)先生一副:家贫千卷在,野阔一窗收。

物质上很贫穷,精神上很富有。腹有诗书气自遒,胸襟风月谁堪俦?莫道山野无人问,布衣亦可傲王侯。接着看翁同龢(1830-1904)先生一副:骞翮思远翥,拥褐曝前轩。

此联上下句均出自陶渊明的诗。先看上联“骞翮qiān hé思远翥zhù”,陶诗原句为: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大意是——志向很远大,四海都放不下;总想着展开翅膀,翱翔于高天之上。再看下联“拥褐曝前轩”,陶诗题为《咏贫士》,全诗如下:凄厉岁云暮,拥褐曝前轩。南圃无遗秀,枯条盈北园。倾壶绝馀沥,窥灶不见烟。诗书塞座外,日昃不遑研。闲居非陈厄,窃有愠言见。何以慰我怀,赖古多此贤。大家看这一首诗,写的就是一个穷得叮当响、断炊绝粮的读书人,穿着粗布衣服,靠在栏杆上晒太阳。整体看这一联,“骞翮思远翥,拥褐曝前轩”,上联讲远大的志向,下联说清贫的生活,正如王勃所言的“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仔细品味“拥褐曝前轩”这一句,我们看其中“拥”、“曝”这两个动词,笔力非常饱满,悠悠千载后,光焰仍如初,我们仍能体会到作者想要表达的深意——穷困中不弃坚守,绝望中更见自豪。读罢此句,不由得联想到一个问题——《史记》中,为什么将《伯夷叔齐列传》作为列传中的第一篇呢?纯粹是因为时间在前吗?太史公这样做,有没有别的深意?我们且看《伯夷叔齐列传》中的一段:或曰:“天道无亲,常与善人。”若伯夷、叔齐,可谓善人者非邪?积仁洁行,如此而饿死。且七十子之徒,仲尼独荐颜渊为好学。然回也屡空,糟糠不厌,而卒蚤夭。天之报施善人,其何如哉?盗跖日杀不辜,肝人之肉,暴戾恣睢,聚党数千人,横行天下,竟以寿终,是遵何德哉?此其尤大彰明较著者也。若至近世,操行不轨,专犯忌讳,而终身逸乐,富厚累世不绝。或择地而蹈之,时然后出言,行不由径,非公正不发愤,而遇祸灾者,不可胜数也。余甚惑焉,倘所谓天道,是邪非邪?我们看这一段,为什么有的人作恶多端,却仍能长享富贵?为什么有的人品行高洁,却落得穷困而亡?再往下追问——我们是因为有善报才为善吗?恐怕不是吧!——善就应该是我们的底线,为了坚守这个底线,什么样的结果都该无所畏惧。太史公这里讲“余甚惑焉,倘所谓天道,是邪非邪?”是太史公真的“惑”了吗?恐怕不是吧!——太史公应该是想用这样的疑问,启发一代代的后人去深入思考。有人可能会说,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周朝取代商朝是历史的巨大进步。“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遂饿死于首阳山”,伯夷叔齐这样做,不是在拖历史的后腿吗?不是螳臂挡车吗?不是太迂腐了吗?恐怕不是吧!——他们两人坚守的“道义”或可商榷,但他们让后世所仰望的,正是这个坚守本身!人嘛!总得有一些坚守、才可称其为“人”吧。下面看赖少奇(1915-2000)先生一副:群鸦恋晚树,孤鹰入寥天。

这里作者以孤鹰自比,虽形单影只,却仍然高飞不已。晚树间聒噪栖息的群鸦,雄鹰自然是看不上的。接着再看翁同龢(1830-1904)先生一副:淮上雁行皆北向,山头孤鹤自南飞。

看这一副,这明显是不和群众打成一片嘛。常言道,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中。作者可能就是这样倔强孤傲——你们走你们的阳关道,我独自走我的独木桥。爱因斯坦1905年发现的相对论,是现代物理学的重大突破。但100多年过去了,今天能理解的人、仍然寥寥无几。据说爱因斯坦曾引用过苏东坡的《日喻》,来感叹不被人理解的无奈:生而眇miǎo者不识日,问之有目者。或告之曰:“日之状如铜盘。”扣槃pán而得其声,他日闻钟,以为日也。或告之曰:“日之光如烛。”扪mén烛而得其形,他日揣樾yuè,以为日也。日之与钟、龠yuè亦远矣,而眇者不知其异,以其未尝见而求之人也。道之难见也甚于日,而人之未达也,无以异于眇。达者告之,虽有巧譬pì善导,亦无以过于槃与烛也。自盘而之钟,自烛而之龠,转而相之,岂有既乎?下面看郭嵩焘(1818-1891) 先生一副:风亭对竹酬孤峭,雪径寻梅认暗香。

