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蔺传奇」小水长岭上的大力士(三)
这是民国末期的事情了。
那时候,民众的生活是十分困难的,经济也很落后,但在乡村里却出现了那么一些大力士,他们不是营养有多好,也不是练过什么硬工夫,但却具有一身惊人的力气,不知这其中的奥秘到底是什么。
有这么一户人家,哥哥叫何海清,弟弟叫何小云,家境也一般,那时是租佃地主家的土地耕种,辛苦劳作打下的粮食,除了交租之外,也还基本可以解决吃饭的问题。
每年农历的正、二月间,正是农闲时节,整个小水地面,掀起一股“背煤”热潮。所谓背煤,就是为这年寒冷的冬天准备烤火取暖的燃料,没人号召,但却自然形成全民总动员,男女齐上阵的景象。
小水地区不产煤,除少部分到沙子湾,三道水去背,大部分人都要到很远的护家乡瓦子坝,甚至更远的水边去背。买煤的本钱,大体是用玉米、大米以物换物,一两斤粮食,就可以换得一百斤左右的煤炭。只是因为路途遥远,一天背一回煤,还需要家里妇女或小孩到半路去接,到家以后那是精疲力竭,劳累不堪。
长岭上的人,到瓦子坝去背煤,比起别的地方来,那个艰难程度更胜几筹。天刚亮就从家里出发,甚至还有提着灯笼,打着火把的,走上二十里左右的崎岖小路,才能到达瓦子坝。在私人开办的煤场,买上煤装在背篓里,赶紧往回走。几里平路走完,到闵家垇这个地方开始下坡,经过王家山,杉木河,这才基本上走完一半路程。接着就是六十度左右的上坡路,少说又是十多里,走一路歇一路,到家已是太阳下山的傍晚了。
却说那一天,长岭上三合头凉水洞的何海清、何小云兄弟俩也去瓦子坝背煤,他俩的背篓与众不同,特别显眼,又高又大,十来岁的小孩站在背篓里,也看不到头顶。他们身上穿着汗褂,脚上的草鞋还套着防滑的脚马,手里拿着歇肩的拐扒。
来到煤场,场地上大大小小的块煤和渣煤混装在一起的煤炭,这里一堆,那里一堆,任人挑选。挖煤的老板和买煤的人在谈生意讲价钱。
何海清兄弟俩,来到一个煤堆处,打量着煤的质量粗细,估摸着煤的重量斤两。
老板见状,走过来主动介绍:“我这堆煤是七船半,每船二百斤还多点,也就一千四、五百斤。”
兄弟俩还没决定买不买的时候,煤老板又开口了:“你们两人背不完,那边有小堆的。”
兄弟俩心想,你这老板也太小看人了吧,于是试探着问:“那如果我们两人能背完呢?”
那老板上下打量了何家兄弟一番,似乎觉得他们不自量力,于是打起赌来:“要是你们两人能把这堆煤背走,我一个钱不要,就送给你们了!”
何家兄弟再问:“你这是说真的吧?”
煤老板说:“当着这么多人,哪里会说话不算话!”
何海清兄弟闻言,二话不说,放下背篓,不一阵工夫,把煤分装在两个背篓里,冒顶溜尖。
各位,就按煤老板所说一千四、五百斤,每个背篓里该是七百多斤吧!
傻了眼的煤老板,瞪大眼睛,眼睁睁看着何家兄弟。只见兄弟俩不慌不忙,蹲下身背起小山一样的背篓,迈开大步,走了!
煤老板心想,何家兄弟逞一时之能,使一下蛮力,背了起来,但不一定能走多远。于是,老板甩开步子,在后面跟着走。
两三里路之后,翻过闵家坳,就是下坡路,更没有那么吃力了。何海清、何小云兄弟想到接煤的家人也快到了,更加来劲,脚步也加快起来。
这煤老板嘴里嘟嘟囔囔,渐渐地,与何家兄弟拉开了距离,接着,无可奈何地骂一声:“送你两个狗x的背起去算了!”
然后,垂头丧气,回到他的煤场,无精打采地继续这一天蚀了大本的卖煤生意。(故事完)
讲述 | 黄文宇
整理 | 王安兴
图片 | 赵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