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省联考卷之《国文教员》,披文入情,个性解读。题目答案争议之处,快来围观。
披文入情
新课标语文课题组:孙春梅
文本一:
国文教员
国文之称,始于“五四”时期,是中华民族的语言文学。
①我上小学时白话文刚代替文言文,国语教科书很浅,没有什么难懂的。(交代背景,“五四”时期,新旧交替。)五六年级的教师每星期另发油印的课文,实际上代替了教科书。他的教法很简单,不逐字逐句讲解,认为学生能自己懂的都不讲,只提问,试试懂不懂。先听学生朗读课文,他纠正或提问。轮流读,他插在中间讲解难点。(教法独特,以答疑解惑代替逐句讲解;为人师表,作者深得真传。)课文读完了,第二天就要背诵。一个个站起来背,他站在旁边听。背不下去就站着。另一人从头再背。教科书可以不背,油印课文非背不可。文长,还没轮流完就下课了。文短,背得好,背完了,一堂课还有时间,他就发挥几句,或短或长,仿佛随意谈话。一听摇铃,不论讲完话没有,立即下课。
整体介绍国文教员的教书流程:自编油印教材,让学生大量背诵,师者或长或短地发挥。师者执教看似随意而为,实则匠心独运,其教法朴素,彰显智者风范,“做减法,少即是多”,此处“面”的全局广度为后文“点”的局部深度做铺垫。
②他选的文章极其杂乱,古今文白全有。有些过了六十多年我还记得。不是自夸记忆力好,是因为这些文后来都进入了中学大学的读本。那时教小学的教员能独自看上这些诗文,选出来并能加上自己的见解讲课,不是容易的事。现在零星写几段作为闲谈。记得五年级上的第一篇油印课文是蔡元培的《洪水与猛兽》。文很短,又是白话,大家背完了还有点时间。老师就问:“第一句是‘两千多年前有个人名叫孟轲。’为什么不叫‘孟子’你们听到过把孔夫子叫作‘孔丘’吗”那时孔孟是大圣大贤,是谁也不敢叫出名字的。我在家念的《论语》里的“丘”字都少一笔而且只能念成“某”字。对孟子轻一点,轲字不避讳了,但也不能直呼其名。老师的问题谁也答不出。于是他讲,这第一句用一个“轲”字就是有意的,表示圣贤也是平常人,大家平等。这就引出了文中的议论。
有远见,编纂古今文白入油印教材,“杂乱”贬义褒用,肯定其涉猎范围广;有卓识,适度讲解,于精细之处见学问;剔除避讳,人人平等,彰显着时代主题。目的引出原文后文的对比、比喻论证,于“一乱一治”中立场鲜明,支持新潮,反对守旧,斥责军阀为“率兽吃人”,揭露军阀指派军人“乱打爱国的青年”是“野兽的派头”。
③还有一篇也是白话,是《老残游记》的大明湖一段。这篇较长,背书时堂上有许多人站着。(要求严格,重视国文传统教法的背诵环节,此为语文学习行之有效的积累方法。)他们会高声唱古书,不会背长篇白话。好在选的还是文言多白话少。有一篇是龚自珍的《病梅馆记》。从他讲课中我第一次听到桐城派、阳湖派、“不立宗派”的名目。(文学的领路人,其文学造诣、美学修养非同一般。)课文背完了,老师说了一句:“希望你们长大了不要做病梅。”刚说完,铃声响了,他立即宣布下课。
古为今用,龚自珍托“病梅”议政,针砭时弊,形象地抨击清王朝摧残人才的种种罪行,表达追求个性解放的强烈愿望;留白式教学,国文教员托“病梅”言志,希望学生“不要做病梅”,而要冲破思想藩篱,做追求个性解放的热血青年,做弘扬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精神的新青年。
④他也教诗词。教了一首七言古体诗,很长,题为《看山读画楼坐雨得诗》,写雨中山景变化。诗中提到不少山水画名家。荆浩、关仝、董源、巨然等名字,我就是从这篇诗知道的。当然那时我们谁也无福见到古画。教词,他选了两首李后主的,两首苏东坡的。背完了,他又提出问题,“罗衾不耐五更寒”“高处不胜寒”,两个“寒”有什么不同一个怨被薄,是皇帝;一个说太高,是做官的。为什么一样寒冷有两种说法他还没发挥完,下课了。
知识渊博,选材典型,对名家名作阐发精妙绝伦的认识与见解;设置悬念,激发兴趣,引领学生自发自觉增知识、长见闻。
⑤有意思的是他选了《史记》的“鸿门宴”。文较长,教得也较久,还有许多人背不出,站着。老师说,重念重背。第二天背完有时间了,他又高谈阔论了。他说,起头先摆出双方兵力。刘邦兵少得多,所以项羽请他吃饭,他不能不去。不能多带人,只带一文一武:张良、樊哙,这就够了。司马迁讲完这段历史,最后一句是“立诛杀曹无伤。”这个“立”字是什么意思?有人回答是“立刻”。又问:为什么着重“立刻”自己回答:因为这是和项羽通消息的内奸,非除不可,还要杀得快。项伯对刘邦通消息,又在席上保护刘邦,也是内奸,为什么项羽不杀他反而把自己人曹无伤告诉刘邦,难道想不到刘邦会杀他从这一个“立”字可以看出司马迁要指出刘邦有决断。项羽有范增给他看玉玦也决断不下来。刘邦是聪明人,所以兵少而成功。项羽是糊涂虫,没主意,办事犹犹疑疑,所以兵多将广也失败。他把自己手下的韩信、陈平都赶到刘邦一边去了。太史公司马迁不仅叙述历史还评论历史,先讲什么,后讲什么,字字句句都再三斟酌选用,所以是头一位大文人,大手笔。看书作文,必须这样用心思。不背不行,光背也不行。