这一副将孤傲写得很美。没有人理解我,这又有什么呢?有竹子、有梅花理解我就行了。 “风亭”、“雪径”虽然凄冷,但有“孤峭”、“暗香”陪伴着我、安慰着我,这就够了。做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驻外公使,郭嵩焘先生堪称中国高级官员中、睁眼认识西方的第一人。1875年,热衷洋务、颇有见识的郭嵩焘,被清廷任命为驻英公使。消息刚传出来,就有顽固派编了一副对联来嘲笑他:出乎其类,拔乎其萃,不容于尧舜之世;未能事人,焉能事鬼,何必去父母之邦。大家看,这已经是1875年了,第二次鸦片战争都过去10多年了,当时人竟然还将出使英国称为“事鬼”。可见有多少知识分子“天朝上国”的大梦还根本没醒!更不用说什么理解现代外交了!1876年,郭嵩焘终于启程去英国赴任了。随后发生的事情,且看《百度百科》中的几段:赴英途中,郭嵩焘将沿途见闻写入日记《使西纪程》,盛赞西方的民主政治制度,主张中国应研究、学习。该书寄到总理衙门后,遭到顽固派的攻击、漫骂,直到郭嵩焘去世,该书仍未能公开发行。1877年,郭嵩焘与守旧顽固的副使兼驻德公使刘锡鸿发生激烈冲突。刘锡鸿暗中对郭多加诋毁,指责其有“三大罪”:1、游甲敦炮台披洋人衣,即令冻死亦不当披。2、见巴西国主擅自起立,堂堂天朝,何至为小国主致敬?3、柏金宫殿听音乐屡取阅音乐单,仿效洋人之所为。刘锡鸿还公然在使馆中扬言:“这个京师之内都指名为汉奸的人,我肯定不能容下他。”并又密劾郭嵩焘罪责“十款”,极尽罗织诬陷之能事。刘锡鸿指责郭嵩焘的罪状,不仅是鸡毛蒜皮,而且都合乎国际礼仪,正可印证英人所说郭为“所见东方最有教养者”的称誉无误。国内顽固派也强烈响应,翰林院编修何金寿参劾他“有二心于英国,想对英国称臣”。1879年,郭嵩焘与继任公使曾纪泽办理完交接事务后,黯然回国,称病回籍。对于郭先生的见解与思想,我们看《百度百科》中的另一段:郭嵩焘认为洋患生于中国并非偶然,而是世界大势、中国转型的时代必然。因此,他反对“严夷夏之大防”,主张开放。他说:“茫茫四海含识之人民,此心此理所以上契于天者,岂有异哉?而猥曰'东方一隅为中国,余皆夷狄也’,吾所弗敢知矣!”郭嵩焘外交观的一个基本前提,就是反对视西方诸国为“夷狄”,主张把他们当作一个个独立的文明国家来看待。大家看,郭嵩焘先生自62岁卸任公使回家赋闲,直至74岁去世,这12年间,他的远见卓识就这样一天天的荒废了。作为一个以天下为己任的传统士人,怎能不苦闷呢?“风亭对竹酬孤峭,雪径寻梅认暗香”,一身孤傲的郭老先生,晚年或许只能借这样的辞句,聊以自慰吧!接着看八大山人(1626-1705)一副:饭疏对客有豪气,烧叶读书无苦声。

八大山人原名朱耷,是明朝皇室的后代。明朝灭亡后削发为僧,潜心绘画,成为一代画圣。八大山人的画,多是枯笔疏墨、孤鸟怪石,和他的身世一样,在凄冷中透出一股孤傲之气。此联所言,也正是这样的意味。下面看马公愚(1890-1969)先生一副:平生独以文字乐,此日尤惭时世妆。

