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印刷趣谈之七 西周史籀, 损益古文自成一体;秦相李斯 , 统一文字始创小篆

请点击上方“诗眼看世界”加关注,赵刚问好!

  

作者:张树栋 张耀崑   题字:王树明

  编辑:赵志忠

古今印刷趣谈之七

西周史籀  损益古文自成一体    

秦相李斯  统一文字始创小篆

     编者按:一部《古今印刷趣谈》,让我走进八十五岁高龄的淮镇籍老乡,张树栋先生的印刷史学和他的精神世界中。翻书灯下,受益匪浅!张树栋先生现居北京,其原籍是河北省献县淮镇东刘庄村,他是中国印刷史学的著名学者,其著作等身。作为乡贤张树栋先生虽身居京华,心系家乡,在疫情防控期间为家乡捐款,助力家乡的疫情防控工作。此书为张老先生的封笔之作,征得老先生同意,“诗眼看世界”从今天开始将全文刊发《古今印刷趣谈》。张老先生以中国的印刷发展史为线,将中华传统文化从远古至今贯穿起来,其中有历史事件、人物传说、趣事等。阅读《古今印刷趣谈》一书,我们从书中或许能得到启示,我们淮镇是全国重点镇、河北省重点小城镇,又是千年文化古镇。梳理淮镇文脉,整理淮镇文化,创建文化淮镇,构建中国·淮镇。我们需要精神动力,寻找文化之源,那就请大家继续关注“诗眼看世界”,在淮镇籍学者张树栋的《古今印刷趣谈》一书寻找答案吧,让我们为构建中国·淮镇而共同助力!

张树栋 :1936年生于河北献县淮镇东刘庄村,大专学历,副编审职称。从业印刷、出版与印刷史研究63年余。著有《中华印刷通史》《中国印钞通史》等图书20余种,在人民日报、新闻出版报、中国印刷、台湾印刷人、香港印艺月刊等多家报刊发表文章200多篇。近作《中华印刷典故》荣获2015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首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普及图书、第28届华东地区优秀图书一等奖。现任中国印刷博物馆顾问委员会委员、中国印刷博物馆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中国印协印刷史研究会副主任委员、中华书局《中国出版史研究》编委会编委。

张耀崑 :1962年生于北京市,先后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央财经大学,获文学士、经济学硕士学位,主任编辑职称。从业金融与财经专业编辑工作34年余,参与《中华印刷通史》《中国印刷史简编》《中国印刷之最》《古今印刷趣谈》等多种印刷史著作的编纂,在《金融时报》《香港印艺月刊》等多家报刊上发表文章数十篇,现任中国金融时报社总编室副主任。

   西周史籀  损益古文自成一体   

   秦相李斯 统一文字始创小篆  

西周史籀  损益古文自成一体

在中国文字史上,夏、商、周三代,若从对推动文字发展、演变所起的作用这个角度来说,贡献最大的是周朝的史籀。据传,周宣王在位时,有一个史官——太史,名叫史籀。他“损益古文,别创新体,以趋简便”,在甲骨文字的基础上,自创了一种新的字体。并用他新创的文字,编写了一本儿童识字课本,书名叫作《史籀篇》。

后来,人们把史籀新创的文字称作“籀文”。这籀文便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大篆”。如今,由于史籀撰写的《史籀篇》这本书没有流传下来,我们已见不到它的庐山真面目。但史籀所创写的大篆这种文字,人们还是可以在许慎编纂的《说文解字》中管窥一斑。许慎在《说文解字》的正体字后面,附有二百多个字的籀文。再说,史籀所在的周宣王时期,是西周接近衰亡的年代,中国历史不久便进入春秋战国时期。春秋战国时期使用的文字,虽写法不尽相同,但都属于大篆体系。今日我们所能见到的籀文,除《说文解字》所附有的二百多个字以外,还散见于后人所收集的各种钟鼎彝器、以及现存最早的石刻“石鼓文”之中。其中,尤以周宣王时期雕刻的石鼓文最负盛名。

石鼓文,顾名思义,是雕刻在石鼓之上的文字,因它的文字雕刻在象鼓一样的石头上而得名。关于石鼓文的年代,历史上有多种说法:有的说刻于周代;有的说刻于秦代;还有人说刻于汉代。但向来以刻于周代的说法为多。原因是石鼓文的字体属大篆体系,而大篆创始于周朝,盛行于春秋战国时期。

刻有石鼓文的石鼓共有十个,唐初发现于陕西天兴县(今陕西凤翔),公元820年翰林学士郑余庆把它安放在凤翔府的孔庙里,此后历朝辗转迁移,曾先后落户于陕西凤翔、河南汴京(今开封)、燕京(今北京)、上海,解放后又回到北京,现在陈列在故宫博物院的旧箭亭内。石鼓上的字数,各鼓不尽相同,总数大约是465个。其中,有一个石鼓上刻着一首歌颂田猎宫囿美好的四言诗歌:

