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懷瑾先生 | 數字時代,役,还是被役?这是个问题(微信十年)
編者按:
“一方面它是便捷的,豐富的,開放的,帶給我們全新的美妙體驗;但另外一方面,當我們不具有反思性地依靠本能的願望去使用它的時候,它在便捷中會帶來輕率,在豐富中會導致另一種貧乏,在開放中可能會固化我們已有的見解,變得封閉、部落化。”
“不同的資訊、段子、小視頻,被這個帶著走,每個時刻都是喜悅的,這樣會導致成年人的童稚化。做一個清醒的現代人,要能夠自覺。真正的自由是能夠把握自己,引導自己,向著更好的自我成長。”
君子役物,小人役於物。數字時代,我們已逐漸適應現實和虛擬生活的共存,把反思性的維度加入到社交APP的用戶體驗,將會非常重要。南懷瑾先生說:“應用科學的發展、精密科技的發展成果它本身沒有錯;至於如何使用它,才給人類帶來安詳,帶來生命的安定,這是很重要的題目。”工具理性之外,我们不妨跟隨南師去關注生命本源的思考,增加明辨與覺察。
聖吉:西方人認為外部世界是物質的、獨立的客體,和人類自己彼此沒有溝通的。下一步,應該是我們跟宇宙的關係,它不是一個獨立跟我們沒關係的宇宙。
南師:對,這個是東西兩方面看起來的矛盾,東方的文化是向內走,西方文化是向外追求,其實兩個是一體的。
聖吉:美國有些受過很好西方教育的印第安人,和一些科學家、物理學家,組成一個學會。他們介紹說,印第安人本身也是有科學的,但是跟西方的科學很不同。印第安人認為外界的物質也是有生命的,西方一般科學家認為物質是沒有生命的。印第安人認為人類與宇宙可以平衡地生活在一起,外面的世界也可以因此而互相利益,互相活得好一點。而西方科學在研究外面的東西的時候,是想怎麼樣利用外面的東西,而不是怎麼跟外面平衡。
南師:今天的東西方,基本是唯物觀點發展的,同唯心觀點是分開的。現在把兩個分開,認為是矛盾,搞得全世界茫然地活著。其實兩個是統一的,譬如你剛才提到美國的文化,是以西方文化為主,西方文化以歐洲為主,從希臘這個系統過來的。雖然希臘原始的文化也是心物兩派,互有爭論,但是還是一元的,還是一體;到後世慢慢完全分開了。今天歐洲文化乃至美國的文化,就是所謂唯物的代表,是完全唯物向外發展的路線,唯心方面已經完全拋棄了。
西方文化為什麼衍變成這樣呢?因為第一、二次工業革命,工商業發展,科技文明進步,西方人自己也迷糊了,就是佛學一句話“向外馳求”,像跑馬一樣,拼命地專向外面跑了。現在是第三次精密科技的產業革命,更嚴重了,人類更迷糊了,都是向外馳求,沒有回轉來。將來他們會回轉來;所以我希望你先學會,再把他們拉回來,不是拉回來;而是站在前面等他們了。
由第一次、第二次工業革命,發展了工商業、發展了科技,是好事情。但是,也變成了商業的發展,全世界化的工商業競爭,他們忘記了根本。工業革命,因為學問、知識、科技的指導,使他們發了財,結果大家都向錢看。等於兩夫妻都是教授,大學問家,生了孩子以後,專門管孩子了,跟著孩子在跑;孩子又跟到下一代孫子去跑了,結果老的都沒有用了,被孫子他們玩掉了。所以回轉來,我們還是要做主動,不隨這些孩子們亂跑。
我常常說,物質科學的發展,精密科技的發展,是工商業的進步,給人類帶來了生活上許多便利,但是,並沒有給人類帶來幸福;換一句話說,精密科技及工商業的發展,反而給人類帶來更多的煩惱,沒有帶來安詳。所以我們要建立一個新的人類文化。
