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诗词曲赏析六法
古典诗词曲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对我们认识古代社会、承传华夏传统、弘扬人文精神和提高审美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如何正确理解、分析、鉴赏、评价古典诗词曲,是我们继承这份宝贵遗产一个必须解决的问题。当然在古典诗词曲的赏析上,对同一作品,历来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也不能信马由缰,任意发挥。而合情合理的发挥,需要读者明白规律,识得门径。可以说,借助作品的写作背景和时代印记,作者的身世遭遇和思想倾向,以及创作风格和特点,都不失为打开赏析之门的钥匙。本文不拟就此论述,只想从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方面,讨论下面六种赏析方法。
一、赏析立意,探寻作品灵魂
立意,就是作者写作设计的思想和意图。优秀的古典诗词曲,总是在立意上胜人一筹。
首先,立意要求新。古人提倡作品“须要自我胸中出,切忌随人脚后行”。立意也自然要避免人云亦云,而讲究独出心裁,想前人所未想,发前人所未发,占领思想的制高点。王安石的《登飞来峰》前二句写登山的所见所闻,后二句“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是登攀的实感,也是生活的真悟;是景物的传神写照,也是人生的远见卓识。而更为可贵的,是道出了站得高才能看得远,境界高才能无所畏惧的哲理。同样苏轼的《题西林壁》、于谦的《石灰吟》、郑板桥的《竹石》也有异曲同工之妙。
其次,立意要高远、深邃,做到言近旨远,词约意丰,以小见大,兴寄无痕。如朱熹的《观书有感》,对观书,诗句字面上似无关涉,而意思却丝丝入扣,整个是一种悠然心会的象征性折射:方塘如“一鉴”,喻书如明镜;“天光云影”的“徘徊”,喻书中的大千世界的涌动和生机;水“清如许”,喻书能净化人的心灵:“源头活水来”,喻书可以不断给人提供精神养料,升华人生价值。寥寥二十八字,曲径通幽,深入浅出,把读书甘苦写到极致。可见赏析要透过字丽意思,体会字底“文章”,从而把握立意。
二、赏析感情,把握作品命脉
诗、词、曲,不论是感时、咏史、唱和、游仙,还是叙事、状物、写景、品题都分别体现人之七情:喜、怒、哀、惧、爱、恶、欲。而传达感情一般有率直、含蓄两种方式。所谓率直,就是不加掩饰,一吐为快。如倩桃的《呈寇公》:
一曲清歌一束绫,美人犹自意嫌轻。
不知织女萤窗下,几度抛梭织得成。
态度坦诚,直人快语,矛头指向寇准铺张浪费、奢华虚荣的生活行为。所谓含蓄,就是藏锋不露,曲达其情。如朱庆馀《近试上张水部》: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以燕尔新婚,拜见公婆之情状,曲折表达自己参加科举考试前的复杂心态:功夫到不到火候?文章合不合时下标准?能不能博取功名?可不可向人推荐?试探与猜测,期待与疑虑,喜悦与惆怅,宽慰与惶急之情汇集拢来,“剪不断,理还乱”,跃然纸上。
不管是哪种方式,抒发情感都不能过“度”,不能过分宣泄。这与我国古人讲究中庸的思想方式有直接关系。古人讲求公允、中和、平和的道德原则利处世态度,因此诗词词中的抒情都要体现“温柔敦厚”的尺度。万丈急潮般的狂喜,万钧雷霆般的震怒,暴风骤雨股的大哀,烈火猛焰般的大欲,均不足为训。抒发感情也要具有四两拨千斤的太极功夫,如清风润雨,文火柔湖,追求怨而不怒,哀而不伤,威而不猛,欲而不纵。
三、赏析意象、意境、揣摩作品血肉
意象是寄寓作者思想情感的事物,是意境的组成部分。意象要求彼此之间的和谐搭配,比如“铁马秋风塞北”三个意象,有主体(铁马)、客体(秋风、寒北)的内在联系,且一致构成雄浑冷峻的充满阳刚之气的意境。意象的叠加也要注意互为补充以求拓展意境,如贺铸的词句“试问闲愁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飞絮,梅子黄时雨”,从空间、时间入手,依次写出闲愁的无处不在,烦扰杂乱,连绵不尽,给人一片迷茫的直觉,形象地表达了“怎一个‘愁’字了得”的情境。
