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印刷趣谈之十一:漏印拓印, 雏形印刷持续扩展 ; 刊章捕俭 , 纸上印刷东汉发端

请点击上方“诗眼看世界”加关注,赵刚问好!

  

作者:张树栋 张耀崑   题字:王树明

  编辑:赵志忠

古今印刷趣谈之十一

 漏印拓印  雏形印刷持续扩展 

 刊章捕俭  纸上印刷东汉发端 

  编者按:一部《古今印刷趣谈》,让我走进八十五岁高龄的淮镇籍老乡,张树栋先生的印刷史学和他的精神世界中。翻书灯下,受益匪浅!张树栋先生现居北京,其原籍是河北省献县淮镇东刘庄村,他是中国印刷史学的著名学者,其著作等身。作为乡贤张树栋先生虽身居京华,心系家乡,在疫情防控期间为家乡捐款,助力家乡的疫情防控工作。此书为张老先生的封笔之作,征得老先生同意,“诗眼看世界”从今天开始将全文刊发《古今印刷趣谈》。张老先生以中国的印刷发展史为线,将中华传统文化从远古至今贯穿起来,其中有历史事件、人物传说、趣事等。阅读《古今印刷趣谈》一书,我们从书中或许能得到启示,我们淮镇是全国重点镇、河北省重点小城镇,又是千年文化古镇。梳理淮镇文脉,整理淮镇文化,创建文化淮镇,构建中国·淮镇。我们需要精神动力,寻找文化之源,那就请大家继续关注“诗眼看世界”,在淮镇籍学者张树栋的《古今印刷趣谈》一书寻找答案吧,让我们为构建中国·淮镇而共同助力!

张树栋 :1936年生于河北献县淮镇东刘庄村,大专学历,副编审职称。从业印刷、出版与印刷史研究63年余。著有《中华印刷通史》《中国印钞通史》等图书20余种,在人民日报、新闻出版报、中国印刷、台湾印刷人、香港印艺月刊等多家报刊发表文章200多篇。近作《中华印刷典故》荣获2015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首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普及图书、第28届华东地区优秀图书一等奖。现任中国印刷博物馆顾问委员会委员、中国印刷博物馆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中国印协印刷史研究会副主任委员、中华书局《中国出版史研究》编委会编委。

张耀崑 :1962年生于北京市,先后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央财经大学,获文学士、经济学硕士学位,主任编辑职称。从业金融与财经专业编辑工作34年余,参与《中华印刷通史》《中国印刷史简编》《中国印刷之最》《古今印刷趣谈》等多种印刷史著作的编纂,在《金融时报》《香港印艺月刊》等多家报刊上发表文章数十篇,现任中国金融时报社总编室副主任。

 漏印拓印  雏形印刷持续扩展 
  刊章捕俭  纸上印刷东汉发端 

前文已经谈到,从物质条件看,印刷朮有印版、转印材料和承印物三个基本要素。在雏形中的印刷朮中,除前文介绍的凸版印花和印章盖印(按:印章既可用于盖印封泥,也可通过转印材料——印泥,盖印在织物等其它承印物上)之外,还有西汉盛行的漏版印花和东汉出现的纸墨拓印。

         漏版印花

漏版印花,是在不同质地的板材上,按照版面设计的图案花纹挖空,雕刻成镂空的漏版,然后把漏版平放在织物等承印物上,用刷具或刮板之类的工具施墨(染料),进行印刷的工艺技术,隶属于“孔版印刷”,是现在广泛使用着的“丝网印刷”的前身和较早采用的印刷朮。

以织物为承印物的漏版印花起源很早,考古工作者在江西省贵溪县渔塘公社仙岩一带的崖墓群中,挖掘出年代为春秋战国时期的200多件文物。其中,有几块印有银白色花纹的深棕色苎麻布就是用漏版印刷的;同时还出土了两块长25厘米,宽20厘米的“刮浆板”。这两块刮浆板为平面长方形,板薄,柄短,断面为楔形。这是迄今发现的世界上最早的漏版印刷文物。

