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腊罗巴)的“君位”何在

  彝族(腊罗巴)的“君位”何在

  漾濞彝族自治县彝学学会副会长:左德辉

  摘要:

  彝族(腊罗巴)平时有“天地柱”,过年时有“天地松”(天地位);有祖先“雕兰刻木”(亲位);有“儿补妈母”(师位)。汉族有天地君亲师位,彝族只有“天地亲师”位,为什么没有“君”位?1、“君”指皇帝或国王,忌讳给活人祭祀;2、彝族(腊罗巴)本身就是王族,不需再祭祀“君”,“亲”本身就包含了已故的“君”;3、仇视“君”篡权,不屑于祭祀。

  关键词:

  彝族(腊罗巴)忌讳给活人祭祀

  正文:

  漾濞彝族(腊罗巴)据《漾濞县志》载:“自称‘腊罗巴’或‘腊罗波’他称‘土族’或‘土家’”。“这支彝族定居历史悠久,属唐代南诏族属乌蛮的后裔。”主要居住“在县内的南部和中部地区”。“历史上,今县境南部彝区大部和中部彝区大部久属巍山,所以形成这部分地区居住的彝族腊罗支系为‘乌蛮部落’后裔的格局。今南部瓦厂、鸡街等地区是漾濞开发最早的地区之一”。

  汉族人的家堂往往贴着用红纸黑墨书写的“天地君亲师”牌位,而彝族(腊罗巴)的家堂一般只在篾板上扎着“雕兰刻木”或者叫“丁郎刻母”的亡人木雕像。这个木雕像的来历是这么说的:从前,有个彝族寡妇辛辛苦苦把儿子喂大。儿子自小娇生惯养,长大成人后经常打骂母亲,母亲很怕他。有一天,儿子去犁地,看见地边有一窝鸟,母鸟在犁过的地里抬虫子给小鸟吃。小鸟闭着眼睛,张开大嘴接虫吃。儿子回想起自己打骂母亲的情形很后悔,下决心改邪归正,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这时母亲送午饭来,儿子看见停止犁地,带着牛鞭子去迎接母亲。母亲误以为儿子又要打她,慌忙逃走,不幸撞死在百花树下。儿子很难过,埋葬了母亲,十分想念,就去砍来百花树,请毕摩为他雕刻了一个她母亲的像,挂在中堂,经常祭祀,忏悔他的罪过。从此,彝族人把亡人请毕摩雕刻成木像,作为祖先灵位,也就是汉族的“亲”位所在。

  彝族(腊罗巴)的天地灵位不在祖先灵位旁边,平时在一根柱子(一般是堂屋左边)上作为天地灵位,过春节栽“天地松”作为临时天地灵位,到正月十五拔除,恢复柱子的天地灵位。

  “儿补妈母”(师位),又叫“儿补妈卡”。译成汉语叫“旮旯神”或“角落神”。一般是二月初八进行祭祀。老人找来红色枫树叶,用坚韧的红色茎秆草,把枫树叶缝制成“井”字模样,再用麻皮悬挂榨桑树做成的白色吊坠,钉在中堂的旮旯里,这个就是“旮旯神”。这是学“手艺”的师傅,据说这天在旮旯神面前想学什么就会什么。可见这是相当于汉族的鲁班师傅,也就是“师”位所在。

  汉族有天地君亲师位,彝族只有“天地亲师”位,为什么没有“君”位呢?

  据笔者了解的彝族(腊罗巴),可能有以下三个原因:

  1、“君”是指皇帝或国王,是现在还活着的人。彝族(腊罗巴)是忌讳对活人祭祀的,祭活人就等于咒他早死。

  2、彝族(腊罗巴)本身就是王族,不需再祭祀“君”,“亲”本身就包含了已故的“君”;当下的“君”是活人,不能祭祀。

  3、仇视“君”篡权,不屑于祭祀。例如,郑买嗣篡夺南诏政权,自立为王,到处追杀南诏后裔。作为南诏后裔的彝族(腊罗巴)还愿意把他奉为神祭祀吗?

  以上三个原因中,笔者认为第一种是正确的。彝族(腊罗巴)是忌讳对活人祭祀的,祭活人就等于咒他早死。第二种理由很充分,但是王族不可能人人当“君”,对君尊重是必要的。第三种情况只能想在心中,不可能表现在行动上。俗话说“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古人深知这个道理,忍辱负重、委曲求存、苟且偷生、在所难免。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