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板眼中奇妙的“哒哒朴”
(文:戈宝栋)
通常2/4、4/4所标的符号是指每小节中包容的是四分音符为一拍的两拍或四拍,这一拍的时值为大约一秒钟(或多或少)。这种速度为中速,通常是京剧中【原板】的行进速度,或者是老生【快三眼】的速度。而在旦行的唱腔中,虽然在曲谱上仍然标着4/4的标记,但是事实上却是按照二分音符为一拍的行进速度来唱的。也就是每拍实际上是唱两拍的时值。在鼓師打板眼的时候,【原板】是一板一眼,实际上只需要在“板”上打一下檀板就可以了,余下的时间便是“眼”了。然而一板三眼的节奏有三拍的时间,如果是旦行唱,实际上往往就是六拍的时间。就不太好掌握,如果连着打三下鼓点,又显得繁琐,于是往往空下一拍,后面两眼连看打两下就具有节奏感了。
通常在唱时不打眼点,在一句的结尾时打两下“眼”点。就好像是一个标点符号。但是在旦角唱大腔的时候,往往有比较长的拖腔,在演员嗓子好的时候也往往拖得长一点。因为本来此声腔的行进速度就慢,拖的时间却必须要在板眼的尺寸规范之内。就不太好掌握了。此时,鼓師在每小节中的后两拍连打两下鼓,接着打一板成为“哒、哒、朴”的音响。每一次“哒、哒、朴”就是一个小节。演员在演唱时就心中有数了。丝毫不影响旋律的进展。非常巧妙。我常常想这种打法究竟起源何时、何人?无从查考。但是我在庙宇中的僧人做法事的诵经中听到了相同的“哒、哒、朴”的音响效果。可见此种节奏是打法,可以统一众僧的声调。(2/4的节奏则是“哒、朴”)发现这种节奏的音响指挥方法由来已久,其实就是我们民族的文化传统。在我们业余学唱京剧的时候若是注意到这个窍门,可能是有帮助的!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