上联“平生独以文字乐”,出自北宋梅尧臣诗句;下联“此日尤惭时世妆”,出自南宋朱熹诗句。这一联平白浅易,讲吟诗作文就是自己最大的快乐,最不喜欢趋世媚俗。接着看汪士鋐(1658—1723)先生一副:诗书于我为曲蘖,嗜好与世殊酸咸。

上联“诗书于我为曲蘖qū niè”,出自北宋苏东坡诗句;下联“嗜好与世殊酸咸”,出自唐代韩愈诗句。这一联和上一联辞句不同,意旨则差不多,都在孤芳自赏,顾影自怜。下面看陶浚宣(1846-1912)先生一副:眉宇之间见风雅,笑谈与世殊臼科。

这一副是北宋黄庭坚诗句集联。“殊臼科”就是不落窠臼(kējiù)、不落俗套、和一般人不一样。接着看陆凤墀(生卒不详)先生一副:世无知我胸常塞,事不求人志本狂。

这一副“世无知我胸常塞,事不求人志本狂”,有点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了。孤傲是可以的,但如此憋屈难受,就有点成问题了。下面看谭延闿(1880-1930)先生一副:岂有文章能下拜,生来情性不宜官。

上联“岂有文章能下拜”,出自清人邵长蘅诗;下联“生来情性不宜官”,出自清人何道生诗。整体看这一联,大致是说——我有文章足以自负,谁愿官场辛苦逢迎!接着看马一浮(1883-1967)先生一联:既秉上皇心,岂屑末代诮!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

马一浮先生晚年自号蠲juān叟,“蠲”就是“捐”,这里指“被世界抛弃”。“蠲叟”也就是“无所事事,被世界抛弃的闲散老头”。马先生墨宝中常能见到“蠲叟”的落款,这一联就是这样的。看下联“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歌者虽然苦,但那是因为他在用情而歌,不能算真苦,“深于情者才始真”嘛!真正令人苦恼的,是没有知音能懂我。看上联“既秉上皇心,岂屑末代诮qiào”,中国古人喜欢厚古薄今,认为上古之世是最好的,杜甫的“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古语中的“不信今时无古贤”等等,都是很好的例证。这里的“上皇心”即指“上古之人的用心”,“末代”即指“厚古薄今”中的“今天”。这一句的大意是——我的心思高古远大,目光短浅的当代人怎么会懂呢?对于他们的冷嘲热讽,我一点也不在乎。此联写得典雅华美,颇具贵族气质,一边流露出淡淡的忧伤,一边又洋溢着满满的刚强。由这一联,不免使人想起为哲学殉道的苏格拉底。苏格拉底不是被强权的暴君杀害的,也不是被愚昧的暴民杀害的,而是被以民主制著称的雅典、经由501名公民组成的法庭,公开审判而判处死刑的。且看《得到APP》中《苏格拉底的审判》中的一段:苏格拉底面对自己同胞的指控和死刑判决,抱着自愿求死的决心,义正辞严地为自己和自己选择的哲学生活进行了动人的辩护。在他看来,自己之所以遭到怨恨,并最终被告上法庭,是因为他不知疲倦地揭示人们的无知。但是在苏格拉底看来,这正是哲学真正的起点。因为和神相比,人就是无知的,因此人生在世只能不断求索,不断探寻智慧,以此关心灵魂的健康。而他自己就是神馈赠给雅典人民的那只“马虻”,他一生的使命就是不断提醒人们“未经检审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停止反思,停止对自己和他人灵魂的拷问和检审,那么这样的人生根本就不值得过。只有不断地检审,才能实现哲学的本质——爱智慧。因此自己不但无罪,反而应该被当作雅典的恩人。下面看杨岘(1819-1896)先生一副:铁味苦胜铜臭,诗道穷借缶鸣。

“铁味苦胜铜臭”,是说不爱钱;“诗道穷借缶鸣”,是说虽然自认为才高八斗,但写的诗却没人欣赏,只好慷慨击缶、悲歌自嘲了——云里烟村雨里滩,看之容易作之难。纵然难入俗人眼,也不趋时画牡丹!要说又臭又硬,这一副真当之无愧也。最后看何绍基(1799-1872)先生一副:倔强犹昔,沉吟至今。

