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生作:《女娲补天》与传统文化有关,“五色”要给学生讲明白

我们今天讲《女娲补天》,这是一个神话故事。我们讲点跟语文课讲的不一样的东西。

第一点:反义词思维。

一开始人们的生活非常幸福,接下来人们生活在混乱、恐怖之中,最后生活又恢复了平静。这过程,其实是一个反义词的思维。就像我们以前讲的从有到无再到有。

第二点:糖葫芦结构。

大地上,从混乱到平静,这一过程,其实是解决一个个问题的过程。

故事的主人公是女娲,她解决的第一个问题是补天,第二个问题是杀龙,第三个问题是把天顶高,最后世间就恢复平静了。

第三点:因果关系。

天为什么会破?

地为什么会裂?

女娲为什么补天补地?

这里面涉及到一系列的因果关系。

因为共工怒触不周山,所以天柱折了,天破了,地裂了。因为人是女娲造的,所以女娲来补天、杀黑龙、立四极。

写作文,特别是叙事的,因果关系很重要。

第四点:故事有文化。

课文题目叫《女娲补天》,它里面其实有好几个神话故事。第一个就是女娲捏土造人,第二个是共工怒触不周山,第三个是女娲补天。

放到古文里,女娲补天的故事就几个字: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苍天补,四极正,淫水涸,冀州平,狡虫死,颛民生。

在女娲补天里面,女娲用到了五色石,我们习惯讲女娲炼五色石补天。我在这里重点要讲一讲这五个颜色:红色、青色、黄色、白色、黑色。

这些颜色不是乱讲的,它有中国的传统文化在里面。

我们从空间上分东、南、西、北、中,每一个地方都有一种颜色。很多同学喜欢讲“左青龙,右白虎”,青龙青色,白虎白色。

东方是青龙。

西方是白虎。

北边是玄武——玄就是黑色,如“天地玄黄,宇宙洪荒”,就是玄色——天蓝得发黑。

南方是朱雀。朱,红色,就是赤色,赤橙黄绿青蓝紫的“赤”。

中原是黄土地,所以是黄色。

所以,我们就明白了,女娲补天的石头,五种颜色来自于东南西北中。每一个地方都有一个神灵,东边是青龙,西边是白虎,北边是玄武,南方是朱雀,中间这个叫后土。他是共工的儿子。他老爹撞断了天柱,他做好事,平定九州,成为地神。

我们去写一个故事,可以把了解到的传统文化写到故事里面,这会让你的故事高级一些。如果你懂得“东南西北中”配“青朱白黑黄”,那么当你看到课文《女娲补天》里这样写的时候,你会觉得这课文写得还是挺好的,袁珂整理得还是很厉害的。袁珂是我们中国研究神话很厉害的一位大家,他写了很多与神话有关的书,我们可以找来读一读。

我们学了知识,要去运用;懂了写作方法,要用到写作中去。比如:广州也叫五羊城。五羊城来源于五只羊,东南西北中各一只,就是神仙骑着五只羊到了广州这个地方,帮助一对可怜的父子。请问:这五位神仙穿的什么颜色的衣服?

东边的穿青色,西边的穿白色,南边的穿红色,北边的穿黑色,中间的穿黄色。就跟女娲补天的五色石一样。你会觉得这个故事很有文化底蕴。

就像你在故事当中引用一些古诗词,你的作文就有了一个源头,有源头活水。比如:你到西湖边去玩,感叹:哇,真是“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而不是说“西湖真美,真美,真的太美了”。

第五点:生活原型。

女娲补天这个故事在中国各地都有流传,但是各地的故事又有稍稍不同。比如:在陕西有一座山叫骊山,山上有一座老母殿,里面供奉的是骊山老母。这骊山老母就是女娲。陕西版《女娲补天》,骊山老母带着她的两个女儿来补天补地,拯救人类。

因为要上天,所以她的小女儿化成了一匹飞马,飞到天上去补天。因为太累了,所以下来休息,躺着,化成了一座山,叫骊山。这山刚好是一座马的形状。骊就是深黑色的马。

身体化为东西的故事有很多。比如:你们学过夸父追日,夸父死掉之后,他的身体也变成了山,他的手杖变成了桃林。再比如:后羿射杀过一条巴蛇,很大的蛇,蛇被杀死之后化成了一座山,现在我们叫巴山蜀水。盘古开天辟地,他死后也是化作了很多东西,眼睛化作了太阳跟月亮。包括女娲死后,她的身体也化成了东西,《山海经》里讲“有神十人,名曰女娲之肠,化为神”。

