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茶发展史简介
我应该是不适合做学问的,不严谨,没耐心,唯一符合做学问的一点是质疑心强。
看看各种文章,对于普洱茶的发展史,我认为自捧,吹牛的嫌疑比较大。
有一个现在还广泛存在的笑话,当然,茶农认为是真实的传说:我们的祖先,本来想给后代留下金银财宝,牲畜牛羊,又担心后代败家子,把这种不可再生的“遗产”,很快糟蹋了,于是聪慧的先人,给我们留下了茶树,让我用之不竭,采之不尽。
这种传说或者编造,本意是好的,可惜过于不合逻辑,纰漏百出,在我看来就是纯粹的笑话。好像先人曾经有过很多牛羊和金银似的。
相对靠谱的说法,大概普洱茶的历史也就是1500到1700年左右。其真正投入商用,应该是在唐朝,加上宋朝一度繁华,普洱茶在宋朝得到一定的发展。至于“极盛于清”,这个用词,我认为过去夸大。
普洱茶的历史悠久,但我认为几乎没有真正盛行起来过,云南交通不便,即便茶优秀,要流传出去,广为人知,在信息闭塞的年代,可能性为零。
现在还多普洱茶相关的人,说普洱茶在清朝如何尊贵,被重视,基本都是自己的意淫。
相对靠谱的说法,大致是清朝建立初期,当权者品饮习惯中,奶茶不可或缺,普洱因其“酽”,被用来制作奶茶。并非直接冲泡饮用,后来逐渐饮食习惯汉化后,普洱更不被宫里必须了。
因此,我认为,一直到解放前,整个普洱茶,运用,推广,乃至被认同,都是小范围的,从来没出现过真正的普洱盛世。
直到解放后,大力推广台地茶种植,整个普洱的质量,以及工艺,在随后的几十年里,得到了显著的提升。
解放前,极少数的号级茶存在,也正是因为现在稀缺,号级茶成为了收藏级别的非品饮物品,价格奇高。
1949年以后,号记茶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印记茶的历史大幕渐次拉开。原来的号记茶是用石模和木模压制的,而印记茶是用机械压制加工的,红印、蓝印、七子“、黄印等皆为此时期的主要产品。这个时期从1950年延续到1972年。
同时,这一段时间,广泛开辟了台地茶的种植,一直到今天,整个普洱茶原料的主力军,依旧是占比超过95%的台地茶。
同时,熟茶工艺成熟。扩大了中低端原料的用途,是普洱茶极其重大的进步。
1972年以中国土产畜产进出口公司云南分公司正式成立为标志;在这个时期,上面都印有“云南七子饼”的字样;多用人工厚纸包装,手工制造;普洱茶分为生、熟两种;在生茶部分,七子小黄印开创了普洱茶拼配的先河。
客观来说,统筹统销模式下,以中茶为主的模式,对于普洱茶的发展,甚至产生了反作用力。07年普洱市场崩溃,中茶责无旁贷,其一度放开商标,无论谁,无论什么品质,都可以使用,质量得不到保障,甚至产品批号都是随意,数量也是乱七八糟的。
再到90年代后,古树茶,野生茶概念的兴起。直到2003年,古树茶价格追平台地茶。这个行业,对于茶的评判,渐渐由清爽,转向厚重,饱满。然后2005,2006年普洱行情人为因素干扰,原料,质量越发得不到保证,金融茶却已经成型。注定了2007年的崩塌。
这是必然的结果,也是行业自救的选择。从此后,低质量的台地茶,名声跌入最低谷。2005,2006年胡乱收集的原料,做成的饼,成了无法脱手的累赘。
同时,品质高的台地茶,在市场真实交易中心,依旧扮演最主要的角色,但使用的却是名山古树的名号。这又成了普洱茶行业里面,备受诟病的主要原因。
而深层的本质原因,一方面是茶友不理智地追捧名山古树,同时又追求并不存在的高性价比。另一方面是整个舆论,对于台地茶,过于践踏和贬低,导致大众对于台地茶,接受不了。
最后反而成了花着高价,卖的是纯真台地茶原料,包装写着古树的产品。这是普遍存在,荒诞无比的现象。
而针对大量劣质台地茶,甚至四川,福建等拉过来的原料,囤积下来的几十上百万吨的垃圾茶,那些当年的接盘者,直到今天,还在不断尝试一些无用功,混淆是非概念,目的就是想把这些当年的垃圾出手。
2016年,尝试过,甚至打造“莞茶进京”之类的东施效颦,好在大众对于茶的认知,确实在逐步提升,一系列接盘者的举措,并未产生实质性效果。
但终究还是小范围内,日复一日地给普洱行业制造着负面影响。
随着2013年,古树茶价格追平历史最高,并且持续性上扬,直到今天。台地茶一蹶不振,但客观事实确实,市场上,台地茶和乔木,古树加在一起的比例,应该是99:1.另外2个点左右的古树茶,早被真正的普洱茶爱好者,通过各种渠道,收入囊中。
台地茶名声太差,最终结果,匹配了绝大部分消费者对于超低价格古树茶的需求。
另外,2007年后,普洱茶渐渐明确划分为两个用途。少部分,如大益的一小部分茶,成为了金融的载体,但是和品饮的茶,已经有了明显的区分。
可是,很多人,故意,或者想当然的,把二者混为一谈,还大放厥词,关键还得到很多对于普洱茶认知不是那么深刻的大部分茶友的认同,在专业人士眼中,是很大的笑话。
当前普洱茶市场,内在的问题不大,各种需求精准匹配,但是外在的硬伤,一时无法坦然面对和改进。实际上,不管是茶商,还是消费者,对于市场上琳琅满目的古树,都心知肚明是台地茶,如皇帝的新衣,没人真正去揭穿并且接受。
同时,广大消费者,对于茶的认知,一直在提升,但是,还是有相当一部分茶友,还在门口徘徊。更多的是被动接受各种拍卖或者抖音快手淘宝上不正确的茶知识,习惯性不去做深层次的辨析。
最终形成了整个行业口碑不佳,公信力表面缺失的现象。
对于金融茶,品饮茶的此炒作和彼炒作分不清,混为一谈更是常态。
总体来讲,普洱茶真正的发展,就是最近不到20年的世界,也是一路坎坷,现在逐渐趋于成熟,诚然,茶文化的传播,显得尤为重要。只有提升大家对于茶的认知,消除商家和消费者之间的认知差,回归到正常商品流通的成本和附带成本,才是普洱可持续发展的保障。
我是传播茶文化,致力于为一小部分茶友,提供最真,最纯,最高性价比普洱茶的海涛。
喜欢我的文字,记得关注。
同时欢迎加入我的茶友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