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经》1:昆仑山并非《山海经》的地理中心 ——附带指出《山海经》中的昆仑山和不周山的地理位置(修)
《山海经》1:昆仑山并非《山海经》的地理中心
——附带指出《山海经》中的昆仑山和不周山的地理位置
一、没有《山海经》地图,《山海经》就失去了其地理书的作用
失去了山海地图的《山海经》,就失去它的定位系统。所谓的研究者得出的结论,均是自己定位,缺乏公信力,也就没有公信度,形成不了学说的公认基础,都脱离不了根据自己的需要随便挪移地理中心的嫌疑。
二、《山海经》的叙事定位用的是以“中”为中心、以东南西北为及至的五宫格(含西南、西北、东北、东南变九宫格)定位系统
山海经定位使用的是南西北东中构成的五宫格(九宫格),如果无法定位“中”,那么扯《山海经》是没有意义的。没有“中”,就无法确定四至或八至,各山脉的位置就无法落地。所谓破解了《山海经》其实是忽悠。
《山海经》满载丰富的地理知识,包括山川、道里、民族、物产、药物、祭祀、巫医等,还保存了包括夸父逐日、女娲补天、精卫填海、大禹治水等原汁原味的华夏远古神话传说和故事,所以历朝历代就有不少人靠忽悠《山海经》吃饭。
三、以《五藏山径》为例:《山海经》并非以昆仑丘(虚)为“中”
《山海经》方位并非唯一直线串山,而是五宫格(九宫格),是方形结构或圆形结构,所以在现在的地图上画几条直线把山串起来是解决不了问题的。
《山海经》全书现存18篇,其余篇章内容早佚。原共22篇约32650字。五藏山经5篇、海外经4篇、海内经5篇、大荒经4篇。《汉书·艺文志》作13篇,未把晚出的大荒经和海内经计算在内。
我们现在看到的《山海经》不仅无地图,而且内容残缺。
1.《五藏山经》以《中山经》为“中”
《五藏山经》有五经,《南山经》《西山经》《北山经》《东山经》《中山经》,即南、西、北、东、中,围绕“中”构成基本的五宫格方位定位系统。《山径》从南山起始,经西山、北山、东山、中山,完成五宫格循环,范围明确,只要有“中”,方位不乱。
《南山经》《西山经》《北山经》《东山经》记载的山脉,是《中山经》以南、以西、以北、以东的山脉分布情况。
所以《五藏山经》的“中”是“中山经”,不是以昆仑为“中”。
2.昆仑山不是《五藏山经》首山或中心山,其名称也不统一
叙事是以“中山经”为参照物定位“南山、西山、北山、东山”回“中山”为顺序。各方山又以“首与次”分成多列山系,各列山系均以首山为起点,尾山为终点;各方列山以各列的首山为定位、依据山与山之间的距离和方位,鱼贯依次排列成,而不是以昆仑为中心山或首山。
3.昆仑之丘是《西山经.西次三经》中的一座丘,大概在“河之南”的西南方向,即秦岭;不周山在“河之南”的西北方向,即秦晋高原上
昆仑之丘既不是首山,也不是尾山,毫无定位作用。《西山经.西次三经》中,昆仑之丘处在汉代被称作河南郡的西南。
西次三经首山是“崇吾之山”,在河之南。其下条出现“西北”一词(西北三百里,曰长沙之山),其下条继续出现“又西北”一词(又西北三百七十里,曰不周之山),其下条继续出现“又西北”(又西北四百二十里,曰钟山,),其下条回归“又西”。即在河之南的“崇吾之山”西北三百里,曰长沙之山;在长沙之山西北三百七十里,曰不周之山;在不周之山西北,四百二十里,曰钟山;其下回到“又西”,即从钟山起,山列的走向从西北向转折向西。
在“槐江之山”下条出现“西南”一词(西南四百里,曰昆仑之丘),其下条回归“又西”。这里坐标起点实际上又回到了“崇吾之山”,即“崇吾之山”西南四百里,曰昆仑之丘。从昆仑之丘开始,山列的走向向西。
所以西次三经的山列排列,以“河之南”的槐江之山为首山,以“崇吾之山”为起点,山列的走向有西北——西、西南——西两个走向。