應用科學的發展、精密科技的發展成果它本身沒有錯;至於如何使用它,才給人類帶來安詳,帶來生命的安定,這是很重要的題目。
——《南懷瑾與彼得·聖吉》
二十一世紀的最大威脅是精神病,尤其是電腦網路的發展,非常快,也非常可怕。這個發展下去不到十年,把人類都導引到幻想、精神病的世界;可是你阻止不了,什麼教育、什麼醫療都阻止不了。這是一個大問題,比戰爭還可怕,比什麼氫彈、原子彈還可怕,諸位要做環保的,在這個地方要注意了。
但是人們對科技也是無法阻止的,科技發展必然會向前走,認識生命科學的教育還沒有普及下去。照古老的希臘文化講,借用柏拉圖講的,一個精神世界一個物理世界,這個二元世界的統一,要靠精神世界領導,才能自己統一。
說到這裡,我們必須回轉來講知性的問題。人為什麼有思想?人為什麼有感情?這個感情、思想是一個來源嗎?是二元論還是多元論?這個思想感情究竟是不是腦的作用?擴大一點講,是唯心作用還是非唯心作用?這就是現在講的新名詞“認知科學”。
現在科學的探討還是不徹底的,你不要完全相信。科學家是沒有定論的,今天瞭解到這裡,明天有新發現,就把昨天的推翻,對於衰老和死亡以前那個知性,根本就不認識。
這兩天彼得·聖吉來,在你們諸位沒有到之前,他非常用功,研究中國文化的《大學》。我說這個非常好,可是你暫時不要研究,先把知性的問題搞清楚。知性問題與生命問題是領導我們思想最重要的一個東西。這個東西,我們人類可以用自己的修養認識它,不是靠物質文明,也不是靠機械認識。
——《南懷瑾與彼得·聖吉》
我們的上古科學史觀,認為這個天地宇宙與萬物,都是一個“物化”作用的“造化”生機而已。換言之,這個天地宇宙,是一個大化學的熔爐,萬物和人,都是這個大化學洪爐中的化物。這個能知之性的神靈妙用,是發動“造化”的能源。但它又被“物化”的引力吸住,混在一起。除非再自覺醒,擺脫“物化”的吸引力,超然物外,回歸道體,才是究竟。
——《原本大學微言》
人類文明發展到了現代,姑且慣用西元的計程,已經快要到了二十一世紀開始,即將來臨的人類社會中,人們幾乎喪失了人性,完全是“心被物轉”的時代,工商業的科技文明愈發達,精神文明愈形墮落。有如一把秤的兩頭,要做到比重平衡,非常不易。所以對於孔門心法“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的先賢明見,的確有重新認識、從頭反思的必要。
——《原本大學微言》
今天這個階段,站在哲學的立場來看,全世界人類文化的思想,正陷落在癱瘓狀態,空虛貧乏。講好聽點是物質文明在發達;講難聽點是物質的欲望在擴張,蒙蔽了人類的智慧。也許目前感覺不到,再過十年、二十年就可以感到的。因此我們現在對於自己的文化復興,要作承先啟後融貫中西的工作,這是刻不容緩的重大使命。
——《論語別裁》
我剛才提出來叫你們看中國歷史的發展,和現在的中西文化做比較,你就看到,科技文明究竟給人類帶來了什麼,是禍害,還是和平?不知道。科技是沒有感情的,可是人心百分之九十九都是感情、情緒,所謂理性也常常是為情緒服務的。感情、情緒的陶冶,人格的養成,會不會做人做事,不是科技的範圍,而是哲學、宗教、文藝、教育的範圍。
今天的世界唯科技馬首是瞻,人格養成沒有了,都是亂的、不成器的,教育只是販賣知識,這是根本亂源,是苦惱之源。只有科學、科技、哲學、宗教、文藝、人格養成教育回歸一體,回歸本位,均衡發展,才有希望。
——《南懷瑾與彼得·聖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