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7月全国公共充电桩整体情况

充电联盟:全国充电基础设施累计数量为201.5万台,同比增加50.2%

8月11日,中国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促进联盟(下文简称:充电联盟)发布2021年7月充电桩运营数据。

公共充电基础设施运行情况,2021年7月比2021年6月公共充电桩增加2.70万台,6月同比增长65.4%。截至2021年7月,联盟内成员单位总计上报公共类充电桩95.0万台,其中直流充电桩38.3万台、交流充电桩56.7万台、交直流一体充电桩426台。从2020年8月到2021年7月,月均新增公共类充电桩约3.20万台。

公共充电基础设施省、区、市运行情况,广东、上海、北京、江苏、浙江、山东、湖北、安徽、河南、河北TOP10地区建设的公共充电基础设施占比达72.3%。全国充电电量主要集中在广东、江苏、四川、陕西、浙江、福建、河南、山西、上海、湖北等省份,电量流向以公交车和乘用车为主,环卫物流车、出租车等其他类型车辆占比较小。2021年7月全国充电总电量约9.73亿kWh,比上月增加0.52亿kWh,同比增长44.2%,环比增长5.6%。

共充电基础设施运营商运行情况,截止到2021年7月,全国充电运营企业所运营充电桩数量超过1万台的共有11家,分别为:特来电运营22.3万台、星星充电运营21.0万台、国家电网运营19.6万台、云快充运营7.8万台、南方电网运营4.1万台、依威能源运营3.1万台、汇充电运营2.2万台、上汽安悦运营2.1万台、中国普天运营1.7万台、深圳车电网运营1.6万台、万马爱充运营1.6万台。这11家运营商占总量的91.6%,其余的运营商占总量的8.4%。

车企随车配建充电设施运行情况,截至2021年7月,采样了38.1万条未随车配建充电设施原因数据。其中集团用户自行建桩、居住地没有固定停车位、居住地物业不配合这三个因素是未随车配建充电设施的主要原因,占比分别为48.6%、10.3%、9.9%,合计68.8%,工作地没有固定车位、报装难度大、用户选用专用场站充电及其他原因占比为31.2%。

充电基础设施整体运行情况,2021年1-7月,充电基础设施增量为33.4万台,公共充电基础设施增量同比上涨240.4%,随车配建充电设施增量持续上升,同比上升214.1%。截止2021年7月,全国充电基础设施累计数量为201.5万台,同比增加50.2%。

中汽协:7月份汽车产销下降,新能源汽车淡季不淡,同比增长164.4%。

8月11日,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以下简称“中汽协”)发布了最新一期的产销数据。数据显示,2021年7月,我国汽车产销分别为186.3万辆和186.4万辆,环比下降4.1%和7.5%,同比下降15.5%和11.9%;1-7月累计产销分别达到1444万辆和1475.6万辆,同比增长17.2%和19.3%,增速比1-6月继续回落7和6.3个百分点。

7月,新能源汽车市场则呈现出“淡季不淡”的特点,产销环比和同比继续保持增长,且双双创下历史新高。

数据显示,7月,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28.4万辆和27.1万辆,环比增长14.3%和5.8%,同比增长1.7倍和1.6倍。其中纯电动汽车产销分别完成23.2万辆和22万辆,同比分别增长1.8 倍和1.7倍;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产销分别完成5.2万辆和5万辆,同比分别增长1.5倍和1.6倍;燃料电池汽车产销分别完成32辆和196辆,同比分别增长3.6 倍和48倍。

1-7月,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150.4万辆和147.8万辆,同比均增长2倍,累计产销也已经超过国内历年全年的数量。其中纯电动汽车产销分别完成126万辆和122.7万辆,同比均增长2.2倍;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产销分别完成24.4万辆和25.1万辆, 同比分别增长1.1倍和1.3倍;燃料电池汽车产销分别完成664辆和675辆,同比分别增长48.5%和47.7%。

整体来看,自今年3月起,新能源汽车月度销量就保持在20万辆之上,且在7月来到27.1万辆的高位。

在中汽协副总工程许海东看来,新能源汽车的持续增长离不开两大核心因素,一是消费者逐渐接纳并选购新能源汽车,这从不断增长的私人购买率中可见一斑;二是新能源汽车产品供给的不断丰富,既有如特斯拉、比亚迪、蔚来等推出的中高端新能源汽车产品,亦有如五菱宏光MINIEV等低端产品供选。此外,充电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各地对新能源汽车的便利举措等亦是新能源汽车销量不断增长的推动因素。

许海东表示,新能源汽车正在经历快速增长期,后续市场表现可期。今年1-7月新能源汽车渗透率继续提升,已从前6个月的9.4%升至10%。

对于全年汽车产业的发展走势,中汽协依旧持审慎乐观态度,虽然我国经济运行将继续稳中加固、稳中向好,但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形势也将带来不确定性,特别是海外疫情的反弹导致芯片供应短缺风险依然存在,国内局部地区的疫情复发也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供给和需求,加之原材料价格持续在高位进一步加大企业成本压力,这些问题也都将对汽车行业造成影响。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