有意思的是,不周之山在“崇吾之山”西北670里,昆仑之丘在“崇吾之山”西南400里,“崇吾之山”在“河之南”。如果以“河之南”为定位,不周之山在陕西东南部、山西西南部方向,即不周山在秦晋高原上;昆仑之丘在河南西南部、湖北西北部方向,即秦岭。具体在哪里,需要确定“河之南”的槐江之山的具体位置。
不周山、昆仑之丘的大致方位图
“河之南”一词,在《帝王世纪》见过:太康畋于有雒之表,今河之南。
《帝王世纪》也有“河南”一词:周文武都酆鄗,至平王徙都河南。考哲王封弟揭于河南。
周朝与河之南的关系,皇甫谧在《帝王世纪》做了详细的考证:
【周后稷始封邰,今扶风是也。
及公刘徙居邑于豳,今新平漆水东北有豳亭是也。故《诗》称“笃公刘,于豳斯馆。”
至太王避狄,循漆水,逾梁山,徙邑于岐山之阳,今美阳西北有岐城旧址是也。故《诗》称“率西水浒,至于岐下”。南有周原,故始改号曰周。
王季徙程,故《书序》曰“维周王季宅程”是也。故《孟子》称 “文王生于毕郢,西夷人也”。
暨文王受命,徙都于丰,在今京兆之西是也。故《诗》称“既伐于崇,作邑于丰”。
及武王伐纣,营洛邑而定鼎焉,今洛阳西南洛水之北有鼎中观是也。
周公相成王,以丰、镐偏处西方,贡不均,乃使邵公卜居洛水之阳,以即土中。故《援神契》曰:“八方之广,周洛为中”,于是遂筑新邑,营定九鼎,以为王之东都于洛邑。故《周书》称:“我乃卜涧水东,瀍水西,唯洛食”,是为王城,名曰东周。故《公羊传》曰:“王城者何?东周也”。《地理志》王城本郏鄏之地,是以或谓之郏鄏。故《春秋传》曰“成王定鼎于郏鄏”,河南是也。今郏鄏东门名鼎门,盖九鼎所从入也。
成王既卜营洛邑,建明堂,朝诸候,复还丰、镐。故《书序》曰:“成王既黜殷命,还归在丰”。
至懿王徙犬丘,秦谓之废丘,今京兆槐里是也。《世本》曰:“懿王居犬丘,厉王淫乱,出于彘”。今河东永安是也。
平王即位,徙居洛,《洛浩》所谓新邑也。《国语》曰:“幽王灭,周乃东迁”,本殷之畿内,在《禹贡》豫州外方之域,河、洛、瀍、涧之间。周于南柳七星张之分,鹑火之次也。
及敬王避子朝之乱,东居成周,故《春秋经》曰:“天王入于成周”是也。
后六年,王室定,遂徙都成周。是后晋又率诸候之徒修缮其城,以成周城小,不受王都,故坏翟泉而广焉。翟泉地在成周东北,今洛阳城中有周王冢是也。
至赦王又徙居西周而失位。】
何尊铭文
史学界历来对西周是否以洛邑为都和成王所谓伊洛为“有夏之居”充满争议,何尊的出土,为成王之说解了围。
《逸周书·度邑》武王:“自洛汭延于伊汭,居阳无固,其有夏之居。我南望过于三途,北望过于有岳,鄙顾瞻过于河宛,瞻于伊洛。无远天室,其曰兹曰度邑”。邑,指洛邑。度邑,即规划洛邑。周武王在位2年以后死了,周公及周成王继承了周武王的意愿。
《逸周书·度邑》记载了武王灭商后就打算在伊洛地区营建新都的历史及武王所谓“自洛汭延于伊汭,居阳无固,其有夏之居。”与何尊铭文中的“唯武王既克大邑商,则廷告于天,曰:余其宅兹中国,自兹乂民。”可以互佐。何尊不仅可以证明成王卜营洛邑,夏商周视伊洛为中国。
《尚书·洛诰》说:“周公摄政,一年救乱,二年克殷,三年践奄,四年建侯卫,五年营成周,六年制礼作乐,七年致政成王。”与何尊铭文中“唯王五祀”、“唯王初雍,宅于成周”可以互佐。
可见,成周洛邑,是成王灭殷商后裔之乱、重新完成国家统一设立的政治国都,国家社稷置于洛邑,九鼎置于洛邑。史书对丰、镐定位是:丰,文王所都;镐,武王所都。这与帝尧、虞舜、大禹、夏启一帝两都的传统是统一的。
“自洛汭延于伊汭,居阳无固,其有夏之居”,汭[ ruì ] ,河流会合的地方或河流弯曲的地方。洛河(南洛河)与伊河在下游汇合成伊洛河注入黄河南河,伊洛是黄河的支流,伊洛与黄河南河一起形成豫西北的三川大地。成王此语的意思就是,从洛水转弯处直到伊水转弯处,夏代人选择在伊河和洛河的北边居居,时常迁移,这里就是“有夏之居”。
有夏之居也是殷商的京畿范围,即殷商的直辖区域。
