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端天气下,城市地质安全如何保障?

河南郑州“7·20”特大暴雨后,人们发现,郑州城市道路竟然出现了2000多处地面塌陷。地质专家指出,郑州地下多分布湿陷性黄土,一旦浸水,极易被掏空,而此次强降雨加速了塌陷,也给城市地质安全敲响了警钟。

  面对频繁的极端天气,如何提升城市地质安全保障?专家建言,做好城市地质调查、摸清潜在的隐患首当其冲;建立城市安全风险监测网络,做好空间规划和用途管制,下好城市安全“一盘棋”需要地方统筹推进;最终的目标是提升城市抗击风险、防灾减灾的韧性,防患于未然。

现象:地面塌陷威胁城市安全

7月22日早晨,郑州市民节先生在上班路上遭遇多处道路塌陷,堪称“步步惊心”。

“7·20”特大暴雨过后,郑州城区的积水逐渐退去,路面上出现了多处塌陷,在一些城市主干道上甚至出现了大面积塌陷,最深达11米,面积有五六十平方米,多处人行道出现直径一两米、深度小于半米的小坑。机动车道中的大坑就像张开的大嘴,露出深埋在地下的管线,有的道路甚至连续出现多个塌陷点。

  据统计,7月21日当天,郑州市出现了88处地面塌陷,5天后增加到2057处。

  除去降雨的因素,地面塌陷在郑州也曾经多次发生。根据公开报道,2018年郑州发生了45起路面塌陷,2019年为48起,2020年为52起。2014年,郑州市西三环连续发生10多次的坍塌事故,专家分析是由于地下管线施工扰动,加上雨水渗入,诱发地层变形沉降而导致的路面坍塌。

  不仅在郑州。近年来,我国多个城市都曾发生地面塌陷,造成不同程度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2020年1月13日,西宁市突发地面塌陷,一辆公交车坠入,造成10人遇难、17人受伤。2019年12月,厦门发生路面塌陷,两辆汽车坠入。2018年,广东佛山发生路面塌陷,面积有两个篮球场大,11人死亡,1人失联。

  地面塌陷往往事发突然,难以防范,已经成为威胁城市安全的日常隐患之一。

原因:地质条件叠加气象因素

“这次的大暴雨相当于把郑州市整个泡了一遍。” 河南省航空物探遥感中心(以下简称河南航遥中心)主任罗玉彬告诉记者,郑州脚下的黄土属于第四系黄土,具有湿陷性, “黄土一泡就成了一摊泥” 。

  湿陷性黄土常见于我国北方地区,主要集中在河南、陕西、山西、甘肃、青海等地。这种黄土在干燥状态下硬度较大,一旦遭遇管线漏水或者强降雨,地下被潜蚀掏空,容易造成地下空洞和地面塌陷。

  除了地表看得见的坑,那些隐藏在地下看不见的“空洞”才是最可怕的。针对可能发生的险情,7月22日,河南航遥中心成立党员突击队,对郑州市中原区、高新区塌陷点周边、城市主干道、老旧小区等进行地毯式排查,主要利用车载三维地质雷达对道路地下情况进行探测。“这种检测方式,就像给人做CT检查一样,能够较为准确地发现问题。”罗玉彬说。

河南省航空物探遥感中心技术人员进行地面塌陷排查
截至8月2日,该中心累计探测道路24条,布设雷达测线311公里,圈定异常区48处,验证可能发生塌陷的区域29处、空洞15个。
  中国地质调查局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副研究员吕敦玉自2018年来就一直在郑州实施城市地质调查项目。通过这几年的调查,他对郑州的情况十分熟悉。
  “从区域位置来看,郑州市位于华北平原南部、黄河冲洪积扇顶部,地壳相对稳定,工程地质条件较好,城市发展受活动断裂、地质灾害等影响较小。目前出现的主要问题是城市的塌陷、内涝、地面沉降等,这主要由于郑州西部黄土堆积多、稳定性差,易诱发地面塌陷;东部地表有松散粉土、砂土,容易被掏空形成地下空洞。”吕敦玉认为,即便如此,从全国范围来看,郑州乃至华北平原,还是非常适宜城市的建设和发展,只是这次暴雨将问题暴露得比较明显。
  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环境监测院院长郝爱兵指出,地面塌陷的原因主要有三种:一是人类工程活动引起的,包括地下工程施工、采煤、采矿过程中支护措施不到位和大量抽排水;二是地下输水管线长时间漏水,掏空潜蚀地下土体;三是自然因素造成的,包括湿陷性黄土分布区长时间被水浸泡、岩溶发育地区地下水位暴涨暴落等。郑州主要属于第三种,而且这次暴雨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加剧了塌陷和空洞的形成。

