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生作:写作文怎么把平常的东西写特别
微童话的平常与特别
文/陆生作
讲座提纲
1、不是特别才写,而是写了才特别。
2、想象是一种无知,童话是一种“曲解”“误会”:微童话有生活的影子。
3、抓住事物的特点:角色物性+人性,具有不可替代性。
4、写什么源于生活,什么都能写,写作材料无处不在,什么都可能是写作触发点。
例子:小猫钓鱼,小猫也可以换成小明,小猫的角色在这个故事当中并没有太明显,只不过是小猫爱吃鱼,然后猫去钓鱼,再加上小朋友喜欢小动物,所以才觉得小猫合适。除了这两点外,其他没有用处。
平常跟特别:不少学生,作文不知道要写什么东西,好像只有逮到什么特别的东西了,才能写出作文来。这样的话,要写点东西就很困难了。习作教学要打破这种模式、惯性,其实写什么都能写出很棒的作文。
比如这张照片,是一只蚂蚁跟一只苍蝇。
我编了这样一个故事:
这个故事的结局跟真实生活是相反的。生活中肯定是蚂蚁把苍蝇给吃了。但是童话偏爱真善美,所以把结局与生活反一下,有点意料之外。尽管没有多大的意义,写作不以立意取胜,文字及藏在文字里的情感就已经很美了。写作是个技术活,用怎么样的句子来讲故事,是有技术的。
这个故事看起来是个童话,也确实是微童话,但其实它是有生活原型的。比如说,一个人在路边晕倒了,要不要先急救一下?急救的同时拨打120,然后救护车来了,把他运到医院去治疗。整个的过程跟这个故事是一样的——蚂蚁咬苍蝇一口相当于是急救,蚂蚁兄弟搬苍蝇回洞里相当于急救车运到医院去治疗。在写童话故事时,既是真实的(比如蚂蚁与苍蝇是真实存在的),但又产生一种误解,而且跟生活当中某些事情是相关的——把它们重叠起来,然后就产生了一个童话故事。——可以在生活当中找到很多这样的例子,某些相像的东西,把它们凑起来,就有童话故事的感觉。
可以有很多的这种误解。
有一种:蚂蚁在帮苍蝇修补他的翅膀。
有一回,有个幼儿园的小朋友跟我说:苍蝇会飞。蚂蚁想上天。苍蝇飞走了。蚂蚁哭了。这这个故事是从苍蝇的角度去看的,抓住了苍蝇的特点,会飞;前面的故事是从蚂蚁的角度来的,抓住了蚂蚁的特点,团结;它们侧重点不同。
再来一个五年级同学的构思。他抓住了角色之间的特点,对比之下,蚂蚁小,苍蝇大。那么故事就来了,想个办法把它们的大与小用进故事去。
这个故事,当然是有真实生活情景的,谁还不知道苍蝇拍啊,“啪”的拍它一下,我小时候就精彩这么玩,拍了苍蝇喂蚂蚁,看蚂蚁搬家。这个同学,不仅将生活场景变成了童话故事,还用这个微童话讲了一个道理。
这张苍蝇蚂蚁图,在上面就有4个想法:
蚂蚁救苍蝇(急救队)。
蚂蚁修补苍蝇的翅膀。
蚂蚁想上天。
苍蝇拍下,蚂蚁钻出来了。
平常要训练自己,看到一个东西,怎么从童话角度把它写出故事来。等你写出来,这个东西就特别了,它是有故事的东西了。
这个透明玻璃杯里养了绿萝,很平常,办公室、教室、家里,都可能有。
怎么想个办法让它变得特别一点呢?
如果放一条金鱼、泥鳅、小房子、石头……是不是就不一样起来了?
