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金燕:政策视域下的学术评价
2020年11月22—24日,由上海交通大学、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上海出版印刷高等专科学校、上海市科技期刊学会、浙江省科技期刊编辑学会主办,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史与科学文化研究院、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人文艺术与数字媒体学院、杭州电子科技大学融媒体与主题出版研究院、《出版与印刷》编辑部、上海出版传媒研究院联合承办的2020年全国“学术强刊与评价体系”高端研讨会在浙江省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成功举行。本届研讨会对标教育部、科技部“关于规范高等学校SCI论文相关指标使用 树立正确评价导向的若干意见”,以“学术强刊之路——中国学术期刊评价体系建设”为主题,在深刻认识论文“SCI至上”带来的负面影响的同时,积极探索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规范各类评价活动,改进学校和学科评估,树立正确政策导向。
苏金燕发表报告
中国社会科学评价研究院研究员、期刊与成果评价研究室副主任苏金燕发表题为《政策视域下的学术评价》的报告。
2013年,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评价中心成立;2017年,中国社会科学评价研究院获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批准成立。苏金燕介绍了评价院的部门设置、推进与成果等基本情况,及其制定标准、组织评价、检查监督、保证质量的工作职责所在,指出评价不等于排名,并强调,评价的目的到底是什么,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苏金燕结合对2011年以来陆续出台的、与人文社会科学领域期刊评价相关的文件的盘点,对评价院的工作进行梳理,并分享了她对于政策中的学术评价的理解。她提出自己对于期刊评价工作的思考,指出目前的学术评价体系不够科学,在建立科学权威、公开透明的哲学社会科学成果评价体系的同时,应进一步地延伸和扩展,把真正优秀的科研成果评出来、推广开,评价院的工作因而涵盖了“评出来”“推广开”这两步。
针对评价标准“一刀切”的问题,苏金燕强调要有“破”,更要有“立”。对于论文、专著、影响因子等评价指标的合理设置和使用,她指出,目前并未找到一个简便快捷的取代方案,是这一问题未能得到有效解决的原因之一。
苏金燕指出,期刊的发展需要很长的周期,应该给期刊充裕的时间,使之可以沉下心去追逐学术质量,而不是一味地追求发表短平快的文章,她希望能够见到更多追求学术本源、学术创新的研究成果。
对于争议颇多的同行评议问题,苏金燕指出以下三点:第一,强调同行评议在学术评价中的作用。在人才评价时,注重发挥同行评议机制在人才评价过程中的作用,特别是职称评审时,要突出同行评价在职称评审中的作用;在项目评价时,要以国际国内同行评议为主;在学科评价时,要突出原创导向,以同行评议为主;在评价方法上,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要体现导向性、专业性;在推行代表作评价法时,代表作应受到同行专家的公认。第二,强调同行评议专家遴选和专家库建设。对于同行评议专家的遴选,强调专家库入库标准和评审专家遴选规范,建立以随机、回避、轮换、公示为基本原则的专家遴选制度;对于专家范围,可根据不同学科情况,探索引入国际同行专家评价;对于专家库的建设,强化业内代表性,细化专家领域和研究方向,优化专家来源和结构,建成安全可靠、开放共享可及时补充高层次专家的国家专家库。第三,强调同行评价评审过程的公正性。对于参与同行评议的评审专家,要求签署科研诚信承诺书,建立评价专家责任和信誉制度,实施退出和问责机制。对于同行评议的评审过程,要求建立评价程序规范,健全评委会工作程序和评审规则,严肃评审纪律,加强监督管理,提高评价活动的公开性和开放性,保证评价工作的独立性和公正性,确保评价结果的科学性和客观性。
目前,同行评议存在三大问题:首先,现有同行评议研究还有薄弱点;其次,对同行评议自身局限性研究不充分;最后,对同行评议如何“立”的问题研究较少。苏金燕指出同行评议需要解决以下问题:第一,要解决谁来评的问题。同行评价过程中,评价专家是主体,专家遴选是关键。第二,要解决怎么评的问题。应考虑通讯评审、会议评审或两者结合,开放评审。第三,要解决评价效果的问题。方法无好坏,破除论文“SCI至上”而采用同行评价方法的效果有待进一步验证。
最后,苏金燕介绍了评价院经过不断调整思路后所确定的A刊评价方法,及AMI评价指标体系的特点,就A(吸引力)、M(管理力)、I(影响力)三大指标进行讲解,并欢迎在场专家多多指导评价院工作。
2020年全国“学术强刊与评价体系”高端研讨会视频回看
1. 视频网址:
https://wx.vzan.com/live/tvchat-954427101?v=637410293815686768#/
2. 二维码:
编辑:许彤彤
审核:靳琼 马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