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和世界有多远?向东50公里
易简财经
- 1 -
新机场——向东50公里
“光一期工程我们就投了710个亿,这个机场建成后将是世界第四大机场。”天府国际机场项目办经理打开地图,兴奋的对易简财经(ejfinance)表示:“T1和T2航站楼加起来180万平方米,通过一个130米的连廊连接,中间是两家星级酒店,2021年就能交付使用。”
笔者站在5层楼高的平台上眺望,两个航站楼的混凝土主体结构已经成型,一眼就可以看出,航站楼外形设计的灵感来自于太阳神鸟,太阳神鸟是古蜀人早期部落的图腾,古蜀文明认为是神鸟在驮着太阳飞行,表达了早期中国古人的飞天梦想。
天府国际机场效果图
天府国际机场施工现场图
以前的机场单纯是客流和物流集中地,现在的机场不但是机场,还是综合交通枢纽和商业中心。一个1亿人次客流的高端商业中心,将激发一切奢侈品、女装和高端护肤品、餐饮的想象。
更让人吃惊的是,天府国际机场并非位于“天府之国”的成都平原上,而是位于成都高新东区,距离中心城区50公里,是成都的东部机场。
- 2 -
为何向东?
成都所在的成都平原,本来是四川盆地最适宜开发的地区。
打开地图可以看到,虽然整个四川省有48.6万平方公里的面积,但是成都平原只有1.8万平方公里,其他都是曲折的丘陵和山地。
四川省地形图
成都平原西边是龙门山山脉,东边则是龙泉山山脉,呈现出“两山夹一城”的地理形态,再加上都江堰的加持,于是成就了天府之国的美誉。
图片来自“星球研究所”
在过去的十年中,成都选择了一路向南,先后开发了高新区和天府新区,但由于两山的包夹,可以腾挪的土地越来越有限,终于,成都将目光投射向了龙泉山以东,通过“东进”来更好地践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而天府国际机场,只是成都“东进”战略的第一步。
- 3 -
东部新城
海洋时代,经济发展的引擎是海港,信息时代,经济发展的引擎已经变成了机场,有了机场,信息流、人流、资金流都会接踵而至,于是成都沿天府国际机场,向东布下了4个新城:空港新城、简州新城、淮州新城、简阳城区。
四大新城的战略定位各有不同:
空港新城,是天府国际机场的临空工业区,打造引领航空枢纽经济的新极核;
简州新城,打造辐射东进区域的商业商务、生活服务、文化教育功能中心和以先进汽车产业为支撑的现代制造基地;
淮州新城,打造成都东北部区域中心城市和以环保、通航、应急产业为支撑的绿色制造基地、现代职教基地;
简阳城区,打造东进区域综合服务基地、智能制造基地;
成都东部新城规划图
仔细研究4大新城的规划,都会感受到一种大气魄,大格局。规划注重“先规划后实施,先生态后业态”,产业逻辑分明,依托空港拉动和城市能级提升,重点发展航空经济、智能制造、国际消费、总部经济、现代物流五大主导产业。
成都在东部新城规划中,还有一个全新的规划亮点,就是在“筑城”过程中进行土地留白。这一政策最早来自于新加坡,新加坡土地稀缺,寸土寸金,于是政府在发展的过程留下了部分土地,等待未来开发,结果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为应对未来城市发展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因素,满足未来城市发展需要,并充分发挥土地价值,政府在东部新城规划建设初期强化土地预留,包括强化功能性预留和强化价值性预留。
前者除了采用公共绿地的形式外,还可以建设满足新城发展过程中不同时间的配套功能需求,如社区邻里中心,体育公园以及其他城市基础配套功能等建筑;后者则更多用来探索先租赁后出让等土地利用新模式。
“土地留白”的政策,给予东部新城在前进道路上喘息及思考的机会,同时也在未来给新城提供更多想象和发展的空间,从而使新城能更加从容不迫地应对这千变万化的世界。
- 4 -
未来城市森林公园
在“东进”之前,龙泉山就是成都的物理边界,但“东进”之后,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就成了城市的绿色高地,成了城市的绿心。
伟大的城市都有一个伟大的公园。
法国巴黎有两个大型森林公园,布隆森林和凡仙森林,加起来有20平方公里。
英国伦敦在16世纪就建成了海德公园,占地2.5平方公里。
美国纽约曼哈顿是寸土寸金的全球金融中心,但纽约人在1840年就规划3平方公里的中央公园。
日本东京,战后在神奈川规划了90平方公里箱根国家公园,作为自己的后花园。
成都规划的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足足有1300平方公里,成都市规划了"深丘峡谷"、"花海林麓"、"湖光山色"三个特色景观段,还规划了十几个特色小镇,316公里森林绿道体系也将于今年完成。
围绕以“人”为核心的发展宗旨,东部新城的规划与布局也慢慢走向多维。除了产业的布局之外,生态环境及中心公园也是东部发展的重要指标。
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规划图
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效果图
- 5 -
“东进”运动
“东进”是什么?首先,成都的“东进”运动是一种精神上的突破。
十多年前,笔者在成都读大学时,就知道当时有个词叫盆地意识。
说的是由于四川四面环山,对外封闭,经济、文化等各方面自成一体,成为一个相当独立的世界,因此四川人将思维局限在盆地,局限于目光所及之处,有点“盆地即天下”的意思。
比如成都,3000年来“城名未改、城址未变、中心未移“,一方面说明成都地理格局的稳定性,但另一方面也说明容易四川人容易陷入较为局限的“盆地化”意识中去。
而突破龙泉山“东进”,恰恰是成都跳出盆地意识的重要一环。“东进”的成都,在城市格局,在精神状态上一下子就变得宏伟了起来。
“东进”之后,整个成都的城市格局,再也不是“两山夹一城”的盆地仰视,而是“一山连两翼”的居高俯视。
其次,成都的“东进”运动,是大成都的必然选择。
成都对常住人口的规划,到2035年控制在2300万,这个目标超过广州(2000万),与北京(2300万)持平,并提出按照2760万人配置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同样超过广州(2500万)。
如果仅仅拥挤在龙泉山以西的区域,如此大规模的人口所带来的交通、产业、环境、居住方方面面的压力将会日趋严重。不用多说,“东进”是解决发展问题的基础。
同时,四川省高校林立,2019年普通高校毕业生就有44万人,其中相当部分流向了北上广。只有“东进”做出一个大成都,才能留住四川省内的优秀人才,甚至吸引来清北复交的高端人才,才能在提供机遇与发展的同时,也为优秀人才提供更加舒适的生活和工作环境。
再次,从中国区域经济的格局来看,“东进”也是必然选择。
此前的城市竞争,多依赖于单打独斗,当下的城市竞争,更多的是城市群的竞争,比如长三角和粤港澳大湾区,区域核心的城市互动也相当重要,比如广州选择的战略方向,是向南发展南沙自贸区,向东规划增城知识城。而深圳选择的战略方向则是向西发展前海自贸区,向北扩大自贸区范围,打造大空港区和宝安中心,广深两个核心城市的战略方向是完全一致,相向而行的。
从国家战略层面来看,成都跳出龙泉山向东发展,重庆向西发展,两地相向而行,让两座城市空间结构都得到优化,未来打造一个与长三角和粤港澳大湾区等量齐观的经济区域,正是成都“东进”的最终宏伟目标。
成渝经济圈示意图
关 于 本 文
请WX搜索“易简财经(ID:ejfinance)”关注我们
作者:威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