大家看这一副,“倔强犹昔,沉吟至今”,画面感很强——时光太匆匆,万事渐成空,壮志岂忍付流水,胸中郁郁如何平!这个画面的主人公,该是哪一位呢?或许陆游陆放翁再合适不过了吧。纵观陆公一生,才华横溢,壮志干云,无奈形势比人强,终落得个无处施展、碌碌而终。先生之“倔强”,先生之“沉吟”,千载之下读来,仍令人唏嘘不已。且看先生一首古风《金错刀》:黄金错刀白玉装,夜穿窗扉出光芒。丈夫五十功未立,提刀独立顾八荒。京华结交尽奇士,意气相期共生死。千年史册耻无名,一片丹心报天子。尔来从军天汉滨,南山晓雪玉嶙峋。呜呼!楚虽三户能亡秦,岂有堂堂中国空无人!上、下两讲的“傲骨”到这里就要结束了。最后再狗尾续貂、多说两句,给傲骨之人提两点建议。一是建议这些大才子要低调隐忍,等待时机;不要恃才傲物,广招人忌。在这一点上,汉朝开国名将韩信是一个很好的榜样,且看《史记-淮阴侯列传》的一段:淮阴屠中少年有侮(韩)信者,曰:“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众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袴kù下。”于是信孰视之,俛(即俯)出袴下,蒲伏(同匍匐)。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这个故事,或许只是一个传说。但司马迁想借这个故事告诉世人——牛人肯低头,才算牛中牛。没能力的人,日子随便咋过都不要紧。但志大才高、傲骨铮铮的人,如果不能低调隐忍、等待时机以施展身手,又如何向世人证明你有能力呢?二是建议这些大才子要悲天悯人、积极报国,不要愤世嫉俗,自绝与时。当你自叹“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时候,大概率是你自己有毛病。俗话说:时势造英雄。每个时代都需要自己的英雄,每个时代也自然会产生自己的英雄。你到底行不行,自己说了不算,而是要到时代的洪流中去检验。苏东坡曾在《贾谊论》中发出了这样的感叹:仲尼圣人,历试于天下,苟非大无道之国,皆欲勉强扶持,庶几一日得行其道。将之荆,先之以冉有,申之以子夏。君子之欲得其君,如此其勤也。孟子去齐,三宿而后出昼,犹曰:“王其庶几召我。”君子之不忍弃其君,如此其厚也。公孙丑问曰:“夫子何为不豫?”孟子曰:“方今天下,舍我其谁哉?而吾何为不豫?”君子之爱其身,如此其至也。夫如此而不用,然后知天下果不足与有为,而可以无憾矣。若贾生者,非汉文之不能用生,生之不能用汉文也。附:“傲骨”联语清单傲骨(上)吾道自关出处,古贤安有异同(吴稚晖)义士要教天下见,高情自与俗人疏(郑孝胥)成佛恐居才子后,高名独数布衣前(谭延闿)百花香处松千尺,群鸟鸣时鹤一声(张廷济)摩天黄鹄有奇翼,拔地苍松多古枝(胡林翼)出林独石有道气,宿野崇兰无俗芬(梁启超)霜松雪柏绝无世味,瑶林璚树自出风尘(吴廷康)平生只画龙凤质,晚岁犹存铁石心(张宗祥)行无愧怍心常坦,身处艰难气若虹(陈独秀)心无畦町胸常坦,腹有诗书气自华(鲁琪光)性拙自知能事少,礼疏常觉慢人多(李鸿章)学浅自知能事少,礼疏常觉慢人多(葛德藩)世事卿自用卿法,归来吾亦爱吾庐(台静农)闲居有赋惟余拙,陋室无铭亦自馨(翟云升)傲骨(下)家贫千卷在,野阔一窗收(沈曾植)骞翮思远翥,拥褐曝前轩(翁同龢)群鸦恋晚树,孤鹰入寥天(赖少奇)淮上雁行皆北向,山头孤鹤自南飞(翁同龢)风亭对竹酬孤峭,雪径寻梅认暗香(郭嵩焘)饭疏对客有豪气,烧叶读书无苦声(八大山人)平生独以文字乐,此日尤惭时世妆(马公愚)诗书于我为曲蘖,嗜好与世殊酸咸(汪士鋐)眉宇之间见风雅,笑谈与世殊臼科(陶浚宣)世无知我胸常塞,事不求人志本狂(陆凤墀)岂有文章能下拜,生来情性不宜官(谭延闿)既秉上皇心岂屑末代诮,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马一浮)铁味苦胜铜臭,诗道穷借缶鸣(杨岘)倔强犹昔,沉吟至今(何绍基)

(0)

相关推荐

  • 微信对联选(二十九)

    291 上联:清琴雅韵润心室(清风竹影1166) 下联:流水梵音陶性情(王淼琛对句) 292 上联:心悟春秋事(珍妮原创文学) 下联:行遵天地经(王淼琛对句) 293 上联:心静是非皆懒问(一号诗巷) ...

