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王造反之后宁藩被废,朱宸濠儿子和宁藩各支系的下场如何?|嘉靖帝|朱宸濠|宁藩|宁王|朱元璋
现江西南昌的明藩王墓仍然有人祭拜看护,这些人就是宁藩后裔,也就是说宁王之乱虽然至宁藩被革除,但宁王系子孙并未遭遇清洗。祸首朱宸濠被俘后处死,并焚尸扬灰,宁王诸子伏诛,除正妃投河自尽外,其余妾室或被迫改嫁,或不明下落。宁国被除后,由三王分治封土,宁藩正宗算是终结,但宁藩还有宗支旁系的封土,并不是全受株连。
打开腾讯新闻,查看更多图片 >
(宁王朱宸濠剧照)
宁藩的来历
朱元璋开国之后便一心搭建维护朱家统治的制度,最终创立了亲王分封制,而由于开国之后北方边境不稳,朱元璋又以宗王出镇制度加以补充,形成了所谓的“九塞亲王”。其中先后分封了北平燕王、大宁宁王、太原晋王、大同代王、广宁辽王、西安秦王、宣府谷王、甘州肃王、宁夏庆王、平凉安王、开平齐王、沈阳沈王、开原韩王,分布在从东北到西北的漠北边防线上。由于他们拥有军权,镇守着边塞,所以称之为塞王,每个王府约配备三个护卫指挥使司、二个围子手所、一个仪卫司,约有万余人。
朱元璋共有子女42人,其中皇子26人,皇子中除长子朱标被立为皇太子,皇26子朱楠出生逾月即殇而未封,其余24人皆封亲王。朱权是朱元璋第16子,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四月封为宁王,三年后就藩,大宁就在今天的内蒙古宁城附近,位于喜峰口外,是绝对的军事重镇,所以宁王可以“带甲八万,革车六千”,其属下的朵颜三卫骑兵更是明朝骑兵中的精锐。
同为塞王的朱棣在起兵时就想拉拢宁王,所以许诺“事成,当中分天下”,因此宁王在靖难中对朱棣的助攻很大,主要体现在兵马支援上,而且靖难檄文就是朱权帮着起草的。然而朱棣称帝后,中分天下是不可能了,朱权也明白兔死狗烹的道理,于是主动提出解除兵权,想迁藩于苏州、钱塘一带颐养天年。朱棣虽然早有内迁塞王的意愿,但不可能随着藩王的要求进行,所以最终将宁王安置在南昌就藩。这件事其实也是宁王系与皇帝产生矛盾的开始,朱棣的承诺不仅没有兑现,而且宁王提出的要求未得认可,这一系等于是被“发配”到南昌的。
宁藩世系
朱元璋在世时就给自己的子孙想好了宗谱,为了不让子孙后代名字重复,他给每一宗支都拟下二十字,代表辈分。又规定以火、土、金、水、木为偏旁的字为名,辈分加名字就组成了每个宗支后裔的全名。朱权算是宁藩始祖,这一支的辈分为“磐奠觐宸拱,多谋统议中,总添支庶阔,作哲向亲衷”。朱权的五个儿子都被封为郡王,长子朱磐烒为宁惠王,次子朱磐烨为临川康僖王;三子朱磐烑为宜春安简王;四子朱磐炷为新昌安僖王;五子朱磐㷬为信丰悼惠王。
朱磐烒本为世子,而且很贤明,但他没能熬过父亲,在正统二年(1437)先宁王去世,未能袭爵。所以第二代宁王由朱权嫡长孙朱奠培继承,也就是朱磐烒的嫡长子,后来宁王都是由这一脉传承的,类似朱标死后朱允炆继承皇位一样。朱奠培一共做了43年的宁王,于弘治四年(1491年)去世后,由其庶子朱觐钧继承宁王位,朱觐钧仅在位五年便去世,宁王位由其庶长子朱宸濠继承。
“宸濠世子外不请名。盖有异志。它日欲自赐名。立嗣立国也。故宫中止以行叙。曰某哥某哥云。”——《涌幢小品》
朱宸濠是一个很有抱负的人,但他在起事时遇到了王阳明这种对手,有些生不逢时,30多天的造反就是被不掌兵权的王阳明给平定了。结果就是明武宗革除宁王爵,废为庶人,朱宸濠与几个儿子被处死。值得一提的是朱宸濠的儿子在历史上并未留名,《涌幢小品》解释为朱宸濠早有谋反之心,所以在府上给几个儿子按大小陈号,如老大、老二,其意图是待称帝后更改宗谱,重新拟订后裔名谱。所以宜春王朱拱樤不是他儿子,而是朱宸浍的儿子,算是朱宸濠的堂侄,至于朱君照这些就纯属编造了,这种名字就不符合朱元璋立下的规矩。另外,宁王妃娄氏投水自尽,翠妃被一位知县纳,趣妃被福建市舶司副提举舒芬纳,朱宸濠死后还被焚尸扬灰。