讲解有趣,深度剖析,以《鸿门宴》用一“立”字为窗,结合历史故事架构,对比人物做法,辩证分析,进而打开人物的世界;见解独到,教学有深度,指点学生既要背诵,又要看书作文,且必须字斟句酌,着实令人钦佩。
⑥这位教师引我进了文字,而我也被文字纠缠了一辈子。我究竟应不应该感谢他?自己也不知道。
育人有方,国文教员采用趣味式教学法,逐一解决思维疑惑处、语言疑虑处、章法疑难处;用事抒情,对师者的感谢、感激、感恩之情委婉道出,升华主题;自问自答,又似无答,发人深省。
美文选粹·国文教员
文本二:
⑦评曰:这些小品文算不算小说?绝不是从外国介绍进来的essay,那种散文的标准是法国蒙田和英国培根的议论短文以及英国兰姆的随笔文章。这些小小说倒像是中国的老传统,《汉书·艺文志》说小说家者流出于稗官,是“九流”之外的第十流,但仍旧是出于“王官”即中央政府部门,不过气派不大,所以比作小稗子。《世说新语》也是这一类小说。尽管里面的大人物有名有姓,但其言行查考起来,还是传闻居多。若不叫“小说”而叫“世说”,那就既好听又符合《汉书》里关于稗官小说的说法:“街谈巷语,道听途说。”清末民初所谓社会小说、言情小说、武侠小说、侦探小说等等的分类多指长篇,短篇的叫作笔记小说,把唐人宋人的一些短文有点故事的都算进去,不论所记是真是假,外国到了现代,小说的体裁也够包罗万象了,所以这里的一些小文收入小说集不能算错。好在都没有列出姓名,是真是假,也就无须考证了。
精讲精进,善于设问、启发。由“这些小品文算不算小说”设问引入,启人心智,区别国内外散文标准的异同,鉴别小品文与小说的历史“官司”,引经据典,得出“一些小文收入小说集不能算错”的结论,对于小品文与传统小说的理解与阐释,无不令人信服。
作者:金克木
注:金克木(1912-2000),著名学者。晚年曾写有多篇回忆性的短文,集为“化尘残影”随笔集,并附自评。文本一《国文教员》为“化尘残影”之一,文本二即“化尘残影”自评。
文章珠玑
老师的问题谁也答不出。于是他讲,这第一句用一个“轲”字就是有意的,表示圣贤也是平常人,大家平等。
课文背完了,老师说了一句:“希望你们长大了不要做病梅。”
太史公司马迁不仅叙述历史还评论历史,先讲什么,后讲什么,字字句句都再三斟酌选用,所以是头一位大文人,大手笔。看书作文,必须这样用心思。不背不行,光背也不行。
思考探究
1
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国文教员在教科书之外自编讲义,在课堂上又往往“随意谈话”,文章重在塑造他潇洒率性的先进知识分子形象。
B.国文教员讲授课文时的“发挥”,不但有他本人对诗文的独到见解,而且含有指点学生读书作文的方法。
C.这篇“闲谈”文章回忆国文教员的课堂言行,清淡中有深意,其行文体现了国文教员潜移默化的影响。
D.尽管也曾因为文字而经历波折,被文字纠缠了一辈子,作者始终对引领他走上文字生涯的国文教员心存感念。
参考答案:A
解析:
此题为常规题,考查文本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A项“重在塑造他潇洒率性的先进知识分子形象”解读偏跑,“潇洒率性”是其性格特点之所在,此处重在表现其深厚的学养及独特的教学风格。“自编讲义”表现其在深厚学养基础上的能力与自信,看似“随意谈话”,实则是其教学语言自然与讲述娴熟的表现。
语文畅学优编者(陈保侯):
这道题目网上AD之争很是激烈。编者有以下个人观点,供参考。
这篇文章,写小学教员的许多事情,零零碎碎,读起来更像散文。
这位小学教员有潇洒率性的的一面,有才学过人的一面,有立德树人的一面,有教学独特的一面,也有传播新思想的一面。说说他潇洒率性没错,他是一位先进的知识分子没错。但是我们要认识到,作者写这位小学教员那么多片断,最终要表达什么?是这位教员对自己的教育与影响,是这位教员引导自己走上了文学道路。个人认为阅读文章要有全局观念,不可盯在一点上。做小说阅读题,很多时候就要有全局意识。