  • 我的对联选编(十六)

    上联:风窃莲香,夜半波横惊醉月, 下联:雨滋桃花,五更雾重迷红日. 上联:夕阳西落又一天, 下联:晨曦东升重过日. 上联:朝闻鸟啼歌晨露, 下联:夜听鸡鸣唱晓雾. 上联:紫气东来,春醉河山多锦绣, 下 ...

  • 七言格言楹联赏析300副(15)

    141 山中有约谁相问:世上浮名总不惊. 赏析:寻隐者不遇诗言"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山中有约,会有谁相问呢?或梅花鹿,或小童子,或明月光.上联为引,下联为文,世上的浮名如浮云 ...

  • 上联:虚心翠竹,高风亮节轻低首。下联怎么对

    上联:虚心翠竹,高风亮节轻低首. 下联:伟岸青松,傲雪斗霜硬挺腰. 虚心翠竹,高风亮节轻低首: 雨打小草,昂首挺胸谁怕谁. 虚心翠竹,高风亮节轻低首: 傲骨红梅,屹雪标孤淡雅形. 先看平仄: 虚心翠竹 ...

  • 书房联选萃:知交(下)

    知心朋友总是难得,旧王孙溥儒(1896-1963)曾有一联感叹此事:天下几人堪供语!世间何物可耽情!溥先生是恭亲王奕訢的孙子,末代皇帝溥仪的堂兄,出身高,学问也深,一般人很难看上眼,找个知心朋友也真是 ...

  • 书房联选萃:寄托(下)

    除了诗文书画,中国文人还有更为丰富的情趣寄托.先看袁世凯袁大总统二公子袁克文(1889-1931)的一副:诗酒情能寄,烟波梦所迟.意思大概是:佳句美酒寄托着我的满腔深情,苍烟清波更是我的梦中故乡.热爱 ...

  • 书房联选萃:安逸(下)

    这一讲先来看看文人们陶醉于江山风月之安逸.先看溥儒(1896-1963)先生的一副:蹑履踏云影,鸣琴傍水声. 抚琴弄清音,更有溪声来伴奏:杖履寻樵路,长随云影共逍遥.这一副所赠对象"星槎先生 ...

  • 书房联选萃:惬意(二编下)

    这一讲,我们来看看为文交友的惬意.先看蔡之定(1750-1836)先生一副:琴指倦余茶正熟,诗肠展处酒初香. 一曲弹罢,十指微倦,但见茶炉初喧:愁肠始展,佳句即成,恰闻酒香渐浓.琴与茶能得清幽,诗与酒 ...

  • 书房联选萃:修身(下)

    本讲先谈谈古人修身的一些体会,再谈谈修身与福报的因果关系.先看梁山舟(1723-1815)学士一副:文章最忌随人后,道德无多只本心. 这一联源于宋代诗人黄庭坚的两句诗.上联讲文章要见他人之所未见,下联 ...

  • 书房联选萃:出入(下)

    这一讲我们继续谈"出世"和"入世".先看明代文人张瑞图(1570-1644)先生一副:整顿乾坤将相,归休林壑渔樵. 大家看这一联,风格和上一讲明显不同了--上一 ...

  • 书房联选萃:超然(下)

    这一讲继续说超然,来说说和个人修为有关的.先看王澍(1668-1743)先生一副:所见皆我有,安居受其全. 大家看这里说的,"所见皆我有,安居受其全",这不就是不懂事的小孩子吗?- ...

  • 书房联选萃:聪明(下)

    这一讲继续讲聪明.先看一副流传很广的老对联: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中国人有句口头禅叫"一问三不知",就是说"不知道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上联&q ...

  • 书房联选萃:傲骨(上)

    徐悲鸿先生有一句名言:"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这一讲,我们就来说说"傲骨". 先看吴稚晖(1865-1953)先生一副: 吾道自关出处,古贤安有异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