早期的漏版印刷,有两种工艺方法:一种是如同前面谈到的,先按设计图案刻成漏版,再将漏版平覆在承印物上,然后施墨印刷;另一种方法称作“夹缬朮”,方法是:先刻制两块完全一样的漏版并把它镶嵌在相同的版框之中,再把织物挂在抻直的绳索之上,然后将两个版框从织物两面套合、夹住,再行染色。之后,每印完一版,便移动一次版框,使其与前一块图纹紧密衔接。这种工艺发展到北魏时期,有了很大的生产规模。传说中,在北魏孝明帝在位时(515-528年),河南省荥阳市有一个很富有的人,名叫郑云。为谋求权势,他用四百匹印有紫色花纹的丝绸向官府行贿,弄到了一个安州刺史的官职。这郑云用来买官的印花丝绸,就是用漏版印刷的。

漏版印花于秦汉之后迅速发展,隋唐时期已极为盛行。从新疆吐鲁番出土的唐代印花织物上已有不闭合的小圆圈分析,说明我国唐朝已在应用加了筛网的漏版印刷。这是当今丝网印刷的先驱,为丝网印刷的发明和发展奠定了初步的基础。

     纸墨拓印

纸墨拓印在中国历史上也很悠久,方法也很简便。只要将浸湿了的纸张平覆在碑石之上,次用刷具轻轻拍打,使纸塌入字口,等纸张干燥后再用专用的“朴子”蘸墨,在纸面上轻轻地拍刷,将墨涂于纸上,然后把纸揭下来,一张黑底白字的拓片就复制完成了。这种方法与雕版印刷很相似。所不同的是:拓印的碑文是凹下的正字,拓印出来的拓片是黑底白字;雕版印刷的印版是凸起的反字,印出来的是白纸黑字。就印刷复制朮来说,两者已经没有多大的区别了。

拓印朮的起始时间,有东汉说和六朝说两种说法。范文澜在他的《中国通史简编》中说:刻石技术却愈益普遍而精工,好字因好刻得保存于久远,并由此发现摹塌朮。……蔡邕学李斯,工篆书,似东汉时已有李斯的拓本。

美国学者卡特在他的名著《中国印刷朮的发明和它的西传》中,说:《蔡邕传》的‘咸取正焉’一语,照旧有的说法,就是指拓印,如果如此,这一种方法,可以从第二世纪便已开始。不管这种说法是否正确,总之拓印的方法起源甚古,而且要比木刻印刷为早。  

据《隋书·经籍志》所载隋朝皇家图书馆藏有“秦始皇东巡会稽时的石刻文一卷、东汉熹平石经残文34卷、曹魏三体石经17卷”这件事,拓印朮始于东汉之说是可信的。

          刊章捕俭

刊章捕俭,是中国历史上与印刷朮发明有关的历史典故,发生在东汉末年。当时朝廷宦官当权,横行无忌,胡作非为,引起社会各界强烈不满。以在朝官僚和太学生为主的知识分子群起而攻之。宦官们有恃无恐,非但没有所收敛,反而诬陷他们私结朋党,图谋社稷,对其进行残酷镇压,酿成了历史上有名的党锢之祸。