“河之南”与“河南”实质是一地,秦三川郡地,汉河南郡地。
“河之南”的槐江之山,大约在黄河南河与南洛河的夹角处。我选择的那座山叫什么,我不知道,因为对那里的地理不熟。
4.《西山经.西次三经》记载的昆仑之丘
【西南四百里,曰昆仑之丘,是实惟帝之下都,神陆吾司之。其神状虎身而九尾,人面而虎爪;是神也,司天之九部及帝之囿时。有兽焉,其状如羊而四角,名曰土蝼,是食人。有鸟焉,其状如蜂,大如鸳鸯,名曰钦原,蠚鸟兽则死,蠚木则枯。有鸟焉,其名曰鹑鸟,是司帝之百服。有木焉,其状如棠,黄华赤实,其味如李而无核,名曰沙棠,可以御水,食之使人不溺。有草焉,名曰薲草,其状如葵,其味如葱,食之已劳。河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无达。赤水出焉,而东南流注于泛天之水。洋水出焉,而西南流注于丑涂之水。墨水出焉,而四海流注于大杆。是多怪鸟兽。】
《山海经.西山经.西次三经》记载的昆仑,是昆仑之丘,非昆仑山或昆仑虚。昆仑之丘在河之南的崇吾之山的西南400里处。
昆仑之丘实际上是帝之下都,由山神陆吾管理它。昆仑之丘的神是虎身九尾、人面虎爪的形状;这个神的职责是管理天之九部和帝之囿时(囿是圈起来的猎场,囿时指猎场的开放关闭时间,即猎场开放关闭时由陆吾掌管)。
昆吾之丘有一种形状象羊而四角的兽,名字叫做土蝼,以人为食。昆吾之丘生活着一种鸟,其状如蜂,大如鸳鸯,名叫钦原,蠚鸟兽则死,蠚木则枯;还生活着一种鸟,其名是鹑鸟,它的职责是司帝之百服。有一种树,其状如棠,黄华赤实,其味如李而无核,名叫沙棠,可以御水,食之使人不溺。有一种草,名曰薲草,其状如葵,其味如葱,食之已劳。
有一条河流从昆仑之丘流出来,向南流注于无达。赤水从昆仑之丘流出来,向东南流、注于泛天之水。洋水从昆仑之丘流出来,向西南流、注于丑涂之水。墨水从昆仑之丘流出来,向四海流、注于大杆。昆仑之丘多怪鸟兽。
从昆仑之丘的景象看,昆仑之丘不适宜于人类居住,因为没有适宜于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山海经.西山经.西次三经》记载的昆仑之丘,也没有人类活动的迹象记载,此山是帝之下都,陆吾之神镇守,山上生活着很多怪兽怪鸟,也不容人类进入。
5、《山海经.西山经》的首经、次经的首山均以上古中国西部为起点,由首山向西向西再向西
阅读《山海经.西山经》,关键词满篇都是“西”“又西”再“又西”,说明《山海经.西山经》的山列方向是以上古中国西部为起点,由西向西再向西。所以《山海经》读不出“西来”但读得出“西去”。
《山海经.西山经》载4列山,从西向西再向西:
西经之首列山,以华山为首(华山之首是钱来之山),【马鬼】山为尾山。从首山钱来之山到尾山【马鬼】山,共计19山,2957里。
西次二经列山,之首为钤山,尾为莱山。自钤山至于莱山,共17山,4140里。
西次三经列山,之首为崇吾之山,尾为翼望之山。自崇吾之山至于翼望之山,共23山,6744里。
西次四经列山,之首为阴山。自阴山以下至于崦嵫之山,凡19山,3680里。
西山经之首座列山示意图
6、《山海经》中“昆仑”的综合分析
《海外南经》:歧舌国在其东。一曰在不死民东。昆仑虚在其东,虚四方。一曰在歧舌东,为虚四方。
《海外北经》:共工之臣曰相柳氏,九首,以食于九山。相柳之所抵,厥为泽溪。禹相柳,其血腥,不可以树五谷种。禹厥之,三仞三沮,乃以为众帝之台。在昆仑之北,柔利之东。相柳者,九首人面,蛇身面青。不敢北射,畏共工之台。台在其东。台四方,隅有一蛇,虎色,首冲南方。
《海内西经》:流沙出钟山,西行又南行昆仑之虚,西南入海,黑水之山。
《海内西经》:海内昆仑之虚,在西北,帝之下都。昆仑之虚,方圆八百里,高万仞。上有木禾,长五寻,大五围。面有九井,以玉为槛。面有九门,门有开明兽守之,百神之所在。在八隅之岩,赤水之际,非仁羿莫能上冈之岩。
