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勒与丁善德作品音乐会,为了未来的纪念

文 | 任海杰

也许是某种巧合,古斯塔夫·马勒去世的那一年,丁善德出生。丁善德是中国当代音乐的开拓者和先驱之一,我们纪念马勒,同样也纪念丁善德,纪念所有为中国音乐作出贡献的先辈们。在西方作曲家中,马勒对中国文化情有独钟,他的《大地之歌》就是取材于中国的唐诗。中国爱乐者亲近马勒,也与此有关联。2021年1月15日,在马勒去世110年之际,余隆指挥上海交响乐团上演了一台马勒与丁善德作品音乐会,曲目的安排意味深长,上半场马勒,下半场丁善德,以声乐作品为主。

若论马勒交响曲中哪个乐章最著名,“马五”中的第四乐章“小柔板”一定名列前茅,它与巴伯《为弦乐而作的柔板》(取自巴伯《弦乐四重奏》中的慢乐章)可谓并驾齐驱,但不知为何单独演出的机会不多,这次余隆把它作为音乐会的开篇,恰到好处。“小柔板”据说是马勒写给妻子的情书,爱意绵绵,但又有些许惆怅、万般感叹,很自然地引申出了音乐会的第二首曲目——马勒的《吕克特之歌》。这部根据德国诗人吕克特五首诗谱曲的声乐套曲,属马勒的晚期作品,表达了多种情感,既有对美好爱情的歌颂,也有对人生无常的悲叹。低男中音歌唱家沈洋以饱满的激情、浑厚的嗓音、圆熟的技巧和对作品内涵的深度诠释,一气呵成。沈洋平时深爱德奥音乐,演唱的韵味尤其独到。经历了2020年的世界疫情,我们对马勒音乐似乎更加感同身受。

音乐会上沈洋演唱片段

如果说上半场音乐会的色调明暗皆有,那么下半场就是以暖色调为主,全部是丁善德的声乐作品,由抒情花腔女高音歌唱家黄英演唱。丁善德是余隆的外公,对余隆早年的学习成长起了很大作用,因此由余隆来指挥诠释外公的作品可谓是得天独厚,血脉相通。首先是创作于1962年的《爱人送我向日葵》(邹荻帆词),朴素明朗,充满喜悦,时代特征鲜明。接着是创作于1984年的声乐套曲《滇西诗钞》(戴洪麟词),词作者的五首诗描写了云南的五个风景点,当年引起了丁善德的极大兴趣,为之谱曲,风格与二十多年前《爱人送我向日葵》有所不同,技法更现代,节奏多变,章法新颖,就像五幅素描。丁善德的这部声乐套曲看似简短,但演唱的难度其实很高,黄英以她丰富的舞台经验驾驭着对她来说也许是首唱的《滇西诗钞》。接下来的五首《中国民歌改编》取材于四川民歌《槐花几时开》《太阳出来喜洋洋》、新疆民歌《可爱的一朵玫瑰花》《玛依拉》、云南民歌《想亲娘》,耳熟能详,悦耳动听,黄英的演唱也更加松弛放开,当她刚唱完第四首《玛依拉》,有观众就迫不及待地鼓掌了。以上演唱的丁善德声乐作品,都是由邹野配器的管弦乐版本。听得出丁善德的创作比较明显地受到法国音乐的影响(丁善德早年曾留学法国),从作品中能依稀可见柏辽兹、拉威尔、德彪西等的色彩感和线条感。

黄英演唱《玛依拉》

最后,黄英与上海交响乐团的长笛首席胡喆合作返场了一首丁善德《神秘的笛音》,一支长笛,一腔女声,高山流水,古意盎然。就笔者个人而言,整个下半场,最欣赏这首。由此引起了笔者的思考。中国当代音乐的历程,就是向西洋先进的作曲技法取经而又保持发扬中国民族特色的过程。这也是本场音乐会的寓意之所在。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