意象还要求以象外之象给人以“意外之意”,即立足于形象,而又超越于形象,达到传神的化境,如杜甫的《饮中八仙歌》,“张旭三杯草圣传,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面对王公“脱帽露顶”的典型意象,浅层次看是写张旭酒后颠狂之象,深层次看是写其旷达而不拘礼法之象,更深层次看是写其傲骨铮铮、傲视王候权贵之象。以少少许的意象,蕴多多许的内涵,如压缩饼干,耐人咀嚼回味。
星星点点的意象有机地连缀起来,就是星河灿烂,幽远绵缈的意境画面。如一样是写秋的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和白朴的《天净沙·秋》,两支曲予前二句比较,一写“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一写“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均呈现凄凉萧瑟意境,后三句就完全不同:马曲顺势而下,极尽渲染能事,聚焦于行古道、项西风、骑瘦马,对夕阳的天涯旅人之断肠;而白曲峰回路转,借飞鸿之眼看到“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五色相宣,一派生机,展现出秋之无比明丽的意境。
情与景有不可分割的联系。意境即情与景的统一。展现意境,一般根据立意,可以分为触景生情、缘情写景、情景分列、寓情于景等方式。但无论何种方式,都要求境近意远,景新情殊,景平情奇,甚至景乐情哀,追求景与情的“矛盾”,达成统一。
四、赏析联想、想象,张开作品翅膀
从接近联想、相似联想、对比联想、关系联想的不同角度,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生发开去,从时空错位,物我同化,真幻共融,移花接木,甚至错觉梦幻的方式,精骛八极,心游万仞,形成海阔天空、波诡云谲的想象,这是古诗曲至为重要的表现手法。
联想想象,妙在求自然,如风行水上,浑然天成;妙在求新异,不落窠臼,别有洞天;妙在求丰富,如山阴胜境,美不胜收。比如白居易的《琵琶行》中的名句“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化听觉形象为视觉形象,写出了琵琶乐声的轻重起伏、婉转悠扬、清脆圆润、悦耳动听;“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遍声暂歇”,则把听觉形象诉诸于触觉形象,道出了弹奏旋律的高低快慢、清浊滑涩、断续动滞的变化。把无形的音乐化为有形,而且用“大珠小珠”“玉盘”“冰泉”来表达,都有声可类,是“自然”;系前人所未道出,是“新异”;多侧面聚焦表现,是“丰富”。作者巧妙地使用了通感(也叫移觉)即把人的五种感觉中三种感觉——听觉、视觉、触觉沟通,使琵琶乐具有逼真鲜活的质感,可以说是出人意料之外而尽在情理之中,既有腾身于天的超拔,又能立足于地的实在。此例也说明,绝妙的联想、想象可以通过一些修辞手段实现,如比喻、比拟、夸张、对比、映衬、双关等修辞手段都可以造成引人入胜的效果。
联想、想象是写作诗词曲的重要艺术手法。而联想想象本身就有思维的潜移、跳跃、对比、映衬。这正如绘画书法一样,造成了创作上有意识的“空白”。既然如此,所以我们赏析诗词曲也就不妨可以反客为主,不妨以自己的联想、想象做合情合理的“补白”。比如贾岛的《寻隐者不遇》: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四句诗,起码前三句分别留有这样的“空白”:你的师傅干什么去了?到什么地方采药去了?在这山中的哪个方位采药?只要这样一联想,对话情景就活灵活现,再一想象,老和尚轻灵的脚步,硬朗的身板,手拎药袋、脚蹬石阶的身影,攀藤附葛的辛劳,就在眼前跳脱出来。而其飘逸旷达的性格,深通医道的本领,也就足以神会。因此善于以联想想象“补白’’,对活化思维,开启思路、赏析诗词曲有绝大好处。
