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高科技,古代纸币如何防伪?

货币的发行不仅关系经济民生,也代表着国家的科技实力。

2019年8月30日,中国人民银行将要发行新版人民币了。除了保持现有纸币的规格、主图案和色调,新版纸币还才采用高科技手段增设了几处防伪功能。
货币的发行不仅关系经济民生,也代表着国家的科技实力。
曾经看过《铁齿铜牙纪晓岚》之类的清宫戏,对这样的情节记忆犹新:和珅用成色不足的银锭取代国库里的官银,再将官银溶成小块流入市场,以图以次充好而牟利。
在当年的我看来,这明显不符合逻辑:和珅身为大清重臣,自然是权势显赫的人物,既然有意贪腐又何必如此大费周章?他可是生活在十八世纪的大清王朝,早已流通了纸币,他只需要伪造一批纸币,再到国库兑换成现银,操作起来岂不是更能掩人耳目?
直到后来无意间看到过讲述古代货币的典籍,这才感受到了和大人的苦衷:他纵然有伪造纸币的心思,却根本不具备伪造的技术和能力。
这当然不是玩笑,事实上纸币作为一种货币形式,已经经过了漫长的历史检验。由于金属货币不便流通,宋仁宗天圣元年(公元1023年),政府在益州设立了交子务,正式发行中国历史上的第一张纸币--交子。

北宋交子(左)与南宋会子(右)

交子作为金属货币的替代物关系到国家财政稳定,其防伪至关重要。在现代纸币上的水印、凸纹等防伪技术没有出现之前,古代纸币的防伪技术也同样令人惊叹。因此,清宫剧里的和大人若是想造出一张以假乱真的纸币,还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1

材料控制

最早的纸币出自四川,所用的原材料也是出自当地盛产的桑树,用桑树皮造就的纸极具韧性,耐汗渍水浸,因此被当做纸币的上等材料。随着纸币的广泛使用,桑皮纸变得紧缺,有人选择用一种杜纸代替,这种纸不如桑皮纸精贵,仿造的人自然就多了。
政府为了防止造假,在材料管控方面费了不少心思。一方面精心研制原纸的制作工艺,提高原纸的技术含量,其技艺之复杂令仿造者望而却步;另一方面对流通在民间的纸币采取固定期限回收的方式。
宋代关子钞版
南宋时期政府发行纸币时,采用三年回收一次的方法,政府将旧币收回,发行新币,同时设置抄纸院,招收专人统一管理,整个程序非常严谨,对此《宋史》中记载:“置抄纸院,以革伪造之弊”。
制度总是在历史的进程中不断完善,到了几百年后的乾隆年间,这些制度只会日臻完善,这就从源头上减小了造假的几率。

2

文印识别

除此之外,在纸币上写上各种文字,加盖各类复杂的官印也是防伪方法之一。譬如元代的纸币上就有汉字和八思巴文。八思巴文是一种蒙古文字,由忽必烈时的国师八思巴所创建,这种文字如鬼画桃符,一般的蒙古人都未必能认全,何况是当时地位最低的汉人?若是一般人想在纸币上伪造这种八思巴文,无异于痴人说梦。
更何况除了文字难辨,政府还在纸币的上下级背面加盖官印,也极大的增加了伪造难度。清朝的大清宝钞上面除了印有汉文和满文,还盖有骑缝章的官印,即将多张纸币合在一起盖上同一个章,类似今天的合同文件防伪。
宋代关子钞版印刷出来的纸钞
这也就意味着和大人若是打算伪造纸币,除了需要找工匠雕刻复杂的印版,还需要应对因为骑缝章不一致的困扰。

3

密码识别

你没看错,早在纸币诞生时的宋朝,就有了在纸币上设置套印和暗号的防伪技术,类似于现代人口中的“密码识别”。
关于这其中的奥秘,古籍《楮币谱》记载的很详细:“大观元年五月,改交子务为钱引务,版铸印凡六:曰敕字、曰大料列、曰年限、曰背印、皆以墨;曰青面,以蓝;曰红团,以朱。”,印刷纸币时,针对不同的文字内容,规定使用不用的印刷颜色。
宋代印刷技术
还有更令人拍案叫绝的,譬如这种:“印文用屋木人物、铺户押字,各题隐秘题号,朱墨间错,以为私记。”,大意是利用图案和隐藏的记号来防伪,这暗藏的标识只有纸币的发行方知道,外人完全不晓其中的奥秘。因此图案越复杂,伪造纸币涉及的工序便越繁琐,即便是权势显赫的重臣,要想控制住如此多的人员不泄密,也绝非易事。

4

严峻刑法

由于纸币事关国家政权稳定,历代统治者对假币制造者都持零容忍态度:一经查实,杀无赦!
在纸币刚出现的宋代,一旦发现伪造纸币者,等待他的将是绞刑。随着纸币在社会上的使用范围逐步扩大,相应的处罚制度也越来越健全,除了伪造者本人以外,知情不报者,使用假币者、以及对纸币监管不力的官员,都要受到相应的处罚。
这可能还算是比较宽容的,到了以纸币为主要流通货币的元代,律法直接明文规定了伪造假币的各种处罚明细,相比较宋代的处罚,严厉得近乎残忍。例如《元史.刑法志》记载:“诸伪造宝钞,首谋起意,并雕版抄纸,收买颜料,输填字号,窝藏印造,但同情者皆处死。仍没其家产。.......挑剜裨凑描改宝钞,以真作伪者,初犯依例杖一百七下,徒一年,再犯断罪流远。”
更具震慑力的是,历代王朝为了彰显皇恩浩荡,逢遇国家庆典会不定期大赦天下,但从元代开始无论何种情况,都不会赦免伪造纸币者,这样的处罚足以对百姓造成威慑。到了明清时期,律法更是简单粗暴:凡是伪造纸币者,不分主从犯,一经查实,全部按律处死。
为了让执法力度深入人心,明清时期的纸币上还印有这样的字样:“伪造者处死,首告者赏钞五锭,仍给犯人家产。”有惩罚有奖励,在物质与精神的双重激励下,每一个伪造者在群众眼中都是一具行走的财宝箱。
正是基于这样严密的措施和制度,注定了伪造纸币的行为实属自掘坟墓。即便和珅有伪造假币的心思,以他的手眼通天或许也能全身而退,然而那对些制版、印刷、运输的小角色们来说,放着安稳的日子不过,他们为什么要陪着和大人冒如此大的风险呢?

参考资料:《宋史》、《楮币谱》、《元史.刑法志》、《中国纸币研究》

我们意在文化传播和分享

若您有异议,请联系我们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