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孩子说“上兴趣班很痛苦”时,这位妈妈这样对孩子说……
青榄君说:寒假来临,很多家长想给孩子报兴趣班。可是,孩子却叫苦叫累,这该怎么办呢?今天的分享来自简书作者渐渐看到真正的我,她是一位6岁男孩的母亲,从事教育行业10年。面对孩子的诉苦和抱怨,她这样调动孩子的积极性。
周末吃晚饭时,老爸很认真地对我说:“你们一星期带孩子练三次剑太多了。小点说,练剑是他自己选的,但没想到会这么苦。我觉得你们可以让他少练点,小点刚上学,别让孩子过得太苦。”
这话让我火冒三丈。为什么别家孩子能做到,就小点一个人觉得苦呢?
小点看我生气的样子,一个晚上都不敢怎么靠近我。我觉得这件事有必要慎重对待。
同事的女儿努努学跳舞,经常喊苦。这话听多后,连她自己也开始怀疑自己与孩子的坚持有没有必要,内心特别煎熬。但是,有一件事情改变了她的想法。
有次,努努到大剧院表演。演出结束后,女儿搂着她的脖子甜甜地说:“妈妈,谢谢你帮我选择了舞蹈,让我有机会站到舞蹈台上。”
从那之后,她就注意观察孩子。尽管孩子和以前一样,每次练舞前都说不想去,但每次练完后却是笑着出来的。这说明,努努是能从舞蹈中获得乐趣,只是去之前,训练过程的艰辛让她产生了畏难情绪。
我觉得练剑如果真的给孩子带来过度的身体和心理负担,是必须要调整一下练习的节奏。但如果只是孩子心理上怕吃苦,那这件事还是需要坚持的。
我注意观察过孩子。小点每次练剑回来还是有体力玩,看电视,极少萎靡不振,更不会累得倒头就睡。
另外,他还经常兴奋地告诉我,他在练剑中心结识了很多新朋友。放假回家,跟别的小朋友打打闹闹时,会拿一根木剑比划,用的动作全是在击剑课上学到的。晚饭前,我们招呼他吃饭,他自己还做一套击剑动作,乐在其中,不肯吃饭。
这些都说明小点在体力上是可以接受一周三次的课程,在心理上虽然觉得高强度的运动有点苦、有点怕,但实际上他内心还是喜欢的。
他之所以说苦,一方面是因为苦与乐交织在一起,很难分辨;另一方面是因为他没有想到要掌握一项技能需要付出这么多汗水,这样的付出超出了他的预期。
于是,我决定当天晚上和小点就这问题谈一谈。我是这样引导他的:
小点:妈妈,我喜欢看奥特曼,我觉得奥特曼特别好玩。
我:我也喜欢,妈妈小时候就是电视迷。
小点:那我以后就叫你电视迷。
我:好啊!那你看电视开心吗?
小点:开心!
我:那你练剑时候基础班定级过了,得到了“金盔剑士”的称号开心吗?
小点:开心!
我:你觉得看电视的那种开心更开心,还是得“金盔剑士”的开心更开心?
小点:呵呵。(小点识破了我引导他回答这个问题)我觉得得“金盔剑士”更开心吧!(不好意思地)
在这番谈话之前,孩子也许的确觉得练剑苦。但和我交谈之后,他猜破了我说这话的目的,同时也意识到练剑其实是能给他带来真正快乐的,所以他为之前抱怨练剑苦而感到不好意思。
家长跟孩子聊天时,要给孩子正向的心理暗示。比如,家长可以问“练剑的时候,和小朋友一起做游戏,开心吗?”“你又会了一项新本领,为自己感到骄傲吗?”如此,通过正向的问题来引导孩子体会做这件事情本身的乐趣。
有的家长习惯一见到孩子,就问“今天的作业做完了吗?”这其实是在引导孩子把写作业当成任务,这样孩子做起作业来又怎么会开心呢?
有的家长,孩子才上幼儿园就对孩子说:“以后上小学就苦了,珍惜现在的快乐时光吧!”殊不知,这是引导孩子跟学习结仇。
如果我们还没有问,就自己预设这是一件苦逼的事,然后再问孩子苦不苦,他自然会觉得苦啊。
任何一项技能的获得,都必然离不开艰苦、重复甚至是枯燥的练习。所以,孩子抱怨苦,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一味否定他的感受,反而对他成长不利。
之前小点练钢琴时,总是说:“妈妈好难,好难”。刚开始,我训斥他说:“哪里难?不难,不都是这样吗?”结果,儿子还是继续说难。后来,我转变了态度,表示理解他的难,并且愿意跟他一起克服。这时,他反而因为感受被别人理解而释然了,不说了。
所以,我们要允许孩子说出他的体会。譬如说,高强度的训练很累啊?这样,孩子会有一种被读懂的感觉。这样他的情绪有了出口,反而不那么容易觉得累。千万不要自己不想听孩子说苦,然后让孩子压抑他的感受,这样反而会逼着他讨厌做这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