我们再来回到A项,“文章重在塑造他潇洒率性的先进知识分子形象”,有了上面的“登高望远”后,再来分析这一项内容,就会发现“文章重在塑造”的一个“重”是错误的。文章重在塑造他潇洒率性的一面吗?这位教员还有好多方面可圈可点呢。
作者写这么多事例,就是在表现教员(老师)对自己的教育与影响之深。
以上观点,只代表个人观点。
2
下列与文本有关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下列与文本有关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蔡元培《洪水与猛兽》一文称孟子为“孟轲”,既表达了“五四”时期鲜明的反封建精神,更符合白话文的文体需要。
B.《老残游记》中大明湖听说书一段,是精彩的白话小说片段,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段来渲染王小玉说书时激烈紧张的气氛。
C.司马迁的《鸿门宴》写出了刘邦的决断与项羽的糊涂,直接影响到后世李清照写“生当作人杰”一诗时贬项扬刘的态度。
D.金克木的“化尘残影”,在命名上同鲁迅的“朝花夕拾”有异曲同工之处,两者都隐含了追溯往事的独特意味。
参考答案:D
解析:
此题属于创新题,注重考查文学素养。A项“既表达了‘五四’时期鲜明的反封建精神,更符合白话文的文体需要”说法不妥,原文为“这第一句……表示圣贤也是平常人,大家平等。这就引出了文中的议论”既彰显着剔除避讳,人人平等的时代主题,也表明了文章的写作章法。B项“渲染王小玉说书时激烈紧张的气氛”说法有误,这里是表现了王小玉说书的独到之处。C项“直接影响到后世李清照写‘生当作人杰’一诗时贬项扬刘的态度”属于强加因果,而且李清照写“生当作人杰”的内涵有三,一是褒扬项羽宁死不肯过江东的血性刚烈之举;二是讽刺丈夫赵明诚的胆小懦弱,大敌来临时却弃城逃跑;三是批判宋朝苟安一隅、不思进取的时政。故选D。
3
作者自评“这些小小说倒像是中国的老传统”。请结合文本二,分析作者心作者自评“这些小小说倒像是中国的老传统”。请结合文本二,分析作者心目中传统小说的特点。
参考答案:
①传统小说的作者本出于稗官,写作态度不同于正统史家。
②小说内容常取自街谈巷语,真真假假。
解析:
此题属于常规题,考查分析概括能力。从“《汉书·艺文志》说小说家者流出于稗官”可知传统小说家出于稗官,从“气派不大”得知稗官写作缺少正统史家“尊重历史,以史料为依据”的“气派”,再联系后文提到的真假问题,可见两者的写作态度不同;从查考起来“传闻居多”,到“《汉书》里关于稗官小说的说法:‘街谈巷语,道听途说’”,再结合两次提到“是真是假”,可概括其内容为常取自街谈巷语,真假相伴。
4
如欲以“一则‘新世说’”为题写一则《国文教员》的小评论,请结合文作如欲以“一则‘新世说’”为题写一则《国文教员》的小评论,请结合文本,列出评论要点。
参考答案:
①记录人物言行,品评人物风格,具有“世说”类小说的特点。
②以新的方式反映新的时代内容。
③体现学者金克木独特的小说观念。
解析:
此题是创新题,要求列出评论要点,考查读写技能。作答文体是小评论,记录人物言行,品评人物风格,以“一则‘新世说’”为题,就要符合“世说”类小说的写作特点;设题情境“新世说”突出“新”,以新的方式反映新的时代内容;紧扣“文本二”,体现学者金克木独特的小说观念。
语文畅学优编者(陈保侯)
文本二:
评曰:这些小品文算不算小说?绝不是从外国介绍进来的essay,那种散文的标准是法国蒙田和英国培根的议论短文以及英国兰姆的随笔文章。这些小小说倒像是中国的老传统,《汉书·艺文志》说小说家者流出于稗官,是“九流”之外的第十流,但仍旧是出于“王官”即中央政府部门,不过气派不大,所以比作小稗子。《世说新语》也是这一类小说。尽管里面的大人物有名有姓,但其言行查考起来,还是传闻居多。若不叫“小说”而叫“世说”,那就既好听又符合《汉书》里关于稗官小说的说法:“街谈巷语,道听途说。”清末民初所谓社会小说、言情小说、武侠小说、侦探小说等等的分类多指长篇,短篇的叫作笔记小说,把唐人宋人的一些短文有点故事的都算进去,不论所记是真是假,外国到了现代,小说的体裁也够包罗万象了,所以这里的一些小文收入小说集不能算错。好在都没有列出姓名,是真是假,也就无须考证了。
注:金克木(1912-2000),著名学者。晚年曾写有多篇回忆性的短文,集为“化尘残影”随笔集,并附自评。文本一《国文教员》为“化尘残影”之一,文本二即“化尘残影”自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