对策:加强城市地质调查
暴雨之后,吕敦玉也在反思,为什么每当遭遇极端天气,我们的城市就会暴露出很多问题?“从地质角度看,城市化极大改变了城市自然生态本底和水文循环特征,降低了天然防洪排涝能力。并且,很多时候在城市规划、建设、运行中没有充分考虑地质条件约束,未能利用好地质环境优势。”
  “在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城市地质安全的保障尤为重要。”吕敦玉建议,要进一步加强城市地质安全风险调查评价,将城市关键风险点查清楚,构建风险监测体系,与国土空间规划、用途管制有机融合,在城市的规划建设时能够因地制宜,趋利避害。
  郑州作为国家中心城市,人口规模超过千万,虽然这次确实因遭遇了罕见的暴雨极端天气,但同时也暴露出了基础性地质工作不扎实的短板。
  像郑州这样常住人口达到千万级的城市,我国已经有17座。当城市人口、功能和规模不断扩大,运行系统日益复杂,安全风险也在不断增大。中国地质调查局城市地质调查工程首席专家、教授级高级工程师葛伟亚指出,在面对突然的自然灾害时,城市可能更脆弱。
  郑州这次暴雨后出现多处地面塌陷,其他大城市应该引以为戒,未雨绸缪。葛伟亚建议,对地面塌陷频发的城市,首先要查清地质结构这个孕灾因子,结合气象等致灾因子,提出城市地质风险区,建立监测预警。“一些处在比较特殊位置的城市,比如郑州处在黄河中下游交界地带,应该从流域(区域)角度建立城市灾害防治模式。”
郑州市一处地面塌陷
葛伟亚介绍,2018年来,中国地质调查局和相关省市政府合作,在雄安新区、成都、西安、杭州等19个城市开展了多要素城市地质调查示范,围绕“空间、资源、环境、灾害”等方面统筹部署地质调查工作,为城市规划、建设、运行和管理提供自然资源和地质环境保障。
  葛伟亚还提出了一个城市安全“三步走”的概念,首先是查清地质条件,做好城市体检,建立“透明城市”,知道灾害风险隐患在哪里;其次是对风险开展动态监测,打造“感知城市”,预判灾害风险发生的可能性;最后则是综合运用大数据,形成灾害风险智能防控系统,构建“智慧城市”。
  在郝爱兵看来,自然资源部门主导的城市地质调查,主要有两方面的作用,一方面是查清有利的地质资源环境,为城市空间规划、用途管制提供本底数据,助推城市高质量发展;另一方面就是查清不利的地质条件,圈出潜在的风险隐患,提升城市防灾减灾、抵御风险的地质韧性。目前,物探技术发展很快,对于深度小于50米的具有一定规模的地下空洞、裂缝的探测准确程度大大提高。
  郝爱兵也指出,调查的最终导向,应该是建立起城市地质风险监测网络,将地面塌陷、地下水、地面沉降等一系列数据接入智慧城市,同时统筹地下空间开发利用。

来   源:i自然全媒体

初   审:赵黎阳
审   核:明广舒
审   签:赵政德
(0)

相关推荐

  • 痛心!已有25人死亡!发布会上,全体默哀

    7月17日以来,河南出现历史罕见的极端强降雨天气,大部地区降暴雨或大暴雨,超过10个国家级气象观测站日雨量突破有气象记录以来历史极值,多地道路.地铁等被淹,人员被困. 今天,强降雨中心北移,河南北部. ...

  • 汾渭盆地沉降概览

    众所周知,地面沉降是由自然因素与人为活动共同作用,而引发松散地层压缩,导致地面高程降低的地质现象.近些年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以及人类活动日益频繁,地面沉降已成为世界范围内的地质灾害.目前世界上已有150 ...

  • 浙江多地暴雨预警!雨啥时候能止?

    5月中旬以来 浙江已成为 南方降雨集中区域之一 普遍比常年同期偏多1-2倍 昨日强降水又一次"无缝对接" 全省大部出现中雨 浙西部分大雨 其中杭州.衢州.丽水的西部局部暴雨 今日清 ...

  • 暴雨连续几天郑州我的城市都成了江河了

    暴雨连续几天郑州我的城市都成了江河了

  • 为了防灾,我在某宝买了辆发电车。

    昨天   首先,我们需要承认一个不太愉快的事实: 中国是世界上气象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   洪水.台风.暴雨.寒潮.狂风......幅员辽阔.横跨多个气候带的中国每年都要面对各种各样的气象灾害. ...

  • 郑州暴雨引发沉重思考:如何更好应对城市型水灾害?

    作者 | 程晓陶(国家减灾委专家委员会委员.水利学会城市水利专委会主任委员) 今年7月17日以来郑州持续多日遭受暴雨袭击,其中20日16-17时降雨量达到201.9mm. 消息传来,第一反应,感觉这简 ...

  • 地质灾害

    ​什么是地质灾害地质灾害是指自然地质作用和人类活动造成的恶化地质环境,降低了环境质量,直接或间接危害人类安全,并给社会和经济建设造成损失的地质事件.常见的地质灾害包括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裂缝.地面沉 ...

  • 中国气象局连发四个预警,多地有大暴雨,灾后农业生产如何恢复?

    近期的天气可以说非常的"不给力",今天18时中国气象局连续发布了4个预警信息,包含了暴雨黄色预警.渍涝风险气象预警.红色山洪灾害气象预警.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具体发布时间和大概内 ...

  • 暴雨如注!目前,昆明这些路段已断交,注意提前绕行!

    受暴雨 强对流天气影响 截至云南应急广播记者发稿时 (6月30日23点30分) 昆明主城区部分路段淹积水严重 临时断交无法通行 目前 "云南应急广播FM91.8-- 应对6.30昆明降雨城区 ...

  • 郑州连降暴雨导致洪涝灾害

    今天看新闻才知道郑州乃至整个河南省都暴雨覆盖,很多地方都被洪水淹没,街上的水面都达到了行人的胸部,真的挺可怕的. 发生洪涝自热灾害并不奇怪,让我意外的是为什么偏偏发生在郑州?在我的印象中,郑州貌似没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