刊章捕俭这件事,在《后汉书》的“党锢列传序、张俭传、孔融传、侯览传”里均有记述。故事情节是:在皇帝身边有一个大宦官,名叫侯览。此人仰仗皇帝的宠信,在朝飞扬跋扈。汉灵帝建宁二年(公元169年),侯览因她母亲病逝而回到他的老家“山阳防东”(今山东金乡县),大起茔冢、残害百姓、所为不轨。时任山阳东部督邮的张俭,上奏朝廷,弹劾侯览“贪侈奢纵,前后掠夺人宅三百八十一所,田百一十八顷,起立第宅十有六区,破人居室,发掘坟墓,掠夺良人,妻略妇子,及诸罪衅”等罪行,请求朝廷严刑惩处。可张俭的奏折因被侯览扣押而石沉大海。张俭怒不可遏,“遂破览冢宅,藉没资财,具言罪状”,再奏朝廷。宦官侯览(时任中常侍)遂指使朱并上书,诬告张俭与同郡二十四人为党,图谋社稷。侯览借此大肆抓捕所谓党人。因张俭逃脱,便在全国范围内到处印发抓捕张俭的榜文,并申明凡收容藏匿者,与俭同罪。是为“刊章捕俭”。张俭困迫遁走,逃到了好友孔褒府上,恰巧孔褒外出,孔褒之弟孔融接待了他。说到孔融,大家一定会联想到那个“孔融让梨”的故事。就是这个孔融,此时年方一十六岁。张俭见孔融尚在少年,不便实言相告,免不得言语有些支吾。孔融聪明绝顶,一见便知。便笑着说道:“兄虽外出,难道我不能为君做主吗?”张俭在孔融家住了数日,孔褒未归,便逃到同僚好友李膺那里去了。后来因收留张俭,孔融一家被捕,其母与儿子孔褒、孔融三人争相领罪,自愿受戮,为后人留下了一段佳话。这是题外话,篇幅所限,暂且略去。
刊章捕俭这件事,对印刷史研究来说,关键是“刊章”二字。元朝号称慈湖先生的王幼学,在其《纲目集览》中提到“刊章”二字时,说它是“印行之文,如今版榜”。明朝益藩庄王朱厚烨认为:“汉灵帝时诏刊章捕张俭等,是刻印之法,汉已有之。既有刻印之法,而书籍乃日用不可缺之物,却乃抄写,恐无是理,则刻书实始于汉人。”清朝江陵人郑机在其《师竹斋读书随笔汇编》中,说“汉刊章,捕俭等,是印版不始于五代”。近三十年来,伴随现代印刷的持续发展,从业印刷的科学技术人员越来越多。这些从业印刷的学者,站在印刷立场,从印刷角度出发,对印刷史的研究有着与以往书史学者不同的看法。以李兴才教授为首的“大印刷史观”应运而生。

大印刷史观认为:“印刷是工艺技术,工艺技术、尤其是重大工艺技术的发明,都需要一个长期的物质、技术条件的准备过程。印刷技术的物质、技术条件成熟之后,印刷朮则瓜熟蒂落、水到渠成,必应社会文化之需求而诞生。既然在东汉‘刊章捕俭’之前印刷朮的物质技术条件已经成熟;既然文房四宝俱已齐备,印刷朮也已历经了西周的铭文翻铸,战国的凸版印花,秦汉的砖瓦模印和织物的型版漏印等长达数百年的雏形演练。那么,在蔡伦造出价廉、易得而又质量优良的‘蔡侯纸’六十多年之后,应快速抓捕张俭的政治需要,采用‘木版印刷工艺’快速印刷了通缉张俭的榜文,是完全可能的”。对此,今人著名书史专家李致忠先生在他的《古今版印通论》中有着精准的论述。他说:

有汉灵帝要火速讨捕张俭等人的政治需要;有造纸术在此以前的发明改进和纸的进一步应用;有墨的广泛使用;又有玺印镌刻技术的直接启示;有“刊章捕俭”证明,因此,说雕版印刷术发明在我国历史上的东汉后期,即2世纪的中叶,是有可能的。

笔者认为,近两千年前的文献史料流传至今者犹如凤毛麟角,人们理应倍加珍惜,在没有确凿证据的情况下,万万不可轻率的予以否定。

编者简介

赵志忠,笔名赵刚,号国学守望者,男,1973年4月生,河北省献县淮镇人。作品发表于《诗刊》《中华诗词》《中华辞赋》等。中国作家协会《诗刊·子曰诗社》社员,诗词中国·中华诗词网2017年度优秀通讯员,采风网2017年度十大新闻奖获得者,河北省诗词协会会员,河北省采风学会会员,河北省沧州市诗词楹联学会副秘书长,沧州市新联会常务理事,沧州市作家协会会员,《沧州骄子》编委,《诗眼看世界》创始人,采风网沧州站站长,献县知联会理事,献县新联会副会长、秘书长,沧州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七次代表大会代表等。

扫描或长按二维码加关注,国学守望者问候!

投稿微信:18232790185国学守望者 (手机同号)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