在西方的故事中,也有很多这样的想象:向日葵、水仙花,都是人物所化。

这骊山、巴山、太阳、月亮、向日葵、水仙花,都是编故事的生活原型。

在陕西版《女娲补天》中,“天怎么补”也有生活原型。当地有习俗:每年农历正月二十日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吃蒸饼。饼子蒸好以后,先给房上扔一片,再给地上扔一片,叫作“补天补地”。——神话故事与人们的生活相互交织在一起了。

课文里边讲:“女娲把芦苇烧成灰,撒到水中,芦灰越积越厚,把喷涌洪水的地缝也堵住了。”这也有生活原型。在农村,农田里常用草木灰。如果说马路上有道裂缝,要把裂缝补起来,怎么补?拌水泥,倒进去,就把裂缝给补好。

所以说,神话故事跟我们的生活是一样的。因为故事是人编的啊,这叫写作来源于生活。

就像刚才跟三年级同学讲,胡萝卜先生有胡须。生活中,胡萝卜有的是根须。如果把胡萝卜想象成一个人,根须就成了胡须。所以作家写了一个故事,叫《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

借作家的思路,学作家的方法,你可以去想象——玉米有须,玉米姑娘有长头发。这样就可以编出一个故事来了。

第六点:故事长短。

我们把《女娲补天》中的“炼石补天”展开去讲,我把它画成一串糖葫芦。

因为这个写作方法很重要,所以一直跟你们讲。

如果我想把这个故事写得很短:女娲发现天漏了,她拿起一块五色石,把天给补上了,又拿一块石头把地给补上了。故事就这么结束了,一句话故事。

可是,现在没有现存的五色石,五色石必须炼出来,还要去寻找炼石的原材料,所以女娲去到东南西北中——去东边找一块青色的石头,去西边找一块白色的石头,去南边找一块红色的石头,去北边找一块黑色的石头,去中原地带找一块黄色的石头,都找齐了,然后炼,炼成了再去补天。

万一第一次没成功呢?又得再炼一次。

还有,女娲找石头原材料的过程顺利吗?

你可以把它写得很顺利,也可以让它有波折,一波三折,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比如:女娲到东边来找一块青色的石头,可是青石由青龙守护着,青龙不给她,怎么办?打一架,打赢了拿走。万一打不赢呢?搬救兵。不管怎么样,写到把青石拿到手为止。否则没法炼石啊。

就像唐僧被抓走了,孙悟空去救,自己能救就救回来了;自己救不回来,搬救兵,再去救。总不能让唐僧死在妖怪手上吧?唐僧死掉了,主角没了,故事还怎么继续啊?——这个道理懂不懂?万一唐僧真死了,赶紧吃还魂丹活过来,千万不能死。

今天我们主要学会三个点:

第一个,你所写的东西有生活原型,有文化底蕴。

第二个,你所写的故事长短由你来控制。

第三个,你所写的故事,大结构可用反义词思维,情节注意因果关系。

还有,请把陕西的民间故事《骊山老母补天》找来读一读,与课文《女娲补天》比一比。

链接:陆生作:分析课文《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当堂作文一篇

最早记载“五色”色彩理论的是《周礼·考工记》:画缋hui之事,杂五色。东方谓之青,南方谓之赤,西方谓之白,北方谓之黑,天谓之玄,地谓之黄。青与白相次也,赤与黑相次也,玄与黄相次也。青与赤谓之文,赤与白谓之章,白与黑谓之黼fu,黑与青谓之黻fu,五采,备谓之绣。土以黄,其象方,天时变,火以圜yuan,山以章,水以龙,鸟、兽、蛇。杂四时五色之位以章之,谓之巧。凡画缋之事,后素功。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颜色不仅作为一种自然色彩用于各种器物和艺术品的装饰,而且更重要的是,古人将其与空间、时间、星象、五行、阴阳等观念相互配伍,形成了一种独具特色的方色理论。

《释名·释采帛》载:青,生也,象物生时色也;赤,赭也,太阳之色也;黄,晃也,犹晃晃,象日光色也;白,启也,如冰启时色也;黑,晦也,如晦冥时色也。

五色:黑、白、红、黄、青,相当于“黑、白”加三原色“红、黄、蓝”。青出于蓝。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