(唐伯虎做过宁王朱宸濠的幕僚)
宁藩其余宗支
朱宸濠的造反在某种程度上成就了嘉靖帝,因为明武宗是个玩世不恭的人,王阳明活捉朱宸濠并不能解武宗心头之恨,他非要御驾亲征体验一下平叛的感觉。也就是在平叛凯旋的路途中,明武宗游镇江,于瓜州渡落水,回京后不久便一命呜呼,这才有了嘉靖帝即位。嘉靖前期并未将宁藩除国,而是以旁系代管,如嘉靖二年以戈阳王兼理宁府事务,这个戈阳王最早就是朱权的儿子,即朱奠培的弟弟朱奠壏,这一脉到了宸字辈儿仍有嫡子,名朱拱樻,嘉靖帝就是以他作为“宁府宗理”,即代管的意思。
(明武宗御驾亲征)
在朱拱樻去世后,嘉靖帝又以宁藩另一支系中挑选了一人代理,即乐安王朱奠垒,他也是朱权嫡孙,景泰三年封的乐安昭定王。嘉靖二十四年,朱奠垒——朱宸湔这一脉的嫡子朱拱椤袭爵,待嘉靖三十年朱拱樻去世后,嘉靖帝又以乐安王朱拱椤为“宁府宗理”。八年之后,朱拱椤去世,嘉靖帝才彻底以建安国、乐安国、戈阳国分治宁国八支,至此宁国宗理撤除。
(宁藩涵盖的范围)
除这三国外,其余八支分别是临川、宜春、新昌、信丰、瑞昌、石城、上高、锺陵。其中临川国是朱权庶二子朱磐輝的封地,但两代临川王都因罪贬为庶人,至拱子辈儿就没有子嗣的文献记载了,很可能一直处于“宗理”状态。宜春国是朱权庶三子朱磐烑的封地,这一脉一直到南明永历三年仍在续封,此时已是议字辈。而庶四子朱磐炷的新昌国、庶五子朱磐㷬的信丰国都因无子除国。
(宜春国概况)
瑞昌国是朱权孙子开国的,即朱磐烒的庶二子首封瑞昌王,但文献只知奠字辈儿,具体名字失考。朱宸濠叛乱时,瑞昌王为朱拱栟,他是受到叛乱连坐的一位,因此解京自尽,并将儿子送往凤阳看护祖陵。瑞昌国并未除国,而是由旁系宗理,直到隆武年间才得以续封,但此系已经不是原来一脉,而是宗理一脉得以正式续封,即朱宸渥嫡三子朱拱树这一脉。瑞昌国传至南明到了中字辈儿,最后一位瑞昌王名字失考,但他父亲,即倒数第二任瑞昌王名叫朱议沥,是在隆武二年(1646)抗清的战斗中战死的。
(瑞昌国概况)
与瑞昌国相同的是锺陵国,这是朱奠培庶三子朱觐锥的封地,第二代锺陵王名为朱宸湤,父子俩都在弘治十八年(1505)坐罪,废为庶人后押往凤阳看护祖陵。只不过锺陵国没有实行宗理,经一代半传承便除国。石城国也与瑞昌国相似,这是朱盘烒庶四子朱奠堵的封土,传至朱宸浮时被格爵,嘉靖二十四年复爵,但因无子而除国。到了万历年间,以宁藩旁系朱多燽续奉石城王祀,之后又因无子而被宗理,第一任石城宗理名叫朱谋㙔,后来便无记载。直到南明永历三年,才有记载称石城王朱议淄于福建大田起兵抗清,之后战死。这也有可能是为起兵造势的自称,因为按谱查询,其父朱统鍡并无石城王的爵封。
(凤阳明皇陵)
比较特殊的是上高国,这是朱奠培任宁王时,其嫡长子朱觐钧的暂封之土,即天顺八年建立的郡王封土,待朱觐钧于弘治五年嗣宁国封土后,朱宸濠就成了上高王,待朱宸濠于弘治七年袭宁国封土后,郡爵就自然废止了,也可以说上高国在朱宸濠这一代除国了。
(宁王朱权王妃墓)
综上所述,宁藩其实是一个庞大的体系,也能反应出明朝宗室的特点,朱元璋分封的子孙繁衍越来越多,为大明王朝带来极其沉重的财政负担。宁藩体系并没有因朱宸濠叛乱而全部遭到清算,只是几个典型被格爵除国,无直接参与反叛者都是发往凤阳看护皇陵,就像朱棣把建文帝的儿子废为“建庶人”一样,不至于全部杀害,毕竟都是老朱家的血脉。时至今日,江西南昌还有一些朱姓后裔时常拜谒宁王墓,在此墓旁边还有一个朱家自然村,据说都是宁王朱权后裔聚居而成。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