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品方足布及尖足布八例
笔者曾在十二、三年前的《北京金融·钱币专辑》中撰文先后列举个人收藏的十五枚异品方足布, 谈到了方足布常见的各种异书现象, 包括方足布文字的反书、传形、省笔、赘笔、背书、合背及合面等情况(见1994年7 期及1995 年7 期《北京金融》)。当时在《异品方足布九例》一文中提及合面布时, 有一段话写到:“方足布中除上述两例合背钱的情况外, 还偶尔会出现`合面' 的情况, 就像两枚有钱文布币的正面合铸成一体, 于是布币的两面皆成了无钱文的双背,即是布币两面均显示出四周边郭和中心作`小' 字形的三条筋。此种合面方足布十分罕见, 笔者至今尚无缘搜集到, 故在本文中未能提供实例。”
事隔十二年后的今天, 我终于可以在此文中举例个人收藏的合面布币了,而且还不止一例。
本文列举的第一例合面方足布是2004年8月从嘉德拍卖公司中国历代钱币铜镜专场拍卖会上所拍得的。该枚通长44、身长29、肩宽24.5、足宽27mm,重5.9g。通体绿锈, 双面均有错范和流铜的痕迹。
第二例合面方足布系2006年8月好友王海燕所赠。该枚红斑绿锈入骨, 品相堪称佳品。通长45、身长30、肩宽25.5、足宽26mm, 重5.3g。
第三例异品方足布是十多年前山西一位泉友搭赠给我的一枚无文布。把玩多年, 始终也未太在意此枚布币。该布通长45、身长30、肩宽24、足宽27mm, 重5.0g。通体绿锈, 在其一面有三道印痕, 经观察像是一枚尖足布叠压后留下的印痕。此布不像是一枚合面布, 因为它双面均无边郭和中心的“小” 字形三条筋。形制虽与前面两枚规范合面方足布稍有不同, 但又确确实是一枚无文方足布。
第四例列举的是一枚异品燕布“安安”。此布特殊之点就在于正面左右两边的字均铸为“安” 字, 背面左侧有一“右
” 字(即“右+”)。通常长45、身长31、肩宽24、足宽28mm, 重6.7g。此枚布币两年之前曾是北京李振如老先生自号所谓“陶陶居” 的原钱(《历代古钱图说》一书将燕布“安阳” 释为“陶阳”, 故有“陶陶居” 之称。)近二十年来, 我也始终在关注着李振如先生这枚异品燕布的去向, 于等到李振如老先生88岁之际, 才肯以一万元的代价割让给我, 从此, 燕布异品“安安” 成为我的珍藏品之一。
第五例是我十多年前早已拥有的一枚趣味尖足布“周周” , 通长51.5、身长38、肩宽26、足宽28.5mm, 重6.1g。将平日常见品“平周” 尖足布正面左右两边皆铸成了“周” 字, 在尖足布中也实属稀见, 与前枚“安安” 燕布相映成趣, 且有异曲同工之妙。只可惜此枚尖足布正面左右两个字并不十分对称, 右侧一字下半边少了一个“口” 字而引以为憾。
第六例两年前也曾是李振如老先生旧藏的一枚“襄垣” 方足布,通长45、身长30.5、肩宽22.5、足宽25mm,重5.7g。正面看上去该布只是一枚毫不起眼的普通的“襄垣”布, 然而翻过此布的背面来看, 却耐人寻味。此布背面左侧看似乎是有点儿像英文“IL” 字样, 仔细端详之后,发觉原来隐约是个“垣” 字, 背面右边又一点儿不显字而明显有一道斜竖纹;原来此布竟是半个“襄垣” 合背布, 十分少见。该布仅以一千元的价格购得实在是物超所值。
第七例异品布是一枚简笔“露” 字布。通长42、身长28.5、肩宽22、足宽24mm, 重4.9g。本枚同第一枚合面方足布一样, 也是2004年8月从嘉德专场拍卖会以较便宜的价格所拍得。尽管此布论品相不算甚好, 但东西不错, 所谓“雨”“露” 滋润, 一看上去就是一个明显的“雨” 字。
第八例异品布正面笔划看上去很乱, 通长43、身长29、肩宽24、足宽25.5mm, 重5.6g。此布也甚耐人寻味,说是铸造错范吧, 似乎又不像, 因为大凡错范之钱总会影响到背面, 而此布背面铸造却十分工整规范, 纹路丝毫不差;正面笔划虽说十分凌乱, 但大布局一看仍像是个“
”字布的异书(董瑞先生看过此布, 他认为是“皮氏” 布的异书, 可供一说)。此布也不知何原因所造成。可谓有鬼斧神工之妙也! 也算是异品布的一个特例吧。
(彩照:梁学义;拓片:潘世杰)。
(本文刊于《中国钱币》2008年2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