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竹山出土的西汉金饼

1975 年11 月, 湖北省竹山县城北郊约一公里的明清大队胡家坡, 在农田改造放炮炸山的工程中, 发现土坑墓, 有多件文物被炸出。县文化馆闻讯后, 迅速派人赶到现场收回文物,迫于当时的形势, 一切为农业学大寨让路, 未能进行科学地考古发掘。在当时收回的金器、青铜器、玉器和陶器文物共数十件之中, 有1 枚金饼引起了我们的极大关注。此枚金饼仅为圆形金饼的四分之一, 经切割的两边较直, 切割面较倾斜。饼正面边缘圆滑, 边缘微鼓稍厚于中部, 尖角顶端刻有一“S” 形纹。背面呈蜂窝状孔洞凹凸不平。长46, 宽36, 厚9mm, 重102g。虽然胡家坡墓地出土的金饼只有四分之一大小, 但在鄂西北汉水流域地区尚属首次发现。

通过仔细观察我们发现, 金饼应该是用较锋利的器具切割而成, 其正面的边廓卷唇圆浑, 中心部分微凹; 表面较为光洁, 但有大量的磕踫痕迹, 多集中在金饼的正面, 在凸起的边轮部分最为密集, 原有的棱角多被磨平, 这可能与其流通使用情况有关。金饼的底面较为粗糙, 其中心略薄一些, 有较多浇铸时留下的不规则的砂眼孔洞与坑凹现象, 同时也有不明显的冰裂纹。

在金饼的正面接近中部的位置, 我们发现了一个“S” 形戳记。这种在金饼上打戳记的现象较为普遍。通过与其它地区出土金饼上的戳记比较, 目前仅发现西安谭家乡出土的219 枚金饼中, 曾出现过较多的“S” 形戳记。从符号的形态和戳记的位置来看, 与胡家坡出土金饼的“S” 形戳记极为相似①。对于金饼上出现的“S” 形戳记的作用与目的, 有人将其解释为核校符号, 通常用于核对帐物之用。

从同墓出土的其它金器、青铜器与陶器风格特征来分析, 这枚金饼的时代应该属于西汉时期。金饼在西汉时期较为流行, 1999 年西安东北郊谭家乡北十里铺村曾出土219 件金饼, 但在湖北地区却发现极少。1966 年在湖北江陵楚墓中, 曾出土数十枚战国时期的包金箔的铅锡饼, 很显然都为仿制的金饼冥币, 这说明湖北地区至迟在战国中期就已铸行金饼,但是西汉时期的金饼在湖北地区发现是极为罕见的, 仅在1971 年湖北宜昌前坪汉墓七号墓中出土过一枚②。

注释:

① 徐涛: 《试论谭家乡出土金饼的时代与性质》, 《考古与文物》, 2008 年第5 期。

② 管维良: 《宜昌前坪战国两汉墓》, 《考古学报》, 1976 年第2期。

(本文刊于《中国钱币》2013年第5期)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