赤水出东南隅,以行其东北。
河水出东北隅,以行其北,西南又入渤海,又出海外,即西而北,入禹所导积石山。
洋水、黑水出西北隅,以东,东行,又东北,南入海,羽民南。
弱水、青水出西南隅,以东,又北,又西南,过毕方鸟东。
昆仑南渊深三百仞。开明兽身大类虎而九首,皆人面,东向立昆仑上。
《海内北经》:西王母梯几而戴胜杖。其南有三青鸟,为西王母取食。在昆仑虚北。
《海内北经》:帝尧台、帝喾台、帝丹朱台、帝舜台,各二台,台四方,在昆仑东北。
《海内北经》:蟜,其为人虎文,胫有【綮糸换月】。在穷奇东。一曰状如人,昆仑虚北所有。
《海内北经》:昆仑虚南所,有泛林方三百里。
《海内东经》:国在流沙中者埻端、玺㬇,在昆仑虚东南。一曰海内之郡,不为郡县,在流沙中。
《海内东经》:西胡白玉山在大夏东,苍梧在白玉山西南,皆在流沙西,昆仑虚东南。昆仑山在西胡西。皆在西北。
《大荒西经》:西海之南,流沙之滨,赤水之后,黑水之前,有大山,名曰昆仑之丘。有神,人面虎身,有文有尾,皆白,处之。其下有弱水之渊环之,其外有炎火之山,投物辄然。有人戴胜,虎齿,有豹尾,穴处,名曰西王母。此山万物尽有。
《大荒北经》:共工臣名曰相繇,九首蛇身,自环,食于九土。其所歍所尼,即为源泽,不辛乃苦,百兽莫能处。禹湮洪水,杀相繇,其血腥臭,不可生谷;其地多水,不可居也。禹湮之,三仞三沮,乃以为池,群帝因是以为台。在昆仑之北。
《西山经》:又西北四百二十里,曰钟山。其子曰鼓,其状如人面而龙身,是与钦䲹杀葆江于昆仑之阳,
《西山经》:又西三百二十里,曰槐江之山。............南望昆仑,其光熊熊,其气魂魂。
前面已经引用的《西山经》记载的昆仑之丘:西南四百里,曰昆仑之丘,是实惟帝之下都,神陆吾司之。其神状虎身而九尾,人面而虎爪;是神也,司天之九部及帝之囿时。有兽焉,其状如羊而四角,名曰土蝼,是食人。有鸟焉,其状如蜂,大如鸳鸯,名曰钦原,蠚鸟兽则死,蠚木则枯。有鸟焉,其名曰鹑鸟,是司帝之百服。有木焉,其状如棠,黄华赤实,其味如李而无核,名曰沙棠,可以御水,食之使人不溺。有草焉,名曰薲草,其状如葵,其味如葱,食之已劳。河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无达。赤水出焉,而东南流注于泛天之水。洋水出焉,而西南流注于丑涂之水。墨水出焉,而四海流注于大杆。是多怪鸟兽。
昆仑、昆仑丘、昆仑虚在《山海经》多次出现,有些地方之昆仑的确是以定位的身份出现,但因为名称杂乱、自己方位不清,难以起到定位作用。
关于昆仑(丘、虚)的具体记载。
在《西山经》记载了一个昆仑之虚,在《海内西经》又记载了一个昆仑之虚,均为帝之下都,但一个在河之南的西南方,一个在海内西北方。
在《大荒西经》记载了一个昆仑之丘,位置在西海之南。此山的描述又不相同:“有神,人面虎身,有文有尾,皆白,处之。其下有弱水之渊环之,其外有炎火之山,投物辄然。有人戴胜,虎齿,有豹尾,穴处,名曰西王母。”昆仑丘的定位依赖于西海。
在《山海经》中,有多处“流沙”的记载,有西北流沙。有东部流沙,也有南部流沙。这说明在尧舜禹海退以后,在中国东部和南部也形成广大的沙漠分布。不要在《山海经》遇到流沙一词,就顽固地引向西北流沙,这也为地理分界提供了新的依据。
有人对《五藏山经》由南始不理解,增加解释:古人坐北朝南看,以南为贵,以西南为万物的起始。这个方位观,实际来自天八卦。帝出乎震,在伏羲创造的原始八卦之位,震在西南方。我在叙述女娲伏羲起源时,就是从西南追溯的。从西南四川古湖之渚到大地湾,再经秦晋高原到华北新乐,再下东部雷泽,再到东部鲁西南凫山,再经淮阳至大别桐柏入豫西、鄂北、甘南。
黄饮冰2020年9月4日星期五。2020年9月5日星期六重新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