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这个,皇后镇你就白去了(三)黄金史
箭镇现在以每年四月下旬的金秋节出名,在后山的植被五彩斑斓之际,全镇人集体出动,各种老爷车,包括救火车和蓝翔下属机构的车辆都纷纷开上街头,再加上各种宠物狗狗大比拼以及盛装表演吹喇叭,吹苏格兰风笛,将一年一度的秋色推向高潮。
可箭镇的由来原本只是为了黄金。
1862年,威廉瑞斯就是在箭河发现了天然黄金,随之而来的是大批淘金者的涌入,从1866年开始陆续有华人也参与进来,次年箭镇才成建制,以前这个地方叫做福克斯,当然这与西海岸的冰川小镇福克斯没有半毛钱关系。华人秉承着一贯的吃苦耐劳和不善沟通在箭镇建立起新西兰第一个华人社区,也就是现在被保留作历史遗迹的定居点。不过大部分的华人游客显然对这个破败不堪的遗迹并不怎么感兴趣,大多数人眼中看着那些并不算陌生的村头厕所,依山而建的窝棚以及土泥巴糊出来的墙壁多少有点不堪回首,而欧美游客往往很好奇这样的地方怎么样才能生存下去,不过对于吃过苦下过乡和经历过无数苦难的中国人来讲,这种艰辛并没有那么难以理解,说起来真是让人有点辛酸又无奈。
淘金初期,洋人的淘金客大刀阔斧,将周边的河流河滩都筛选了一遍,然后啸聚而去,到新发现的西海岸开发更多的机会,而剩下的细碎和低品味的矿砂留给了更有耐心的华人矿工。并非华人矿工乐甘于此,而是出于无奈,没有采掘和破碎的工具,没有通畅的语言沟通,华人也只能做一些最为低端的活计,这也是华人经常被斥为只会在淘剩下的渣子里寻找黄金的食物链最下游作业者。随着偏见的不断加剧,到了1896年,每个进入新西兰的华人都要缴纳100英镑的人头税,而仅仅在1881年,这个税种对于华人也仅仅是10英镑而已,由此来新西兰的华人数字急剧递减,到了1900年,这里的华人已不足千人了。
无论是在澳洲还是新西兰,参与淘金的华人几乎命运都是一样的,他们勤劳吃苦,却得不到本土文化的承认,干得越多,歧视和偏见越厉害,后来的新西兰政府也做出了官方道歉,政治正确地承认了华人在淘金史上的地位以及对新西兰做出的贡献,但我仍旧认为一定是什么地方做的有一些问题,比如与主流价值观之间的分离,过于注重积累财富而忽视社会责任的输出,总之也许在普世的层面上存在一些差距,当然这种差距在当时的大清帝国背景下以及前现代化波谲云诡的风气下显然是无法弥合之痛。
如所有资源型城市一样的命运,箭镇在黄金基本淘光之后,人口也由高峰时期的上万人锐减到了两三百人,几近荒芜,而再次以靓丽的面目示人,这已经是近百年之后的事情了。对于很多西方人,追溯的过往是那些光荣与梦想,是“激情燃烧的岁月”,而对当年的那些华人来说,支撑着梦想的往往仅仅只是苦难(苦逼和灾难)。
现在的箭镇,也有黄金,那就是金秋时节满眼所及的金红灿烂。
咨询旅行事宜请扫描天舒的另外这个微信号:jeffery0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