首先绿萝很常见,写了这个微童话之后,它就变得很特别。
绿萝的特性就是剪掉后、放到水里就会长出根出来,角色具有唯一性。
我可能看到某一张照片的时候,上面只有一个东西,那我能不能增加个角色、让它们“演对手戏”?这样,这个故事就能轻松地继续下去,故事内容也会有变化。就像西游记一样,碰到了一个妖怪,又来一个妖怪,可以一直写下去,是个写不完的故事。比如,小蚂蚁去送信,他会哪些角色呢?同学会说,会碰到蜗牛,下雨了可以躲雨;会碰到萤火虫,天黑了可以照亮;会碰到毛毛虫,因为毛毛虫会飞,可以带她飞;会碰到乌龟,可以运蚂蚁过河……
同是这个绿萝的故事,有个小朋友说,老师,绿萝的根不是白色的,是棕色的。——发现了问题,有问题的地方,就有故事,就有创意!问个问题:绿萝的根为什么不是白色的呢?那肯定是时间长了,上面累积了脏东西。——这个想法,还是停留在真实生活当中,没有进入童话世界。
怎么进入童话世界呢?你要把相似性的地方去重叠,前面说过,把绿萝的根看作绿萝的脚,脚上可以干吗?马上就有人想到,脚上可以穿鞋子。但鞋子很短啊。换成靴子?还是不够长啊。绿萝的根,整一条都是棕色的。有个女生就说了,它穿了长筒丝袜啊。童话的感觉是不是马上就觉得匹配起来了?穿袜子的绿萝!这个就变成了一个很有意思的故事。——只要想到了,就故事就与众不同了。这个想到是很难的,佳作本天成,妙手偶得之;这个“想到”就是灵感,写作的灵感来了,不仅要有写作的能力,还要有写作的状态,写作还真需要一鼓作气的精神状态,否则,再而竭,三而衰。
在平时生活中,有意无意地去观察。
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叶子之间都有不同,更不要说其他了。每样东西,都有特点,找到这个特点就可以编出故事。有人理解,蝴蝶会飞是个特点,这只蝴蝶飞,那只蝴蝶飞,这两只蝴蝶在飞这个特点上是一样的。确实一样,但是,想一想,这只蝴蝶飞的故事,和那只蝴蝶飞的故事,也必须一样吗?没这么规定吧。
找到了特点,可以找到这个特点的来源,这个特点是怎么来的,通过一个怎么样的故事获得的,这个方法叫“倒着编”——以前有的,现在没有;以前没有,现在有;怎么没的,怎么又的,这中间肯定发生了一个故事,可以构思下写出来。
还可以把思维再放大点:
刚才在笑,现在在哭,为什么?中间发生了一个故事。刚在跑步现在躺下了,为什么?中间发生了一个故事……“倒着编”其本实是“反义词”。
写这个故事,是找了一个特别的蛋,壁虎的蛋,是黏在墙上的。我小时候见过。
这个故事还是来源于生活,生活当中就是这样把蛋生在墙上的。
前面几个故事,其实是人性跟物性的结合。童话故事为什么要有人性?故事是给人看的,必须要有人性。为什么要有物性?因为是借助于物来表现人性的,因为借助于物,空间比较大,一旦选择了这个物,它有特性,它就有不可替代性,就很独特。比如壁虎把蛋生在墙上,你选什么角色呢?只有壁虎是这样的,这样就变成了唯一性,也就是觉色的不可替代性。
当然也可以把蛋换成平常一点的,比如鸡蛋、蛋壳等。冰波老师就写了一个很好的故事《蟋蟀的小屋》。蛋壳以当碗、小船、雨伞、头盔、蟋蟀的小屋等,每一个都符合蛋壳的形象,具有唯一性。
有一大虫,欲向野中觅食,见一刺猬仰卧,谓是肉脔,欲衔之。忽被猬卷着鼻,惊走,不知休也,直至山中,困乏而眠。刺猬乃放鼻而走。大虫醒,甚欢喜,走至橡树下,低头见橡斗,乃侧身语云:“旦来遭见贤尊,愿郎君且避道!”
橡子就是这样的。因为《刺猬与橡斗》,所以,橡斗这个植物的形象,突然有了一个动物的形象。
古文《刺猬与橡斗》,不也是一个很棒的微童话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