吾车既工,  吾马既同  ;
吾车既好,  吾马既寳。

石鼓文是现存最早的雕刻在石头上的文字,因其字数较多,又能独立成文,后人便把它称作“石头的书”,开石刻技术之先河。不言而喻,石鼓文既然是在石鼓上雕刻的文字,那么它所采用的技术自然是石刻技术,石刻技术与印刷朮的核心技术之一的木刻技术,同属于手工雕刻技术。石刻在前,雕版印刷在后,雕版印刷借鉴了石刻的雕刻技术。可见,石刻技术的起源与发展对印刷朮的发明有着深远的影响。

前面已经提到,史籀始创的大篆,除《说文解字》中附有的那二百多个字的籀文和石鼓上的石鼓文以外,还散见于后人收集的钟鼎彝器上的“铭文”之中。
钟鼎彝器,泛指古人生活中使用的食器、炊具、礼器以及簋、簠、壶、瓶、铃、钟等日用器具。刻或翻铸在这些器具上的文字,后人称作钟鼎文或者金文。钟鼎文最早出现在商朝后期,盛行于周朝及春秋战国时期。在这一历史时期,人们凡是遇到需要长期保存的重要文件,或者发生了值得永远纪念的重大事件,都要铸造一件器物,把这些文件或事件的内容刻或铸在器物上面。例如,春秋末年的郑国和晋国,都把国家现行的法律条文铸在鼎上,公布出来,让大家观看。由于商朝末期不仅青铜器的件数少,而且刻或铸在这些器件上的文字也很少,而盛行钟鼎文的周朝和春秋战国,洽是大篆行用广泛的历史时期。因此,刻或铸在钟鼎彝器上的文字,基本上都是大篆。现存铸文最多的钟鼎彝器是周宣王时期(公元前827-782年)的“毛公鼎”。毛公鼎上的文字多达四百九十二个。其次是1977年在河北平山县战国中山王墓中出土的青铜器大鼎、方壶等,铭文也有四百五十多个字。这些铭文,字数多、内容丰富,是后人了解、研究中国历史的重要文献。
       秦相李斯  统一文字始创小篆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灭掉了楚、齐、燕、赵、魏、韩六国中的最后一个诸侯国——齐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秦王嬴政登上了这个封建王朝最高统治者的宝座之后,深感“秦王”这个称号,已经不符合他当时至高无上的身份,于是便把古代传说中的三皇五帝中的“皇”和“帝”这两个尊称放在一起,用来取代“王”这个称号。同时,他还梦想着他的子子孙孙能世世代代地继承他的皇位,又给自己起了一个名号,叫作“始皇帝”。意思是说他是坐在这个至高无上的宝座上的第一个皇

秦王朝的建立,使中国摆脱了数百年的战乱状态,重新得到了统一。统一之后的秦王朝,处在百废待兴的局面下。于是,秦始皇在李斯的协助下,在法律、货币、文字、历法、车轨、度量衡等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的方方面面,进行了全方位的改革。“书同文”便是这次改革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刚刚建立的秦王朝,幅员辽阔、人口众多、政务繁杂、文字异形。就是这“文字异形”,严重地影响着国家政令的推行和文化的交流。因此,在丞相李斯的奏请下,秦始皇下令让李斯等人去整理和统一文字。于是,他手下的几位主要官员丞相李斯、中车府赵高、太史令胡毋敬,分别创写了《仓颉篇》、《爰历篇》和《博学篇》。这三篇文章的文字,都是在秦国原来使用的文字(大篆)的基础上进行省改、简化而成的。就这样,在李斯进一步的汇总、整理之后,终于完成了秦始皇交给他的历史使命,实现了中国文字史上的一次由大篆到小篆的历史性变革,小篆这一新的字体在秦王朝政令的强制下,很快便通行开来。

编者简介

赵志忠,笔名赵刚,号国学守望者,男,1973年4月生,河北省献县淮镇人。作品发表于《诗刊》《中华诗词》《中华辞赋》等。中国作家协会《诗刊·子曰诗社》社员,诗词中国·中华诗词网2017年度优秀通讯员,采风网2017年度十大新闻奖获得者,河北省诗词协会会员,河北省采风学会会员,河北省沧州市诗词楹联学会副秘书长,沧州市新联会常务理事,沧州市作家协会会员,《沧州骄子》编委,《诗眼看世界》创始人,采风网沧州站站长,献县知联会理事,献县新联会副会长、秘书长,沧州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七次代表大会代表等。

扫描或长按二维码加关注,国学守望者问候!

投稿微信:18232790185国学守望者 (手机同号)

(0)

相关推荐