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味教育学之桑代克的猫
教科院刘老师摄影作品
六、桑代克的猫
动物对人类的贡献绝不仅限于蛋白和脂肪,在开拓人类思维方面,它们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很多重大发现和重要科研成果,如果没有动物的参与人类可能至今都无法突破。前面说到了巴浦洛夫的狗,一只可怜的让人把食管切开以便于收集胃中分泌物从而发现了条件反射的狗。今天说一只猫,一只饥饿的小猫。
一位心理学家把一只饿的快要发疯的小猫关进一个迷笼。他设置一个机关,小猫触动这个机关便可以逃出迷宫从而获得食物。可想而知,这只饿猫在迷宫里该是怎么样的四处乱撞。无意之间,它触动机关,逃了出来。心理学家再次使它陷入饥饿状态,并投入迷宫,它再次上蹿下跳,触动机关,逃了出来。反复这个过程,小猫聪明了,刚放进笼子,它就触动机关,大摇大摆地走出来,奔向食物。心理学家详细记录了这一过程,发现小猫打开笼子的时间越来越短,这意味它学会了打开迷宫。心理学家认为,人类的学习与之类似,是在不断地试误过程中完成,即试误学习。他总结了三条定律,一是准备率,二是练习律,三是效果律。简单地说就是:小猫要在饥饿的状态下、通过反复练习、并且收到成效,才能完成学习。人的学习也是如此,学习前要做好准备,学习中要反复练习,学习后及时获得反馈,学习才能有效。这位心理学家名叫爱德华.桑代克,被他折腾的死去活来的小猫,却无人知晓它的名字。
人是如何学习的、如何才能学得更快、更好、更多,一直是教育学致力于研究的问题,即便脑科学和神经科学加入,最终的谜团仍未解开。它最终能否被解开,本身也是个迷。
学习即试误,你认同桑代克的观点吗?不管的你回答是什么,你可能都信奉这句话:失败是成功之母。你经常拿这句话鼓励孩子,也勉励自己。其实,这句话的背后便隐藏着试误。你把人生想象成困在迷宫中的小猫,经历一次次失败,最终会获得成功。
我想提醒你的是,千万不要迷信这句话,就像不要迷信试误学习一样。它毕竟是从动物实验中得出的结论,不能直接应用于人。最简单的原因:人不是猫。猫在本能的驱使下,为了逃出笼子获得食物,即便饿的晕头转向、累的精疲力尽,只要一息尚存,也不会放弃努力。人却不是这样,人在从事任何活动包括学习时,都有情绪和意识的参与。如果关进笼子的是一个人的话,很有可能他在尝试几次未果之后,就垂头丧气、捶胸顿足、抱头痛哭,干脆一动不动等死了。真正困扰教育学的难题不是人的认知而是人的情绪。
如果你坚持认为失败是成功之母,建议你重温白雪公主的故事。中国民间传说中也有这样的狠毒的继母,她们是成功的杀手。从这个意义上讲,教育学又是一门研究如何让人免于失败的学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