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玉田:回忆六十年代中学教育的“两条腿走路”方针
回忆六十年代中学教育的“两条腿走路”方针
1965年春,赵县贯彻执行上级“两条腿走路”的教育方针,赵县文教科要求各公社成立“农业中学”,4月初,沙河店公社开始招生,沙河店附近的往届高小毕业生听说又有学上了,特别高兴,纷纷前来报名。光沙河店村就报了20多个,我村也有10来个,沙河店公社10个村,9个大队,每个村都有报名的;报名者不光沙河店公社的,还有西封斯公社管辖的南王村、北王村的,不几天,报名者近50名。当月就开了学,教师是高中毕业生李英波。校址选在沙河店村中间路东一个大院里,有3间东屋,两明一暗,里间作为老师的办公室兼卧室,外间是我们的教室。桌子是沙河店高小收拾的旧课桌,凳子是自己从家里带来的。那时,农舍当学校,需要建厕所,我们就拉着两辆大车到沙河店砖窑上拉砖,十几个人一辆车,壮实的男生驾辕,其他男女跑梢,嘻嘻哈哈,有说有笑,一天就把砖备齐了。学校在村里找了俩砌墙把式,我们和泥、锄泥、运砖,他俩砌砖,一天就把厕所垒起了。
当时我们学的是《农业中学读本》,其内容和普通中学的课本不同,编写内容大多是农业知识,算术有民间的简便算法,有一道题我至今记得清清楚楚,一字不差:“量地用米绳,长宽两相乘,补零加一半,小数多4名”。好多知识都带有科普性质,对日常生活是很有用;语文记叙农村的文章份量也挺多,平常农村常用的各种文体都涉猎,其中有一篇是《诉苦碑》,是南边不远的邯郸一个县农民从地下挖出来的,死者给自己立的诉苦墓碑,开头几句内容我至今大致记得:老汉命苦,独守孤单,缺兄无妹,手足未联。靠父亲,长年做工常在外;靠母亲,耳聋眼花看不见……。开头我们是隔一天上一天,一半劳动,一半学习,半农半读。当时我们都是正在求学的少年,渴求知识,上级给了我们学习的机会,大家学习劲头都挺足,根本不用老师督促。一个老师,教着四五十个学生,各科课程一人承担,一天天忙的不亦乐乎。
1965年下半年,到我们学校搬到街西沙河店高小后院东北角,占了一个教室。当时还是李老师一个人教我们。据8月份统计,全县各公社都办起了农业中学,有的公社还办了两所,全县28个公社,农中数量已达34所,学生2300余名。封斯公社南北王村的同学转到本公社就读。
1966年秋冬,通过申请,我们也和正规中学一样,到外地进行了革命大串联,“经了风雨,见了世面。”到过北京、天津、南京、武汉等地。1967年1月,春节临近,我们才结束串联,回到学校。当时提倡复课闹革命,我们才恢复了课堂教学。当时遵照毛主席的《五。七指示》:“学制要缩短,教育要革命”的指示精神,学生上课堂,我还在课堂上讲过《几何》。
1967年底,我们将近3年的农中生活结束了,又回到了农村。在各个岗位尽心工作着。有的当了技术员,有的当了会计,有的当了赤脚医生,有的入了伍当兵,在部队成了干部,还有的被推荐为工农兵大中专生,当了老师,培育祖国花朵……。
斗转星移,岁月如烟,转眼半个多世纪逝去,当年我们还是十四五、十六七的的大孩子,现在已步入老年队伍,大多接近或超过古稀之年了。两鬓斑白、走路蹒跚,耳聋眼花,这还是好的,活着还能享受现在生活,有三分之一同学已经离开这个世上,进入天堂。现在,回忆起来,觉得过往时代多么纯真、有趣。我们不但要应该珍惜那段时光,更应该好好享受现在美好生活。
祝福同学们:心情愉悦、心胸宽阔,儿孙之事,尽量少管;善待自己,身体康健,少给儿女,增添麻烦;同学之间,经常问候,互祝平安;脑不糊涂,腿能动弾,对了机会,出门转转,欣赏祖国,美好河山;开开心心,乐享晚年。
从成立到毕业,先后教过我们的恩师有:李英波(丁村人)、李恒林(城里东门人)、王书道(高村乡西大章人,66年在学校中煤气死亡)、韩小波(宁晋北近人,作古)、常现夺(沙河店镇野鸡铺人)、高胜云(沙河店人),在此一并感谢恩师们。
常玉田:乡野名医(一)
常玉田,河北赵县沙河店镇野鸡铺村人。退休教师,在岗时曾任高初中语文教师,八十年代参与赵县志编写工作,主笔编写赵县教育志。退休后发余热,仼河北农民报通讯员,近百篇文章在该报发表,被评为优秀通讯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