五、赏析语言,打造作品的躯壳
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是文学作品思想内容的外在表现。对诗词曲而言,语言有更为特殊的要求。它不仅要高度概括、凝练而且要新颖、生动、形象可感,同时富有音乐性。音乐性除体现为平仄、协韵,还表现在用字造语的艺术形式美感上。
如唐代柳宗元的《种柳戏题》,本是五言律诗,而律诗一般不允许用字重复,可他开笔的两句却是:“柳州柳刺史,种柳柳江边。”十个字中有四个“柳”字,信手拈来,切地,切姓,切事,有如乐曲复唱,毫无啰嗦板滞之感。再如李清照《声声慢》的“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一连串七个叠字,层层加码,堆愁叠怨,写尽了面对秋夜梧桐雨的寂寞无主、凄凉难奈、彷徨不定、感慨万端的心理状态,如阳关三叠,声音高低跌宕,令人哀惋不绝,这就充分体现了语言的乐感的魅力。
语言富有理趣和画面感也是一种美。唐代齐己写《早梅》“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据说“一枝开”原为“数枝开”,听郑谷建议,改“数”为“一”。可以想见动人春色不须多,遍地白雪,一枝独放,应证梅之早开,揆情酌理,天衣无缝。王安石的诗句“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系作者不满意“到”、“满”、“过”等字眼,反复琢磨后最终选择的。一个“绿”字,不仅把“到”、“满”等字表达的意思全部包含在内,而且既给岸边春景平添了鲜活灵动的季节色彩,又给其溶入了温馨、明媚、生机勃发的自然气息。同时与下文“明月”配合,和谐有致,烘托出喜悦急切的还乡心情。这就是凝炼和形象性。
以上所举的足以穷形尽相,写照传神的字句,即炼字炼句,充满张力而经得起考验。贾岛有诗曰:“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流泪”,确有“一予落定,满盘皆活”的神奇功用。古人的炼字炼句,不管是精思所致,还是妙手偶得,可谓光华四射,魅力无穷,是我们应该深加品味,不可轻易放过的。
六、赏析体式,掌握作品的规矩
诗词曲体裁是一道历史长河,呈现一脉贯通,八方分流的动人景象,形成后浪推前浪“往来成古今”的曲折过程,流淌着不断开拓发展的精神汁液。一般说来,古风从四言为主、杂言为辅的《诗经》,到六言为主的骚体诗,到五言为主的汉魏乐府民歌,进而到唐代以后的五、七言为主的格律和杂言为主的歌行体诗歌,每一历程都是一种开拓。唐代兴起的“词”,与诗相比,利用长短句更便于表达广阔的生活、复杂的思想感情,无疑是更大的开拓。元代兴起的小令、带过曲和承金代诸宫调余绪形成的套曲,与词相比,增加衬字,用语通俗化,用韵可重复,题材涉及社会各个角落,可以说是开拓到更加自由的境界。
从诗到词再到曲,总体字数增多,句数突破,表达容量加大,思想内容渐趋于大众化的同时,我们必须看到格式也臻于严谨、恒定,诸如五七言近体诗的押韵、平仄和中间两联对仗:词的“三定”即“调有定句,句有定字,字有定声”,以及散曲的曲律要求等,虽然束缚人的手脚,但讲究规矩方圆,也造就了不同体裁的个性,显出了形式的相对完善和多姿多彩,自然有它合理存在的依据,也就无可厚非。
基于以上分析,毋庸讳言,诗词曲赏析是一种读者再创造的过程,有读者主观生发的自由,但生发须植根于作者心灵的对话,与作品内蕴的交流,做到跳出作品而回归作品。因此对作品的拔高贬低、似是而非、模棱两可、节外生枝、断章取义、无中生有、以偏概全等都是错误的。我们应该发挥思维的正确性、多维性、辩证性、深刻性、批判性的优势,利用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法,对诗词曲各抒已见,进行持之有故、言之成理的赏析评赏。反之,那真该化用贾岛的两句诗,“赏如不知音”“归卧故山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