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群让新裤子成为配角的孩子,唱出了摇滚的火热
遇乐队演出,中间从左到右依次为吉他手李美银、鼓手罗丽欣、主唱晏兴丽、吉他手龙梦、贝斯手罗春梅
“这是最后一首歌曲,唱完之后我们将离去。”
新裤子这首《最后的乐队》,在很多场合都表演过,只是这次,开场的不是主唱彭磊。
旋律响起,五个穿着校服的女孩依次走上台,拿起手中的麦克风,唱出背了许久的歌词。
因为紧张,女孩们的调子越唱越高。随后加入演唱的彭磊注意到这个细节,小心地平衡着旋律。
演出在贵州六盘水市钟山区大湾镇海嘎小学的操场上进行。上周,这所处在海拔两千米之上的山村小学,迎来了名为“海嘎少年的夏天”的演唱会,并通过抖音对外直播。
五位“海嘎女孩”有一个共同的名字:遇。
两年前,海嘎小学的音乐老师顾亚挑出这几个孩子,组建了“遇”乐队。
但其实,她们一年前就已从海嘎小学毕业,到山下镇上去读初中。中学课业重,学校不允许带乐器进宿舍,乐队的练习时间变得很难保证。
前不久,顾亚将“遇”重回海嘎的视频发上抖音,称她们是“众神归位”。面对难得的排练时间,孩子们都相当享受。
“遇”乐队回归,大家都来围观。/Teacher顾
这两年,很多人都会去讨论乐队文化和摇滚音乐。有人认为大众化的传播,会让摇滚乐叛逆的内核丧失,但对于顾亚和海嘎小学的孩子们而言,组乐队、玩摇滚,并通过极为接地气的抖音为外界所知,一切带来的改变,早已突破那些讨论。
这所山顶上的摇滚学校,似乎正在给摇滚的定义,调配一些不太一样的色彩。
在海嘎建完小
实现比音乐更摇滚的梦
18岁的熊和龙在郑州的工地上打工,高温让他得来一段假期。回到紧挨着海嘎小学的家,他听说了学校要办演唱会的事。
海嘎小学海拔超过2300米。
熊和龙也在海嘎小学念过书,只到三年级,后来转到离家十几公里的镇上小学。
由于师资力量不够,在2014年以前,海嘎小学最多只有三个年级,“14年只有三个老师,十四个孩子,大部分还是学前班,差不多办不下去了。”校长郑龙回忆。
郑龙从2001年开始在海嘎小学工作,2014年到2015年,他同时兼任腊寨小学的校长,在那里,他结识了27岁的顾亚。
从小自学吉他的顾亚,大学在六盘水师范学院主修音乐时,便组建了自己的乐队,担任主唱兼吉他手,玩激流金属。
毕业后,乐队演出难以维系生活,在父母的劝说下,顾亚报名了特岗教师考试,成了腊寨小学的一名音乐教师。
郑校长告诉顾亚,他看过顾亚的演出,自己年轻的时候也喜欢弹吉他,两人一见如故。
顾亚拍下了郑校长喜欢吉他的“实锤”。/Teacher顾
后来,顾亚得知在山更高的地方,还有一个叫海嘎小学的地方。郑龙希望能把海嘎小学建成完整小学,这样海嘎村的家长就不用把孩子送到镇上租房上学,负担也能减轻些。
这样的想法,顾亚觉得“很摇滚”。
2016年暑假,郑龙带着顾亚在内的七八位老师,开始挨家挨户动员,他们要把海嘎小学建成完小。家门口有小学,这是一件开心的事,但家长们会担心,孩子上学到一半,万一办不下去了,还得去镇上租房。“校长当时保证,如果坚持不下去,孩子到他家里去上课。”
那年开学,海嘎小学迎来60几名学生,四年级办起来了,2019年,“遇”乐队的孩子们成了海嘎小学的第一届毕业生。今年暑假前,海嘎小学已经有12名老师,108名学生。
学校走向常态化,音乐的种子也在海嘎播种下来。2017年,一次偶然的机会,孩子们看到老师们弹琴唱歌,好奇的眼神让顾亚动了教他们乐器的念头。
“我那时候,三年才学会了三个和弦,如果有老师教,肯定不至于这样。”自学走来的顾亚,并不觉得孩子们一定要走音乐这条路,但他们能从音乐里感受到更多,“这是幸福的。”
顾亚的想法得到了郑校长的支持,他们发朋友圈征集乐器,还从镇上其他学校借。慢慢地,海嘎小学的孩子都能学上一件乐器。
再后来,组乐队,练歌曲,录短视频,又成了顾亚带动孩子们积极性的方法。
在海嘎小学的音乐教室,孩子们都能学上乐器。
如今的海嘎小学,在熊和龙眼里早就“不一样了”。在家的日子,他经常能听到孩子们练琴打鼓的声音。
“她们成绩好,组乐队更好,以后的路肯定走得比我好。”
本文经授权转载自《新周刊》微信公众号(ID:new-weekly)。《新周刊》创刊于1996年8月18日,以“中国最新锐的生活方式周刊”为定位,20多年来用新锐态度测量时代体温。从杂志到新媒体,《新周刊》继续寻找你我共同的痛点、泪点与笑点。关注新周刊微信公众号,与你一起有态度地生活。官方微博@新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